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主导长江口鱼类群落物种时间共存格局的环境过滤机制研究
《应用海洋学学报 》 2018 CSCD
摘要:了解生物群落中物种共存机制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河口鱼类群落结构与温盐等理化因子密切相关,同时多数鱼类产卵、育幼在时间上具有同步性(主要在春夏季发生),因此环境过滤机制可能是促使河口鱼类时间上共存的主要机制.为证实该假设,本研究以长江口鱼类群落为例,利用广义可加非线性模型(GAMs)分析其时间生态位及鱼类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同时基于零模型(null models)从生态位利用的角度阐述河口鱼类群落时间上的共存机制.结果表明:鱼类物种间实测生态位大于预期值,揭示出环境过滤机制是促使鱼类时间上共存的主要机制;多数鱼类物种与非生物环境因子关系拟合较好,说明未知因素(如物种间的竞争作用等机制)对其分布影响权重较小.上述结果支持环境过滤学说是长江口鱼类物种时间共存格局的主导机制.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环境过滤 鱼类群落 时间共存 零模型 GAMs 长江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鳞副泥鳅肾脏的胚后发育组织学观察
《淡水渔业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肾脏发育的一般规律,利用组织学的方法,对0~50日龄大鳞副泥鳅肾脏的胚后发育进行显微观察和研究。结果显示:大鳞副泥鳅初孵仔鱼体内有一条贯穿身体的原始肾管。2日龄仔鱼前肾小管管壁细胞排列疏松;5日龄前肾小管上皮为单层立方上皮,细胞间界限不清;7日龄前肾小管之间出现散在的未分化的造血干细胞;12日龄前肾小管继续分化,可见分化雏形的肾小体,中肾近曲小管开始分化形成;15日龄后,出现肾单位,肾小球形成由间充质细胞构成网状结构,肾脏腹侧可见大血管;20日龄中肾结构致密,腹侧血管(静脉)充满血液,远曲小管分化形成;30日龄中肾小管管壁多为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排列十分紧密;50日龄后,中肾肾小体散在分布,远曲小管、近曲小管以及集合管等肾小管结构趋于完善。
关键词: 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 肾 组织学 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尼罗罗非鱼IPS-1基因SNP位点的筛选及其与链球菌抗性的关联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抗病相关SNP标记的筛选是抗病选育的基础与前提。为获得与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抗性性状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phisms,SNPs)标记,本研究通过克隆测序或PCR产物直接测序法,从20个亲本家系的39尾尼罗罗非鱼的β干扰素启动子刺激物1(interferon-b promoter stimulator 1,IPS-1)基因的测序序列中筛选得到36个SNPs位点。通过snapshot分型法对子代中的链球菌敏感群体(susceptible group,SG)(82尾)和抗性群体(resistance group,RG)(84尾)进行分型,并利用Popgen32软件统计分析IPS-1基因各SNPs位点在两个群体的多态性和遗传参数,结果显示,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介于0.02~0.37,所检测SNPs位点呈现出低度或中度多态。通过SNP位点与链球菌抗性/敏感性状之间的关联分析,发现位点S8(T-3059C)与链球菌敏感性状显著相关(P<0.05)。利用Haploview 4.2软件分析IPS-1基因中的36个SNPs位点所形成的单倍块和连锁不平衡情况,结果显示,36个位点可构成6个单倍块和22个单倍型;其中单倍块2中的单倍型H2-3(GTTG)和单倍块3中的H3-4(TTDGTTGAGCGCCA)、H3-2(CCDGTTGAGCGCCA)3个单倍型与尼罗罗非鱼链球菌敏感性状显著相关(P<0.05),单倍块3中的单倍型H3-5(TCDGTTGAGCGCCA)则与尼罗罗非鱼链球菌抗性性状显著相关(P<0.05)。上述结果表明,筛选到的尼罗罗非鱼IPS-1基因的1个SNPs位点和4个单倍型可作为抗链球菌病尼罗罗非鱼选育的候选分子标记。该研究可为抗链球菌病尼罗罗非鱼新品系的选育提供了资料基础。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IPS-1 SNPs 单倍型 无乳链球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粤东柘林湾甲壳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2013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和11月(秋季)柘林湾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柘林湾甲壳类资源密度、种类组成和优势种、多样性的变化特征,并对甲壳类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调查结果表明,甲壳类资源密度变化范围为30.094~199.048 kg·km~(–2);甲壳类出现53种,隶属于2目13科22属,主要优势种为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宽突赤虾(Metapenaeopsis palmensis)、锈斑蟳(Charybdis feriatus)和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等;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2.31~3.03,均匀度指数变化范围为0.55~0.8,物种丰富度指数变化范围为1.55~3.29。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NMDS)结果表明,柘林湾海域甲壳类群落结构存在明显的季节更替。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表明各季节典型种主要有口虾蛄、断脊口虾蛄(O.interrupa)等,分歧种主要有口虾蛄、红星梭子蟹(Portunus sanguinolentus)等。典范对应性分析表明,影响柘林湾海域甲壳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依次为水温、p H和溶解氧。
关键词: 甲壳类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典范对应性分析 环境因子 柘林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污泥臭氧原位减量工艺中抗生素的去除
《环境科学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两套小试规模的序批式反应器,一套作为污泥臭氧原位减量系统,另一套作为控制系统.通过两系统的长期运行(90 d)考察了污泥臭氧原位减量工艺对9种典型抗生素(四环素、土霉素、强力霉素、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洛美沙星、恩诺沙星和阿奇霉素)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进水中目标抗生素的存在(9种抗生素各100μg·L~(-1))并未对活性污泥去除COD、总氮、氨氮和总磷的效果产生显著影响.污泥臭氧原位减量系统出水中目标抗生素浓度在运行期间保持相对稳定,且与控制系统接近;但污泥中目标抗生素浓度则显著低于控制系统.质量衡算表明目标抗生素在两系统内的输入和输出逐渐达到平衡,臭氧降解和剩余污泥排放分别为减量和控制系统中目标抗生素的主要去除途径.污泥臭氧处理单元可以降解减量系统入水中83%的目标抗生素,而控制系统入水中82%的目标抗生素则随剩余污泥排放.因此,污泥臭氧原位减量工艺可以明显削减活性污泥系统中抗生素的排放,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凡纳滨对虾在氯化物型盐碱水养殖环境下不同家系间生长、存活性能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61个家系为材料,开展了为期50 d的氯化物型盐碱水混合养殖测试,分析了各个家系的生长和存活性能。研究结果显示,凡纳滨对虾家系在氯化物型盐碱水养殖环境下的体重和存活率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家系间体重和存活率差异较大,变异系数分别高达36.26%和46.82%;凡纳滨对虾家系的绝对增重率均值和特定增重率均值分别为0.09g/d和1.82%/d,绝对增重最快的家系比绝对增重率均值高7.54个百分点,比增重最慢家系高12.95个百分点;凡纳滨对虾家系存活率范围为1.00%~63.33%,家系平均存活率为26.61%,家系最高存活率比家系最低存活率高了62.33个百分点,比家系存活率均值高了36.72个百分点。本研究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家系在氯化物型盐碱水养殖条件下生长、存活存在较大差异,具有较大的遗传改良空间和选育潜力,本研究结果可为下一步的凡纳滨对虾盐碱水选育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江中下游鳤的遗传多样性与种群动态历史
《生物多样性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鳤(Ochetobius elongatus)曾经是我国许多河流的重要经济鱼类,然而由于环境污染和人为干扰等原因,鳤的资源量萎缩严重,种群处于极度濒危的境地。目前,常规采样方法获得鳤样本的难度较大,致使相关研究难以开展。本研究通过仔鱼采集和成鱼采集的手段,测定两个线粒体基因和两个核基因,对西江中下游鳤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动态历史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西江中下游鳤的遗传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并且出现了衰退的迹象,可能经历了遗传瓶颈效应。此外,种群动态历史分析发现,西江中下游鳤在后更新世期间(0.06和0.13百万年前)经历了种群扩张,刚好处于中更新世(0.78–0.126百万年前)冰期褪去之后,表明更新世气候的波动影响了西江中下游鳤的种群动态。作为鳤可能的重要产卵场,西江中下游部分江段可以考虑建立鳤的自然保护区,用于保育和修复鳤的种质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口黑鲈LPL基因SNPs及其与适应人工配合饲料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为肉食性经济鱼类,喜食活饵或冰鲜鱼,养殖过程中大量投喂冰鲜鱼或大量使用鱼粉作为饲料,增加了养殖成本,且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为了降低养殖成本、保护环境,使其适合喂食蛋白含量适中的人工配合饲料,提高大口黑鲈对人工配合饲料的适应能力,选育适合食人工配合饲料的大口黑鲈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有研究表明,饲料中的脂肪水平对大口黑鲈的脂蛋白脂肪酶(lipoprotein lipase,LPL)的表达水平有显著的影响。本研究以大口黑鲈LPL基因作为候选基因,根据已知的c DNA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测序得到大口黑鲈LPL type1基因组序列6 170 bp,包括10个外显子和9个内含子,LPL type2基因组序列4 419 bp,包括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利用直接测序法,在LPL type1基因中筛选到11个SNP位点,在LPL type2中筛选到6个SNP位点。将1个喂食冰鲜鱼的成鱼养殖群体中的192尾鱼和1个幼鱼驯食养殖群体中的142尾鱼,分别用筛选得到的SN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发现,在LPL type1基因中筛选到的11个SNP位点紧密连锁,用T+156A表示;在LPL type2基因中筛选到的6个SNP位点也紧密连锁,用C-224T表示,而LPL type1和LPL type1的SNP位点间不存在连锁关系,且SNP位点所构成的基因型在两个群体中的分布频率相似。将上述SNP位点所构成的基因型与两个大口黑鲈群体的体重、全长和体高等生长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LPL基因中的SNP位点虽然与成鱼的生长性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在LPL type1基因T+156A SNP位点的AA基因型与TT基因型与幼鱼在驯食后的饱食与空腹状态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且AA基因型在幼鱼体质量和全长两个性状上存在显著的优势(P<0.05),说明T+156A SNP位点与大口黑鲈适应人工配合饲料的能力有显著相关。LPL type1基因可作为提高大口黑鲈成活率、选育适合食人工配合饲料大口黑鲈的潜在候选基因。本研究为推进大口黑鲈适应人工配合饲料新品种的选育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研究数据,也为其他肉食性鱼类的驯食选育工作提供了借签和参考。
关键词: 大口黑鲈 脂蛋白脂肪酶(LPL) 人工配合饲料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宏基因组学的海带降解菌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褐藻多糖降解酶系分析
《海洋湖沼通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系统探讨一组高效海带降解菌群的微生物多样性及其褐藻多糖降解酶系,本实验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该菌群进行组学分析。结果表明,共获得36552330条reads,预测得到105145条基因序列,比对显示此高效海带降解菌群中有75.41%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细菌,优势菌属包括Lachnoclostridium、芽孢杆菌属(Bacillus)、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解硫胺素芽孢杆菌属(Aneurinibacillus)、短芽孢杆菌属(Brevibacillus)。数据显示有4526个基因编码蛋白质具有海带多糖降解相关酶活性,其中糖苷水解酶(GH)基因数量最多(1520),碳水化合物结合模块(CBM)(764)、碳水化合物酯酶(CE)基因(706)和糖基转移酶(GT)(693)数量次之,多糖裂合酶(PL)基因(107)和辅助氧化还原酶(AA)基因(126)数量较少。在不同的GH基因家族,归属于GH109、GH13、GH18、GH43家族的基因较多。此外还发现了少量的纤维小体组分蛋白基因。本研究发现海带降解菌群中有丰富的褐藻胶裂解酶,纤维素酶,果胶酶,淀粉酶酶系产酶菌,为进一步开发人工高效褐藻降解菌群及褐藻多糖降解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海带 海带降解菌群 宏基因组学 菌群多样性 多糖降解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世界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的成功实践-以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稻渔共作"养殖模式为例
《中国农学通报 》 2018 CSCD
摘要:为了探讨贫困地区世界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和精准扶贫相结合的有效途径,笔者以近年来在中国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开展的“稻渔共作”的养殖模式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稻渔共作”养殖模式能够很好地将世界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和精准扶贫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品种选择、专家指导、繁殖推广、平台建设、示范参考等方面都遵循这一理念,并且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了云南红河当地的生态保护和少数民族群众的脱贫致富.因而,这一养殖模式对于中国乃至世界上同类性质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推动对当地贫困人口精准扶贫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