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饲粮中添加黄花蒿乙醇提取物对奶牛产奶性能及乳脂中共轭亚油酸含量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黄花蒿乙醇提取物对奶牛产奶性能及乳脂中共轭亚油酸(CLA)含量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600±29)kg、胎次2~3胎、泌乳期(158±3)d及泌乳量(22.8±1.8)kg/d的泌乳期荷斯坦奶牛15头,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为3组,每组5头,进行为期40 d的饲养试验,其中1~9 d为预试期,10~40 d为正试期。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1组和试验2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96和160 g/(d·头)的黄花蒿乙醇提取物。结果表明:整个试验期间,2个试验组的产奶量(第24、31和40天)、乳脂率、乳脂产量、乳蛋白率、乳蛋白产量、非脂固形物含量以及乳脂中的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短链脂肪酸、中链脂肪酸和长链脂肪酸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2个试验组的乳脂中CLA含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30.7%和38.6%,其中试验2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由此得出,饲粮中添加适量的黄花蒿乙醇提取物对奶牛产奶性能没有明显影响,但可以提高其乳脂中CLA含量,从而优化乳脂中脂肪酸的比例。
关键词: 奶牛 黄花蒿乙醇提取物 产奶性能 乳脂 共轭亚油酸


乳酸菌与纤维素酶对草甸草原天然牧草青贮品质的影响
《畜牧兽医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探讨不同添加剂对天然牧草青贮的影响,提高天然牧草青贮的利用效率,指导天然牧草的生产与利用。本研究以草甸草原盛花期的天然牧草为材料,设置6个处理组,分别为SLAB(真空袋,乳酸菌(2×10~5cfu·g~(-1)))、SCE(真空袋,纤维素酶(0.8g·kg~(-1)))、SCK(真空袋,无添加,对照)、BLAB(青贮窖,乳酸菌(2×10~5cfu·g~(-1)))、BCE(青贮窖,纤维素酶(0.8g·kg~(-1)))、BCK(青贮窖,无添加,对照),每组3个重复,青贮60d后对不同添加天然牧草青贮饲料的微生物组成、发酵品质、营养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添加剂组青贮效果均较好。添加乳酸菌和纤维素酶均可显著提高天然牧草青贮的乳酸菌含量、乳酸含量和乳酸/乙酸含量(P<0.05),青贮乳酸菌组乳酸菌含量高于纤维素酶组,添加剂提高蛋白质保存率(P<0.05),显著提高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利用率(P<0.05),显著降低pH、氨态氮/总氮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P<0.05),显著降低酵母菌含量(P<0.05),对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表明,乳酸菌更适于用作天然牧草青贮饲料的添加剂,可在草原牧区将天然牧草由小包装青贮向大规模青贮推广应用。


针茅草颗粒加工工艺对绵羊牧食行为的影响
《中国草地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不同加工条件下的针茅草颗粒的质量主要受粉碎粒度、颗粒直径、原料含水量等因素影响,通过L4(23)正交试验,形成四组加工处理条件,对不同加工条件下绵羊的牧食行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原料含水量对绵羊的牧食没有影响,粉碎粒度和颗粒直径对绵羊的牧食行为影响较显著。粉碎粒度为6mm的草颗粒的采食率、昼夜反刍时间、反刍周期显著高于粉碎粒度为8mm的草颗粒(P<0.05),而休息时间和游走时间显著低于粉碎粒度为8mm的草颗粒(P<0.05);粉碎粒度6mm、颗粒直径6mm的草颗粒的昼夜反刍食团数显著高于粉碎粒度8mm、颗粒直径8mm的草颗粒(P<0.05)。综上所述,针茅典型草原牧草在粉碎粒度为6mm、颗粒直径为6mm条件下加工成草颗粒,绵羊的采食率最高,反刍效率最佳。


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灌浆期光合性能日变化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灌浆期光合性能日变化的影响,对灌浆期干物质积累、转运以及产量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研究以中国农业大学吴桥实验站2008年设置的长期耕作定位试验为基础,分析了免耕秸秆不还田(NT)、免耕秸秆还田(NTS)、旋耕秸秆不还田(RT)、旋耕秸秆还田(RTS)、深松秸秆不还田(DT)、深松秸秆还田(DTS)、翻耕秸秆不还田(CT)和翻耕秸秆还田(CTS)耕作处理对冬小麦灌浆期旗叶光合特性日变化、光响应曲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灌浆期旗叶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和气孔导度日变化的影响均呈双峰曲线变化趋势,秸秆还田下不同耕作方式的冬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高于相应的秸秆不还田处理;各耕作方式对冬小麦旗叶胞间CO2浓度日变化的影响均呈"广口V型"双峰曲线变化趋势;除DTS、RTS和RT处理冬小麦旗叶的蒸腾速率日变化规律呈单峰曲线变化外,其他各处理冬小麦旗叶的蒸腾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变化趋势.模拟的最大净光合速率以DTS处理最大,分别比NT、DT、RT、CT、NTS、RTS和CTS处理增加了20.0%、21.7%、19.7%、21.5%、0.8%、12.1%和4.2%;秸秆还田条件下各处理的光响应曲线拟合程度均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DTS籽粒产量最高,RTS次之,CTS再次,CT处理最小,DTS处理的籽粒产量分别比NTS、RTS、CTS、NT、DT、RT和CT处理高10.8%、1.3%、2.1%、5.4%、11.9%、12.4%和12.6%.通过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日变化趋势可得,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技术,特别是DTS和NTS处理可减缓光合午休现象,使冬小麦维持较高的光合速率,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提高.


加工工艺对针茅草颗粒营养价值及体外消化率的影响
《中国草地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影响成熟期针茅制粒工艺的3个主要因素(粉碎粒度、颗粒直径、含水量),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不同制粒条件对针茅草颗粒营养价值及体外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制粒条件下针茅草颗粒的干物质、有机质、粗蛋白质及脂肪含量不受粉碎粒度、颗粒直径及含水量的影响;粉碎粒度6mm和含水量16%~20%对针茅草颗粒相对饲用价值和消化能的影响显著高于粉碎粒度8mm和含水量20%~24%条件下制作的针茅草颗粒(P<0.05);直径6mm的RFV值显著(P<0.05)高于颗粒直径为8mm的针茅草颗粒。综合分析表明,粉碎粒度6mm、颗粒直径6mm、含水量16%~20%条件下生产的针茅草颗粒营养价值及体外消化能较理想。


向日葵黄萎病菌突变体库的建立及其阳性转化子的鉴定
《植物保护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向日葵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的致病机理,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带有潮霉素抗性标记和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双元载体转入大丽轮枝菌的分生孢子中并获得阳性转化子,以野生型菌株为对照,对随机挑取的阳性转化子的菌落形态、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粗毒素分泌量和致病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获得800株阳性转化子,随机选取的40株阳性转化子中有2株的菌落只产生白色气生菌丝,不能形成黑色微菌核。与对照相比,40株转化子的生长速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转化子A1生长速度降低最显著,菌落直径仅为3.28 cm,比对照下降了38.92%。40株转化子中有3株的产孢量高于对照,其中转化子A9的产孢量最高,为3.50×10~7个/mL,比对照提高1.10倍;转化子A1的产孢量最低,仅为1.35×10~7个/mL,比对照下降了19.16%。40株转化子中有4株的粗毒素分泌量较对照显著升高,占测定菌株的10%,有24株较对照显著降低,占60%,其余12株与对照无显著差异。40株转化子中有3株的致病力较对照显著增强,占测定菌株的7.5%;有7株的致病力较对照显著降低,占17.5%;其余30株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饲粮中添加不同生物制剂对杜寒杂交肉羊生产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比较饲粮添加不同生物制剂对杜寒杂交肉羊生产性能、屠宰性能、组织器官发育及肉品质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选取平均体重约为32 kg的杜寒杂交F1代肉羊16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对照组采用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添加21 mg/kg莫能菌素、4×109CFU/kg地衣芽孢杆菌、3.2×109CFU/kg酿酒酵母菌、1.1 g/kg复合生物制剂(地衣芽孢杆菌≥6×109CFU/g、酿酒酵母菌≥4×109CFU/g、碱性蛋白酶≥1 000 U/g)。预试期10 d,正试期56 d,每2 d记录1次采食量,每20 d进行1次称重,当复合生物制剂组羊只的平均体重达到约50 kg时,每组选取10只羊进行屠宰,测定其屠宰性能、组织器官重量和肉品质指标。结果表明:1)复合生物制剂组平均日增重、屠宰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地衣芽孢杆菌组和复合生物制剂组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地衣芽孢杆菌组、酿酒酵母菌组、复合生物制剂组复胃重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复合生物制剂组复胃重量占宰前活重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莫能菌素组(P<0.05);地衣芽孢杆菌组、酿酒酵母菌组、复合生物制剂组小肠重量及其占宰前活重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莫能菌素组(P<0.05)。3)酿酒酵母菌组肾脏重量占宰前活重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内脏器官重量占宰前活重比例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4)各组肉品质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得出,从作为饲料添加剂对肉羊生产性能作用效果来看,地衣芽孢杆菌、酿酒酵母菌、复合生物制剂可以替代莫能菌素,地衣芽孢杆菌好于酿酒酵母菌,复合生物制剂最佳。


干旱胁迫对内蒙古草原多根葱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内蒙古草原多根葱抗旱性能,采用盆栽控水法研究干旱胁迫对多根葱植物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内蒙古草原3个样地(Ⅰ、Ⅱ、Ⅲ)多根葱叶片相对含水量呈显著下降的趋势,叶绿素含量、SOD、POD、CAT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水分饱和亏、相对电导率、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呈上升的趋势。多根葱干旱性程度与水分饱和亏、相对电导率、膜脂过氧化作用呈正相关,与叶绿素含量、相对含水量、保护性酶活性呈负相关。隶属函数法抗旱性综合评价耐旱性强弱顺序为Ⅰ>Ⅲ>Ⅱ。


光控和埋置褪黑激素促进绒山羊长绒的皮肤毛囊差异表达基因网络分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光控增绒和埋置褪黑激素促进绒山羊在非产绒季节(5—8月份)长绒的皮肤毛囊差异表达基因之间的互作关系,并筛选出皮肤毛囊发育相关的重要功能基因,以Agilent绵羊的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杂交获得的光控增绒羊皮肤差异表达的99个基因及埋置褪黑激素绒山羊皮肤差异表达的83个基因作为研究对象,结合NCBI数据库,利用RStudio程序包和Cytoscape 3.3.0构建差异基因网络并分析。光控增绒试验组差异基因构建了1个主网络和4个小网络;对照组差异基因构建了1个主网络和5个小网络。与表达量结合分析基因网络发现,K25、KAP16-2基因上调促进ISG17、RSRP1、GIMAP1和CYTIP基因的下调,间接促进TNFAIP6基因的下调;CYP17A1、V15和K2-12(K85)基因的上调促进ddit3基因的下调;KAP16-3基因促进CYP17A1基因的同时抑制CYP1A1基因。埋置褪黑激素试验组差异基因构建了2个主网络和7个小网络,对照组差异基因构建了3个主网络和1个小网络。与表达量结合分析基因网络发现,CTNNB1基因的上调促进COL3A1基因的下调;FLT-1基因的上调促进CGA基因的上调和COL1A2基因的下调;PAX6基因的上调促进DOK4基因的上调和LOC101110099基因的下调;P450基因的上调促进BLG基因的下调。光控增绒羊皮肤中筛选出来的基因中角蛋白、角蛋白关联蛋白、CYP17A1、SP-D等23个显著上调基因和CYP1A1、COL6A5、LOC100101238、ddit3等13个显著下调基因对光控增绒羊皮肤毛囊提前进入兴盛期有重要作用;埋置褪黑激素的绒山羊皮肤中筛选出来的基因中CTNNB1、PAX6、DOK4、LOC105602529等13个显著上调基因和酪蛋白家族、胶原蛋白类、LOC101110099等12个显著下调基因之间的信号传导增强,从而促进绒山羊绒毛进入兴盛期。
关键词: 绒山羊 光控增绒 褪黑激素 差异表达基因 网络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