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14)C-葡萄糖在椪柑果实粒化枯水过程中的转移和转化
《核农学报 》 1996 CSCD
摘要:碰柑贮藏中期,囊辦注射~(14)C-葡萄糖后,在枯水果和正常果的果皮和非标记囊辦均出现放射性活度,并以标记囊辦及其对应果皮为中心,向周围递减,这可能是物理扩散的结果。初枯果果皮放射性活度显著低于正常果,而其不溶物的放射性活度和呼吸强度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14)C-葡萄糖在初枯果果皮之间或囊辦之间的扩散显著比正常果容易。这说明枯水的起因并非果肉营养物向果皮转移,而可能与衰老有关。在枯水发展过程中,全枯果果肉有24.65%的~(14)C-葡萄糖转化为不溶性物质,显著高于正常果的6.41%;中枯果和全枯果的呼吸强度分别为17.18ml/h·kg 和23.64ml/h·kg,显著高于正常果的11.03ml/h·kR。因此,我们认为椪柑在枯水过程中,果肉可溶性营养物消失的主要原因是转化为不溶性物质向果皮转移和呼吸消耗。


寄主植物对亚洲玉米螟取食、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影响
《植物保护学报 》 199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对亚洲玉米螟在甜玉米、饲料玉米、无毒棉和有毒棉上的取食、生长发育和生殖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初孵幼虫嗜食无毒棉棉叶,3龄幼虫则喜食玉米心叶。5龄幼虫在甜玉米上的取食次数最多,取食总时间最长,在有毒棉上的取食时间最短。5日龄以前,取食无毒棉的幼虫生长最快,而后取食玉米的幼虫生长加快;取食有毒棉的幼虫生长最慢,其老熟幼虫的体重仅为取食甜玉米的1/3。取食棉花的幼虫历期明显延长,虫龄增加至6龄。幼虫期存活率、蛹重和每雌产卵量以甜玉米为最高,依次为饲料玉米、无毒棉和有毒棉。试验证明,在扩种甜玉米和无毒棉以后亚洲玉米螟种群将上升。


浙江省梨孢属(Pyricularia Sacc.)真菌的寄主植物
《植物病理学报 》 199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 田间调查 在浙江省梨孢菌(Pyricularia)除感染水稻引起稻瘟病外,在蟋蟀草(Eleusine indica Gaertn.)、狗尾草(Setaria viridis Beauv.)、法氏狗尾草(S. faberri Herrm.)、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 Scop.)、毛马唐(D. sanguinalis var. ciliaris Parl.)、稗(Echinochola crusgallis Beauv.)、茭白(Zizania caduciflora Hand.-Mazz.)和碎米莎草(Ceperus iria L.)等植物上均发现梨孢菌的自然感染。除茭白和碎米莎草外,其他植物的感染症状基本与稻叶瘟相似,典型病斑为梭形或纺缍形,最外层为黄


浙江马铃薯干腐病病原研究初报
《植物病理学报 》 199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马铃薯干腐病是马铃薯贮藏期最主要病害之一,浙江各地普遍发生。Rich,R.A.(1 983)统计世界范围内引起马铃薯干腐病的镰刀菌有10种之多,不同国家或地区镰刀种类不同。国内这方面的系统报道尚少,张学君等(1991)发现江苏马铃薯干腐病的病原镰刀菌有3种菌落类型,但未鉴定到种,浙江尚无干腐病的记载(葛起新,1991)。1991年以来,作者对浙江马铃薯干腐病的病果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简报如下。 1 症状 马铃薯干腐病的症状因病原和环境条件不同而异,主要症状为:块茎受害后,薯皮颜色变暗发黑,以后呈环状皱缩,病薯空心,空腔,内长满菌丝,干腐。条件适宜时(温度高等),薯块表面长出粉红色、


溶解度作为啤酒大麦品质筛选指标有效性研究
《作物学报 》 199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麦制麦芽期间,胚乳的溶解是从近胚端向远胚端发展,从亚糊粉层向中心移动,溶解作用主要在发芽的前5天内完成,溶解度大致以每天20—30%的速度增加,品种间差异明显。麦芽溶解度的提高与β-葡聚糖含量的下降以及浸出率、糖化力和可溶性氮的增加表现为同步变化。此外,对36个品种的分析表明,麦芽溶解度与浸出率成极显著正相关,与麦芽硬度和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可见,溶解度是反映麦芽品质的一个极好的综合性指标,且测定方法简便快速,可有效地应用于啤酒大麦育种材料的品质筛选。


ELISA法鉴定大麦品种对黄花叶病毒(BaYMV)的抗性
《植物病理学报 》 199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供试的国内外大麦品种384个,种植于浙江嘉善县、江苏盐城市和上海市大麦黄花叶病抗性鉴定圃,以感病大麦品种早熟3号为阳性对照,无病田健株为阴性对照。在3月份大麦黄花叶病发病季节,每一品种选可疑株或随机采样品10株,每株采已充分展开的心叶1片,用F(ab')_2-ELISA方法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与症状表现进行比较,探讨应用血清学方法大量检测大麦品种对黄花叶病抗性评价的可行性。


大麦黄花叶病毒的新抗源
《植物保护学报 》 199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作者继80年代后,对一些国内农家大麦品种和新引进的国外大麦品种,进行了抗黄花叶病毒的鉴定,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我国农家大麦品种257份,日本品种42份,欧、美品种84份,合计383份。早熟3号为感病对照品种。


根据品种感病系数和带毒介体数量预测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量
《植物保护学报 》 199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传播的条纹叶枯病(rice stripe disease)的发生量,过去我国主要根据田间带毒虫量来预测。作者通过品种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试验,建立了以品种感病系数和田间带毒虫量为自变量的分品种预测式,经江苏常熟市1991—1993年3年的试报,其预测值和田间各品种的实测值完全相符,结果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


水稻分蘖芽的环境敏感期研究
《作物学报 》 199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以早灿稻、晚粳稻、籼型杂交稻等5个具有不同分蘖力的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水稻分蘖芽分化发育过程中对外界环境的敏感期.结果表明:水稻分蘖芽从分蘖原基形成起,经过一幼一基、二幼一基、三幼一基、四幼一基期后,其第一叶就超过前出叶.然后伸出母茎叶鞘,长成正常分蘖.在这个过程中,三幼一基向四幼一基发展的转折时期是水稻分蘖芽对外界环境反应最敏感的时期,即环境敏感期.采取深灌水等控制措施,就能使处在环境敏感期的分蘖芽停止生长,达到控制分蘖的目的.水稻分蘖芽的分化发育过程与母茎叶片同步生长.根据主茎叶龄就能判断处于敏感期的分蘖芽所着生的节位,可用以作为准确控制分蘖的诊断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