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长江下游狼山沙和新开沙水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主要栖息地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于2016年6月—2017年1月在长江下游的狼山沙和新开沙水域放置定制网具,对两沙洲渔获物的种类组成、生态类型、优势种、多样性指数和群落结构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沙洲捕获物种共37种,隶属于8目16科,各物种以底层杂食性鱼类为主;优势种为中华绒螯蟹、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和无齿螳臂相手蟹Chiromantes dehaani等;有水生植物站点的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Wilhm改进指数和Pielou指数均低于无水生植物站点,有水生植物站点的Mc Naughton指数高于无水生植物站点;根据聚类和非参数多维尺度分析(NMDS)可将渔业资源群落分为3类,Ⅰ类渔业生物种类少、物种丰富度指数低,Ⅱ类中华绒螯蟹和无齿螳臂相手蟹的捕捞数量及质量占绝对优势,Ⅲ类渔业生物种类多、物种丰富度指数高。研究表明,狼山沙和新开沙渔业生物种类较少,渔业资源群落结构不稳定,有必要加强对两沙洲及邻近水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修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俄罗斯鲟β-防御素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β-防御素是一类富含半胱氨酸的阳离子抗菌肽,在脊椎动物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转录组Solexa测序结果,利用PCR和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β-防御素基因进行了克隆和表达模式分析。结果显示,俄罗斯鲟β-防御素c DNA片段长度为333 bp,包含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213 bp,推测编码71个氨基酸;SMART分析显示,该基因包含23个氨基酸的信号肽、1个防御素-β-2结构域和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此结构与其他物种极为相似,在进化中比较保守。同源比对发现,俄罗斯鲟β-防御素与鱼类的相似度最高,为54%~60%。β-防御素基因在健康俄罗斯鲟11种组织(肝、肠、脾、头肾、胃、鳃、血液、脑、皮肤、肌肉和性腺)中均有表达,其中,在性腺和皮肤中表达量最高;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感染后可强烈影响β-防御素基因在6种免疫组织(肝、肠、脾、头肾、血液和鳃)中的时空表达。其中,在头肾中的上调表达最明显,在感染后72 h为表达峰值,达到0 h表达量的700倍。在脾、血液和肠中均有几倍至十几倍的上调,而在肝中整体呈现下调表达趋势。研究表明,β-防御素基因参与了俄罗斯鲟的免疫应答过程,本结果为俄罗斯鲟的免疫调控和病害防治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俄罗斯鲟 β-防御素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嗜水气单胞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侧扫声纳方法的框架式人工鱼礁测量
《南方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应用侧扫声纳技术评估已建人工鱼礁工程建设质量的可行性,于2017年4月应用侧扫声纳技术对已建1年的资源保护型人工鱼礁区进行现场勘测,随机选取AR1与AR2 2种人工鱼礁各15个,通过分析软件处理侧扫声纳实测数据,可获人工鱼礁的高度、沉降量、礁体布局等状态信息。结果显示,勘测礁区AR1型礁体高度为3.74~4.76 m,平均为4.44 m,沉降率为13.52%~32.20%,平均为19.20%;AR2型礁体礁体高度为2.57~3.45 m,平均为2.85 m,沉降率为13.67%~35.75%,平均为28.66%。截至调查时间为止,2种混凝土礁体结构较完整,个别礁体倾倒,实际礁体布局与预设布局有一定偏差。2种礁体沉降度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2种礁体在投放海区的抗沉降能力差异显著,AR1型礁体抗沉降能力优于AR2型礁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磷虾干燥特性的研究
《极地研究 》 2018 CSCD
摘要:南极磷虾资源量大且营养丰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后备蛋白库,如何高效利用其资源已经成为当今科技的重点和难点。通过陆上实验,设定温度在120℃的恒定干燥条件下,对其进行热风干燥,来模拟船载南极海域条件下,南极磷虾的干燥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结果显示,在恒定干燥条件下,其干燥速率是0.497g·cm~(-2)·min~(-1),临界含水率为0.56 g水·g干物料~(-1);恒定干燥时间约占全部时间的三分之一。当低于临界含水率时,物料就进入了降速干燥阶段。此外,南极磷虾的干燥速率还与干燥温度和物料的烘干表面积有关;提高干燥温度和表面积都可加快干燥速率,这对于南极磷虾粉的设备设计、实际生产都有着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核酸疫苗的构建及其抗性基因对环境细菌抗性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分离株XJ-13为研究对象,克隆其糖蛋白(glycoprotein,G)基因并连接到商业化载体pcDNA3.1(+),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IHNxj-G。为了检测该载体作为核酸疫苗的可能性,本研究以2μg/尾的剂量采用背鳍基部注射免疫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鱼苗[(5±0.5)g]。在免疫后第4天及第30天,以100 TCID_(50)的剂量利用IHNV-XJ-13对虹鳟进行腹腔注射攻毒;在免疫后第4天及第7天,利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虹鳟头肾及接种部位肌肉组织Mx-1基因表达情况;在免疫后第4天及30天检测虹鳟血清IHNV中和抗体效价;在免疫后65 d内,分别于不同时间点采集循环水池里的粪便、水以及虹鳟的肠内容物,进行氨苄青霉素抗性菌的分离鉴定。攻毒试验结果显示,核酸疫苗在免疫后第4天和第30天的相对保护率均高于90%;Mx-1基因检测结果显示,Mx-1基因在头肾和接种部位肌肉中均显著上调表达;中和抗体效价测定结果显示,在免疫后第4天,所有血清中均不存在中和抗体(效价均<20);而在免疫后第30天,10尾虹鳟中有8尾血清中存在中和抗体,最高效价为160;抗性菌分离结果显示,分离到的氨苄青霉素抗性菌均是天然具有氨苄青霉素抗性的气单胞菌(Aeromonas sp.)和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sp.),并未分离到包括大肠杆菌在内的任何具有氨苄青霉素抗性的指示菌,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氨苄青霉素抗性菌的种类和数量均没有发生统计学意义的改变。本研究提供了具有良好保护效果的IHN核酸疫苗,并为IHN核酸疫苗的安全评价提供了基础数据。
关键词: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核酸疫苗 抗性基因 氨苄青霉素 环境释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甲砜霉素在鲤鱼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实验在(26±2)℃的养殖水温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研究了以30 mg/(kg·bw)的剂量对鲤鱼(Cyprinus carpio)进行单次投喂药饵后甲砜霉素(Thiamphenicol,TAP)在鲤鱼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通过DAS 2.0动力学软件分析TAP在鲤鱼体内的药–时数据,结果表明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TAP在肌肉、肾脏、肝脏、鱼皮、鳃、脾脏和血浆各组织的药物达峰时间(T_(peak))分别为16、2、16、8、0、2和16 h,达峰浓度(C_(max))分别为15.6、35.3、12.4、9.0、33.0、11.6 mg/kg和21.0 mg/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1084.5、1578.1、777.3、541.1、0.1、478.1 mg/(kg·h)和485.1 mg/(L·h),消除半衰期(t_(1/2β))分别为11.4、100.2、54.2、41.1、69.5、38.0和71.9 h。TAP在鲤鱼体内各组织的分布和消除速率相差较大;在肾脏中的药物达峰时间短且达峰浓度高于其他组织,其消除半衰期也明显高于其他组织,推测肾脏是鲤鱼体内TAP蓄积和代谢的主要器官。按照农业部《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文件规定,TAP在水产动物中最高残留限量(MRL)不得高于50μg/kg,本研究中,肌肉、肾脏、肝脏、鱼皮、脾脏和血浆的TAP残留量低于MRL的时间分别从第16、16、12、12、12、10和12天开始,将肌肉和肾脏作为TAP药物残留的靶组织,建议休药期不得低于16 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渔业船舶技术法规体系的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梳理我国渔业船舶技术法规体系的发展现状,发现我国渔业船舶法规技术体系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渔业船舶技术法规体系不健全,现有法规与渔业发展实际状况偏差较大。二是渔业行政管理体系与技术条款执行关系模糊。三是渔业船舶技术研究技术力量薄弱。研究表明:(1)应完善顶层设计,在渔船检验领域逐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调节的渔船检验体制;(2)应通过技术创新和引进吸纳技术创新,提高指标参数的先进性和国际化水准;(3)应创新管理和组织制度,规范采标、制标流程,避免盲目采标和制标;(4)政府应加大政策与法规等制度的研究性投入,为技术标准和法规体系建设储备知识要素,为体系建设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夏季和冬季南黄海浮游动物分布特征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根据2015年8月(夏季)和2016年1月(冬季)南黄海海域的调查资料,研究了该海域夏冬两季浮游动物的时空分布。结果如下,两季样品共鉴定出103种浮游动物,夏季种类数(96种)>冬季(45种)。夏季优势种数为3种,冬季为6种。夏季和冬季浮游动物丰度均值分别为17 835.8和1 856.3ind/m~3,生物量均值分别为2 334.2和910.4mg/m~3。PRIMER5.2软件相似性分析表明:夏季,相似性在51.89%~56.07%时,可以将各站位划分为5个群落;冬季,相似性在59.91%~65.82%时,可划分为3个群落。相似性聚类分析时,按属或按科进行统计与按种进行统计相比产生的数据损失分别约为6%和10%。浮游动物总种数减少时,按更高阶元进行聚类所产生的数据损失也会减少。
关键词: 南黄海 浮游动物 时空分布 丰度 生物量 群落聚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月龄大菱鲆苗种耐氨氮性状的遗传参数评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实验采用40个家系共计954尾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为实验材料,应用一般动物模型评估4月龄大菱鲆的耐氨氮性状、体长、体重的遗传力和遗传相关。研究表明,4月龄大菱鲆耐氨氮性状遗传力为0.46±0.20,属于高遗传力,其估计值与0相比达到显著水平(P<0.05),具备开展基于表型性状的耐氨氮选育潜力。体长遗传力为0.14±0.22,属于低遗传力;体重遗传力为0.29±0.30,属于中等遗传力;体长和体重遗传力估计值与0相比均未达到显著水平。4月龄大菱鲆耐氨氮性状、体长、体重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大菱鲆的耐氨氮性状与体长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分别为-0.06±0.59和-0.10±0.06;耐氨氮性状与体重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分别为-0.02±0.48和-0.06±0.06;耐氨氮性状与体长和体重两个性状的相关性非常低,且统计检验均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以耐氨氮性状为选育指标,不会对大菱鲆的体长和体重产生显著影响。该研究为大菱鲆耐氨氮品种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约束线性回归的柔鱼栖息地指数渔场预报模型构建
《渔业科学进展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是我国在西北太平洋重要的商业捕捞对象,对其渔场进行准确预报是提高渔业生产能力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分别选取2005~2013年我国在该海域的柔鱼渔获量和捕捞努力量作为计算适宜度指数(SI)的2种指标,利用包括海表温度、叶绿素a(Chl-a)浓度、表温梯度强度和100 m水深的Argo浮标水温数据在内的海洋环境因子,通过非线性回归,生成了不同环境因子的SI曲线。在考虑约束条件的前提下,建立2种柔鱼渔场的栖息地指数(HSI)模型,并利用逐步回归剔除不显著的解释变量。2种模型拟合优度比较的结果显示,利用渔获量建立的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其中,7~11月模型的调整后相关系数分别为0.853(P<0.001)、0.773(P<0.001)、0.789(P<0.001)、0.745(P<0.001)和0.724(P<0.0001)。各环境因子的SI权重系数符合约束条件,并随着季节的变化,权重值有所不同。在主要渔汛期间(7、8和10月),100 m水深温度的SI对HSI得分起到了最关键作用;而在渔汛末期(11月),与海表温度相关的SI成为影响HSI的最重要因子。利用该模型对2014年进行预报实验,预报结果与实际渔场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致性。全年统计结果显示,高HSI(>0.7)的区域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49.06%,而低HSI(<0.3)区域渔获量仅占9.06%,表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渔场预报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