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220条记录
不同放牧强度下植物种群密度的季节性变化

生态科学 2017 CSCD

摘要:采用随机区组的试验方法,着力于探索内蒙古荒漠草原3种主要植物种群密度在不同生长季节随放牧强度变化而呈现出季节性的波动规律。研究对象主要是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冷蒿(Artemisia frigida)和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结果表明:上述3种主要植物种群总密度在放牧区均高于对照区;短花针茅和无芒隐子草枝条总密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冷蒿枝条总密度总体逐月降低。整体分析而言,放牧期间(6—9月),短花针茅、冷蒿和无芒隐子草枝条总密度的峰值均出现在HG(或MG),说明放牧家畜的持续采食及践踏,导致了植物种群株丛发生破碎而趋向小型化,HG(或MG)由母株破碎而产生的小株丛多,故株丛总密度相应增加;另外,连续放牧致使大多数植株未能进行生殖生长即被采食,从而促进了植物的营养繁殖和营养生长,增加了种群密度。

关键词: 放牧强度 荒漠草原 种群密度 季节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苏州市吴中区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环境质量定量评价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苏州市吴中区陆域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选择2000—2015年植被生长最佳时期7—8月的能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净初级生产力、地表温度、地表裸露度和植被覆盖度4个指标,利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生态因子(Ef,由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归一化得到),并将生态环境质量划分为5级,对Ef进行slope分析和F显著性检验,探讨7—8月月平均生态因子(珔Ef)和生态因子变化率(ΔEf)的坡向分异情况。结果表明,近16 a来,ΔEf在[-0.08,0.06]之间,研究区总面积43%的区域ΔEf<0,57%的区域ΔEf>0,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呈缓慢变好趋势;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属Ⅱ级(珔Ef为0.700±0.001),属Ⅰ级的有东吴国家森林公园、光福风景名胜区和米堆山生态公益林,属Ⅱ级的有西山风景名胜区、东山风景名胜区、石湖风景名胜区、藏书风景名胜区、渔洋山生态公益林、清明山生态公益林和玉屏山生态公益林,属Ⅲ级和Ⅳ级的分别为木渎风景名胜区和甪直风景名胜区。研究结果既可为苏州市吴中区生态保护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又可为将来促进生态红线的智能化动态监测和有效管控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空间主成分分析 生态红线保护区 坡向定量分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内蒙古灌丛化草原毛刺锦鸡儿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

植物生态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灌丛化草原的形成机制和群落结构与功能是植被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植物种群空间格局分析是研究植物种群相互作用及种群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手段。灌丛化草原是内蒙古草原的主要类型。该文选择分布在鄂尔多斯市的毛刺锦鸡儿(Caragana tibetica)灌丛化草原为研究对象,布设一个64 m×64 m的样方,采用"三线定位法"确定样方中灌木的空间位置,用点格局的方法分析灌木空间分布格局与种内关联。结果显示:(1)毛刺锦鸡儿种群为增长型种群,成熟毛刺锦鸡儿个体在半径<3.7 m的范围内为均匀分布,范围增大则呈随机分布;毛刺锦鸡儿幼年个体在0.3–20.4 m之间为聚集分布,其他范围表现为随机分布;死亡个体在0.7–1.4 m范围为聚集分布,其他范围则随机分布。(2)毛刺锦鸡儿存活个体对死亡个体在0–9.9 m范围内为不明显的正相互作用,其他范围无相关关系;成熟个体对幼年个体在<2.2 m范围表现为负相互作用,在>2.2 m范围表现为不相关。研究显示,毛刺锦鸡儿灌丛化草原不同发育阶段的毛刺锦鸡儿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是不同的,并随空间尺度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在干旱区采用毛刺锦鸡儿对退化草原进行恢复重建,灌木间的株行距以4 m为宜。

关键词: 灌丛化草原 毛刺锦鸡儿 点格局 空间分布格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对奶山羊血浆异常代谢产物及生化指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通过递增饲粮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与中性洗涤纤维比(NFC/NDF)方式诱导奶山羊发生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ARA),旨在探讨SARA诱导过程中奶山羊血浆组胺(HIS)、脂多糖(LPS)含量及生化指标的变化。选取4只体况良好、体重接近的泌乳期萨能奶山羊,依次饲喂NFC/NDF为1.40、1.79、2.31、3.23的4种饲粮,每种饲粮饲喂15 d(为1组),前12 d为适应期,后3 d为采样期。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浆中HIS、LPS的含量,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1)当饲粮NFC/NDF由1.40递增至3.23时,成功诱导奶山羊处于SARA状态。2)在诱导SARA发生过程中,随着饲粮NFC/NDF增加,血浆HIS和LPS含量增加,NFC/NDF为3.23时显著高于NFC/NDF为1.40时(P<0.05)。3)随着饲粮NFC/NDF增加,血浆免疫球蛋白M(Ig M)、免疫球蛋白A(Ig A)、免疫球蛋白G(Ig G)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血浆肌酐(CREA)、D-乳酸(LD)含量及肌酸激酶(CK)、谷草转氨酶(AST)、二胺氧化酶(DAO)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血浆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活性呈升高趋势,NFC/NDF为3.23时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血浆尿素氮(UN)含量降低,NFC/NDF为1.40时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血浆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升高,NFC/NDF为3.23时极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血浆游离脂肪酸(FFA)含量先升高后降低,且在NFC/NDF为2.31时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血浆β-羟丁酸(β-HB)含量降低,NFC/NDF为1.40时呈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结果提示,随着饲粮NFC/NDF递增,血浆中HIS和LPS含量显著增加,引发了机体炎症反应,加重了瘤胃上皮的损伤和SARA病情,激发奶山羊免疫活化状态;诱导SARA发生过程中,血浆生化指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提示SARA期间奶山羊处于应激状态,引发了肝功能损伤。

关键词: 亚急性瘤胃酸中毒 生化指标 奶山羊 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与中性洗涤纤维比 组胺 脂多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膜下滴灌条件下高产甜菜灌溉的生理指标

作物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甜菜是我国重要的糖料作物,其生物产量高,需水量大,合理灌溉是节约用水、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之一。本试验连续两年研究了内蒙古半干旱地区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水量甜菜块根产量与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水势、土壤含水量和耗水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灌水量对甜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产甜菜的叶面积指数在叶丛快速生长期大于7.37,在块根糖分增长期和糖分积累期分别为6.08~6.51和4.19~5.57,在叶丛快速生长期、块根糖分增长期和糖分积累期叶水势分别为–0.09~–0.22、–0.18~–0.39和–0.26~–0.48 MPa,净光合速率分别为21.28~28.23、21.90~28.75和22.06~26.58μmol m–2 s–1,蒸腾速率在叶丛快速生长期和块根糖分增长期分别为9.36~10.21 mmol m–2 s–1和6.37~7.73 mmol m–2 s–1,在糖分积累期大于4.69 mmol m–2 s–1,耗水量分别为140.15~312.78、44.93~200.45和56.32~113.06 mm。甜菜产量、产糖量、水分利用效率均高的合理灌溉量,在丰雨年份(生育期降雨量>500 mm)为1350 m3 hm–2,在少雨年份(生育期降雨量<300 mm)为1800 m3 hm–2,为甜菜节水灌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生理指标。

关键词: 膜下滴灌 甜菜 生理指标 产量 含糖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粱种子萌发期耐低温材料的筛选与鉴定

西南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筛选、鉴定耐低温高粱材料及挖掘耐低温基因能极大地促进高粱耐低温品种的培育。本研究利用全球收集的631份高粱材料经过8、6、4和2℃逐步低温处理的方法筛选鉴定,同时统计了高粱粒色与耐低温、染菌率的关系。最终筛选到7份耐低温较强的高粱材料,其中1份来自中国的帚用高粱在2℃低温处理14 d后仍有较高的相对萌发率和相对出苗率。高粱种子萌发期,白粒高粱最易染菌,黄粒高粱次之,红粒高粱染菌率最低。耐低温级别高的材料不同粒色都有分布。表明6℃或更低温度对种子的萌发率和出苗率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随着高粱粒色的逐渐加深,染菌率逐渐降低。

关键词: 高粱 种子萌发 低温胁迫 相对萌发势 相对萌发率 相对出苗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内蒙古牧区察哈尔羔羊饲粮钙磷适宜水平研究

草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采用4个不同钙磷水平的饲粮饲喂断奶后察哈尔羔羊,研究钙磷对断奶羔羊生长、钙磷营养消化代谢和排放量、骨骼的影响。选取70日龄健康、体重(16.27±3.33)kg断奶察哈尔羔羊120只(公母各半),随机分成4个组,每组3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分别饲喂4种饲粮,其钙磷含量分别为:Ⅰ组,0.49%、0.28%;Ⅱ组,0.55%、0.32%;Ⅲ组,0.64%、0.47%;Ⅳ组,0.87%、0.70%。饲养试验期65d,其后,每组选6只羔羊(公母各半),全收粪法进行消化代谢试验。试验结果:1)饲粮钙磷水平对断奶羔羊平均日增重、体尺、干物质采食量和饲粮转化率影响皆不显著(P>0.05);2)血清钙含量Ⅳ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血清碱性磷酸酶Ⅰ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3)Ⅰ组钙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随饲粮钙磷水平升高羔羊钙磷排放量增加(P<0.05);4)Ⅳ组胫骨灰分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Ⅰ组跖骨灰分含量显著低于Ⅲ、Ⅳ组(P<0.05),胫骨磷含量Ⅳ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5)冬春季节改变羔羊饲喂模式增加了内蒙古地区草原生态系统中钙磷的输入。综上所述,饲粮钙磷水平升高降低了断奶羔羊的钙表观消化率,显著增加了钙磷的排放量,提高了羔羊骨骼钙磷沉积。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钙磷含量分别为0.49%、0.28%,内蒙古地区冬春季断奶羔羊即可获得较好的生长性能。

关键词: 牧区 断奶羔羊 钙磷水平 表观消化率 钙磷排放量 骨骼性能

地膜厚度对作物产量与土壤环境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农用地膜(以下简称地膜)已成为我国干旱、冷凉地区土壤增温、保墒和作物增产的重要措施。为摸清我国地膜厚度应用现状,研究地膜厚度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环境的影响,2011年,在全国范围内针对棉花、玉米、马铃薯、花生等主要覆膜作物分别布置172、99、30、58个调查点,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我国地膜厚度应用现状进行系统调查。根据调查结果,2011—2013年,在新疆、甘肃、内蒙古、山东4省分别针对以上4种作物,设置不同地膜厚度处理,系统分析了地膜厚度对土壤温度和含水量、作物产量、经济效益以及地膜残留强度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主要覆膜作物现用地膜厚度较薄,96.7%的地膜厚度集中在0.004~0.008 mm之间。增加地膜厚度能够提高土壤温度和含水量,但对不同作物的产量影响不同;随着地膜厚度增加(0.004~0.012 mm),棉花和玉米产量不断增加,而马铃薯和花生产量先增加后减少;地膜厚度对作物经济效益有一定影响,但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地膜厚度显著影响地膜残留强度(P<0.05),除了马铃薯外,其余作物地膜残留强度和地膜厚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综上所述,增加地膜厚度对于我国主要覆膜作物有一定的增产作用,但增产幅度有限,而在残膜回收的基础上增加地膜厚度能够显著降低地膜残留强度。为应对我国农田地膜残留问题,建议我国地膜厚度标准提高至0.010~0.012 mm较为适宜。

关键词: 地膜厚度 土壤环境 作物产量 经济效益 残膜

旱作作物垄膜种植增温作用及增产效应研究

土壤通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大部分旱作区气候条件恶劣、粮食低产不稳和抗旱减灾能力差等突出问题,在内蒙古阴山北麓典型旗县武川县与大兴安岭南麓典型旱作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对全覆膜双垄沟种植方式的增温效应及产量形成关系进行了研究,设置传统半覆膜和平作不覆膜种植方式为对照,分别以播种面积逐年扩大的向日葵和传统大面积种植作物玉米为研究材料,总结分析了垄膜种植技术的增温增产作用机理:两种作物全覆膜双垄沟种植方式的全生育期在株间5 cm、15 cm、25 cm土层与行间5 cm、15 cm土层的土壤平均温度分别比平作不覆膜处理增加0.17~4.39℃与0.26~4.17℃;苗期行间日平均温度比平作不覆膜处理分别高1.71℃、2.43℃,株间日平均温度高3.41℃、3.59℃;全生育期土壤平均有效积温分别为2178.8℃、2621.4℃,较平作不覆膜处理增加174.7℃、217.6℃;全覆膜双垄沟种植方式收获时两种作物植株的各项生理指标在各处理中皆为最优;向日葵与玉米的平均产量分别为4165.5 kg hm~(-2)、13633.5 kg hm~(-2),与传统半覆膜和平作不覆膜处理对比增产率分别为29.1%、45.9%和29.1%、17.9%。

关键词: 旱作作物 垄膜种植 增温效应 增产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素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与氮累积动态变化的影响

草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紫花苜蓿种子生产过程中氮素吸收、分配及利用规律,探索合理的施氮肥措施,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素处理(0,45,90和135kg N/hm~2)对敖汉苜蓿和公农1号苜蓿氮素累积量、生殖器官氮素累积量及氮素分配率的动态变化以及种子产量、质量及氮素收获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紫花苜蓿品种的种子产量和氮素收获指数都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但是结荚率、单株粒重、千粒重和种子质量却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两个苜蓿品种的氮素累积量及氮素分配率的动态变化表现不一致。根据两个苜蓿品种需氮规律可得出,在返青期一次性施氮肥不能满足紫花苜蓿的需氮规律。其合理的施肥措施是:敖汉苜蓿在现蕾期追施45kg N/hm~2,开花期不施,结荚期补施90kg N/hm~2;公农1号苜蓿在现蕾期不施肥,开花期追施45kg N/hm~2,结荚期补施45kg N/hm~2。研究结果初步确定了赤峰地区苜蓿种子生产田的需氮肥规律及适宜施氮量,为苜蓿种子生产过程中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关键词: 氮素 紫花苜蓿 种子产量 氮累积 动态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