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805条记录
氮肥施用量对砂壤质潮土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氮肥施用量对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不同用量[N0(对照):0kg/hm2、N1:90kg/hm2、N2:180kg/hm2、N3:270kg/hm2、N4:360kg/hm2、N5:450kg/hm2、N6:540kg/hm2]对玉米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农艺性状、成产要素、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上,施用氮肥尤其是N5处理增加了上层土壤的含水率,并促进了玉米根系下扎深度,使玉米利用了较多的深层土壤水;在不同生育期,以N5和N6处理的形态指标表现最佳;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等玉米成产要素以N5处理最高。随施氮量的增加,玉米产量显著提高,但当氮肥用量高于450kg/hm2时,玉米产量增幅不明显;水分利用效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N5处理最高,其产量(12 093.0kg/hm2)和水分利用效率[24.4kg/(mm·hm2)]分别较对照增加70.7%和78.1%。综上所述,玉米的最佳施氮量为450kg/hm2。

关键词: 氮肥 玉米 成产要素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播期对玉米新品种郑单538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玉米新品种郑单538的适宜播期,对不同播期下郑单538的生育进程、植株性状、穗部性状、籽粒性状及产量等农艺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玉米各生育阶段持续时间均有所缩短,粗缩病率降低。6月5日播种较5月21日播种播期推迟15d,玉米播种至出苗时间缩短2d;出苗至抽雄缩短2d,而抽雄至成熟收获缩短了11d,粗缩病率则由10.15%减少到2.16%。穗长、穗粗和穗行数在不同播期下差别不明显,行粒数随播期的推迟而减少,秃尖长随播期的推迟而增加,其中,6月5日播种比5月21日播种行粒数减少12.19%,秃尖长增加0.02cm。产量以6月5日播种最高,为11 079.60kg/hm2,比5月21日播种增产8.87%,比6月20日播种增产18.91%。综合多种因素,郑单538的适宜播种日期为5月25日至6月10日,最迟不能晚于6月15日。在小麦收获后应尽可能早播。

关键词: 玉米 郑单538 播期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小麦补偿效应对保水剂用量的响应

河南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冬小麦补偿效应对保水剂用量的响应,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轻度胁迫和充分供水条件下,保水剂不同用量(0、27、54、81mg/kg)对复水前后小麦叶片和根系生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拔节期,复水前,两水分条件下叶片细胞质膜透性均随保水剂用量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且均显著低于对照(0mg/kg处理),根系活力在轻度胁迫条件下表现为显著提高趋势,在充分供水条件下则先增后降再增;复水后,两水分条件下均以81mg/kg处理的细胞质膜透性最低,且根系活力最强。在灌浆期,轻度胁迫条件下,复水前、后均以81mg/kg处理的叶片质膜透性最高,且显著高于对照;而充分供水条件下复水前、后各处理间的叶片质膜透性差异均不显著。复水后,在轻度胁迫条件下根系活力以27mg/kg处理最高,而充分灌水条件下以54mg/kg处理的效果最佳。最终,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以充分供水条件下较对照增幅最大,且以54mg/kg处理效果最佳,较对照增产9.3%,水分利用效率提高9.0%。而轻度胁迫条件下以27mg/kg处理效果最佳,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较对照提高6.9%。

关键词: 冬小麦 水分条件 保水剂 生理特征 补偿效应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粳型两系杂交旱稻信旱优26在息县示范栽培技术

杂交水稻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0年在河南息县安排2个6.67 hm2连片的信旱优26高产示范点,经实割测产验收,平均单产6.75 t/hm2,超过了6.46t/hm2目标产量,示范获得成功,同时创造了息县旱稻高产示范的最好成绩。介绍了该组合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 两系杂交旱稻 信旱优26 示范表现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免疫学技术在霉菌毒素检测中的应用

河南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国是饲料生产第一大国,饲料质量安全关系到养殖业发展的兴衰。霉菌毒素污染严重危害饲料及饲料原料质量安全,因此,建立毒素检测方法对预防霉菌毒素污染,减少毒素中毒事件发生至关重要。综述了霉菌毒素的性质、危害及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发展,并展望了毒素检测方法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霉菌毒素 饲料安全 检测方法 免疫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工厂化两苗互作育苗麦后机械化移栽棉花的生长发育及产量特点

河南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推广与发展麦后移栽棉种植模式,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工厂化两苗互作育苗麦后机械化移栽棉花的生长发育及产量特点。结果表明:营养钵育苗麦后移栽春棉、工厂化两苗互作育苗麦后移栽春棉和夏棉的子棉产量和霜前子棉产量相当。与麦套移栽春棉相比,麦后移栽棉花的生育进程有所推迟,子棉产量降低4.2%~4.7%,霜前花率降低0.9~1.3个百分点;但与麦后直播夏棉相比,麦后移栽棉花显著增产57.3%~58.2%,霜前花率提高约19个百分点;与麦后直播春棉相比,麦后移栽棉花显著增产62.1%~63.0%,霜前花率提高约20个百分点。此外,棉花麦后移栽,有利于小麦全幅播种和机械收获,且小麦产量比套种田小麦增产25%以上(P<0.05),同时,棉花工厂化两苗互作育苗实现了专业化、商业化和规模化育苗,有利于棉花机械移栽。可见,工厂化两苗互作育苗麦后机械化移栽春棉和夏棉可以取代传统营养钵育苗麦后移栽。

关键词: 棉花 互作育苗 麦后机械化移栽 生长发育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玉米生产要素贡献率和地区差异实证分析——基于21个玉米主产省(区、市)的面板数据

河南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建立生产函数,对我国21个省(区、市)的玉米生产要素贡献率及其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以期为玉米生产农业补贴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玉米的生产能力在地区间差距较大;玉米播种面积、成灾面积和其他物质服务费用对玉米产量有显著影响。并针对上述结果对玉米生产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玉米生产 要素贡献率 C-D函数 固定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潮土区麦田土壤有效钾施肥指标及施钾量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ASI法测定潮土区麦田土壤有效钾含量,按照缺钾素处理小麦产量占平衡施肥处理小麦产量的百分数即相对产量<50%、50%~75%、75%~95%和>95%时分别对应的土壤有效钾含量为极低、低、中和高的标准,建立了土壤有效钾丰缺指标,并据此提出推荐施钾量,为潮土区当前生产条件下冬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潮土区土壤有效钾临界指标:有效钾含量<48.4mg/L为极低,介于48.4~78.2mg/L为低,介于78.2~114.8mg/L为中,>114.8mg/L为高.根据此麦田土壤有效钾丰缺指标提出的推荐施钾量为:土壤有效钾含量<48.4mg/L时,推荐施钾量为150kg/hm2;有效钾含量在48.4~78.2mg/L时,推荐施钾量为120kg/hm2;有效钾含量在78.2~114.8mg/L时,推荐施钾量为90kg/hm2;有效钾含量>114.8mg/L时,推荐施钾量为45kg/hm2.

关键词: 小麦 ASI方法 土壤有效钾 潮土 丰缺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信息熵理论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在棉花区试中的应用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对区域试验参试品种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采用模糊数学和信息熵理论,提出了作物品种模糊熵权综合评价方法。该法利用作物品种区试的综合性状指标,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矩阵,然后借助信息论中的熵权理论,利用各评价指标的变异程度计算权重,实现品种的综合评价。最后结合棉花区试资料,介绍了该法的应用,验证了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信息熵 熵权 综合评价 棉花 品种区域试验

小麦湿面筋NIR参数与粉质参数及SDS沉淀值的相关性研究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选用150份河南小麦作为样品集,使用FOSS Infraxact Lab近红外光谱仪在570~1 850 nm波长下对湿面筋进行扫描,并用常规方法测定小麦的粉质仪参数和SDS沉淀值,探讨湿面筋近红外光谱和小麦品质特性之间的相关性.使用WinISIⅢ软件处理数据,结合修正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定标模型,湿面筋近红外光谱定标模型的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弱化度、粉质质量指数、SDS沉淀值定标决定系数r2在0.71~0.86之间,定标标准误差(SEC)范围为0.59~12.63,并且取得了良好的预测相关系数,这表明除吸水率之外,湿面筋近红外光谱和粉质仪参数、SDS沉淀值有较好相关性,并且其模型预测能力明显优于相同定标集下的面粉近红外模型.

关键词: 小麦 湿面筋 近红外光谱 品质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