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805条记录
芝麻不同部位开花结蒴规律及蒴果发育特性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芝麻纵向不同部位的开花结蒴规律和蒴果发育特性,以郑芝98N09为研究对象,于芝麻盛花期将其植株纵向划分为下部节位(8节位以下)、中部节位(9~20节位)和上部节位(20节位以上),调查了各部位的开花结蒴特性和蒴果发育情况。结果表明,随着节位的增加,郑芝98N09开花和结蒴数目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其中,在第15节位开花数目达最大值,为9.3朵/节;在第12节位结蒴数目达最大值,为4.2个/节位。不同部位结蒴能力比较,中部节位结蒴能力最高,开花结蒴率为45.1%;上部节位次之,为30.1%;下部节位仅为25.0%。中部蒴果的长度、宽度、鲜质量和籽粒的鲜质量、干质量以及果皮干质量均高于下部蒴果和上部蒴果;下、中、上部蒴果平均灌浆速率分别为0.003 5、0.004 4、0.003 0g/(蒴.d),表明在蒴果发育过程中光合物质优先供应中部蒴果。

关键词: 芝麻 蒴果 开花结蒴规律 发育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5种杀菌剂对甜瓜枯萎病菌的拮抗效果

江苏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牛津杯法测定了霉灵、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三唑酮、氟硅唑等5种农药对甜瓜枯萎病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霉灵的抑菌效果最好,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为0.128 2 g/mL,霉灵对甜瓜枯萎病防治实际应用最小抑菌药物稀释浓度(MIC)为1.25 mg/mL,实际药物稀释最小杀菌浓度(MBC)为1.43 mg/mL。建议使用霉灵防治甜瓜枯萎病的浓度为1.43 g/L(700倍液)。

关键词: 甜瓜枯萎病 EC50 最小抑菌浓度 最小杀菌浓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棉多目标性状间关系的统计研究

中国棉花 2013

摘要:对2009-2010年河南省棉花区试的49个杂交种(组合)的4组15个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表明:取5个主成分就可以使方差累计贡献率达85.18%;按特征向量由大到小的顺序,育种时应选择果枝数多、单株结铃性强、子指大、纤维强度大的杂交种.典型相关分析表明:4组性状间相关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表明在形态性状中选择生育期长、植株高大的杂交种,可以提高产量,同时也可以提高对黄萎病的抗性、纤维整齐度和纤维强度.即由易选择的形态性状,可间接对黄萎病、纤维整齐度、纤维强度等抗病性和纤维品质性状选择.

关键词: 杂交棉 数量性状 主成分分析 典型相关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动物源性食品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及检测

中国公共卫生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四环素类(tetracyclines,TCs)是从链霉菌培养液中提取或经半合成制得的抗菌特性和抗菌谱相似的一类碱性广谱抗生素。TCs广泛用于畜禽、水生生物、药物添加剂等产业领域[1],因滥用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给人类疾病控制带来难题,严重威胁到

关键词: 四环素类 危害 残留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脂质转运蛋白基因GmLTP3的特征分析

大豆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芝麻的SiLTP3序列与大豆的核苷酸序列进行blast比对,发现大豆含有与芝麻该基因同源性高达94%的序列,克隆该基因并命名为GmLTP3。通过GmLTP3的核苷酸序列推测出其氨基酸序列,利用软件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构建,发现该氨基酸序列与已确定功能的大豆脂质转运蛋白同源性高达99%,与蒺藜苜蓿和巴旦杏的进化距离最近。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GmLTP3基因进行定量检测,组织表达分析表明,GmLTP3属于组成性表达基因,在大豆的根、茎、叶、花、萌发的种子中均有表达,并且在花蕾、茎和萌发的种子中表达量较高,在根、叶中表达量较低。非生物胁迫诱导表达分析表明,GmLTP3基因能够对IAA、ABA、PEG、NaCl和冷害作出应答。胁迫处理2 h后,GmLTP3表达量均有下调趋势;胁迫处理12 h后,IAA、ABA、PEG、NaCl诱导GmLTP3的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冷害处理则继续下调表达量。

关键词: 大豆 脂质转运蛋白 非生物胁迫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氮量对砂姜黑土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氮肥不同用量条件下砂姜黑土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的特征,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用量氮肥对玉米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农艺性状、成产要素、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提高了0~100cm剖面土壤含水量,尤其是360kg/hm2氮肥处理效果最佳。在玉米不同生育期,360kg/hm2氮肥处理的植株叶片数、株高和茎粗均高于其他处理。在成熟期,随氮肥用量的增加,玉米地上部生物量表现为先下降后增加再下降再增加的趋势,各处理中以540kg/hm2氮肥处理的生物量最大,较对照(不施氮肥)增加31.9%,而90kg/hm2和360kg/hm2处理显著低于对照。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逐渐降低的趋势。各处理中以270kg/hm2氮肥处理的产量最高,而水分利用效率以360kg/hm2氮肥处理最高,但其与270kg/hm2处理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从多因素考虑,270kg/hm2为最佳氮肥用量。

关键词: 砂姜黑土 氮肥 玉米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甲酯化植物油基烟嘧磺隆·乙草胺混配制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杂草科学 2013

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甲酯化植物油基烟嘧磺隆·乙草胺混配制剂,使用C18反相柱和紫外可变波长检测器,以乙腈、水和乙酸为流动相,用外标法对有效成分进行分析和定量。烟嘧磺隆、乙草胺标准差分别为0.031 1、0.042 1,变异系数分别为0.31%、0.11%,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83%、99.81%。

关键词: 烟嘧磺隆 乙草胺 高效液相色谱 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豫南雨养区近15年小麦生产能力提升原因分析与技术对策——以西平县为例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小麦生产能力与气候变化的相关性,实现小麦生产水平年际间的稳定和持续提高,以西平县为例,通过对15年气象因子和小麦生产情况的系统分析,结合多年定位丰产高效栽培试验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近15年来豫南雨养区小麦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与气象因子变化和栽培技术的关系。结果表明,近15年来豫南雨养区小麦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的主要因素是品种布局优化和栽培技术水平的提高。半冬性品种比春性品种的产量潜力高399.6kg/hm2(增幅5.48%);0~10cm土壤水分含量覆盖比不覆盖和常规翻耕处理均高2.75个百分点,比旋耕3.2个百分点;通过防治蚜虫、赤霉病、纹枯病和叶枯病措施,产量分别提高7.7%、10.2%、5.2%和6.6%。因此,提出以合理品种布局和优化播期播量为基础,自然降水高效利用和病虫害综合防治为关键技术的豫南雨养区小麦持续丰产高效技术途径。

关键词: 豫南雨养区 气候 小麦生产 高产高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983—2010年北京市大豆育成品种的亲缘关系分析

作物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追溯北京市1983—2010年90个大豆品种的系谱信息,计算其亲本间及品种组合间亲缘系数(coefficient of parentage,COP)并据此聚类,旨在探讨北京市育成大豆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特点。结果表明,19个品种的父母本间存在亲缘关系,占品种总数的21.11%;90个品种间共组成4005对组合,其中63.62%存在亲缘关系,COP平均值为0.031,表明大部分品种亲缘关系相对较远。随着时间的推移,品种间亲缘系数呈下降趋势,但从2005年至2010年亲缘系数值增大。除12个品种各自独为一类外,其余78个品种被聚成10类,反映出不同年代的育种特征和品种演化过程;中品661等9份种质是对北京市大豆品种培育贡献较大的骨干亲本。北京市品种总体的遗传背景丰富,但随年代推移,遗传多样性有逐渐降低趋势。

关键词: 大豆 亲缘系数 遗传多样性 系谱 演化

猪圆环病毒2型Cap蛋白原核可溶性表达及分析

西北农业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得到可溶性表达的Cap蛋白并确定其抗原活性及存在形式,通过对IPTG浓度、诱导表达温度和时间进行优化,最终确定在OD600值为0.6~1.0时加入终浓度为1mmol/L的IPTG,37℃诱导4h为最佳的诱导表达条件。镍离子亲和层析对Cap蛋白进行纯化后,间接ELISA表明,重组Cap具有良好的抗原活性。非还原SDS-PAGE电泳分析表明,Cap重组蛋白除以26ku的单体分子存在外,还有一部分形成52ku的二聚体,为Cap病毒样颗粒的制备奠定基础。

关键词: 猪圆环病毒2型(PCV2) Cap蛋白 二聚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