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灵芝膜喙扁蝽的生物学特性观察
《植物保护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灵芝膜喙扁蝽在浙江每年发生2代,若虫期为5龄,以成虫在土中的椴木周围及灵芝棚内紧贴土面的木片、竹片下越冬。该虫具有群集、假死、喜阴等习性。6~10月份为发生盛期,以灵芝菌丝为食,灵芝受其危害产量明显下降,品质降低。
关键词: 灵芝,膜喙扁蝽,生物学特性


鸡法氏囊病微量固相放射免疫检测技术的研究
《核农学报 》 1998 CSCD
摘要:采用放射免疫分析原理对鸡法氏囊病检测进行了研究,并对整个技术操作流程进行了一些最佳条件的摸索,从而建立起鸡法氏囊病的微量固相放射免疫分析法。试验表明,该法不仅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适合于大规模样品的检测,对鸡法氏囊病的早期测报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 鸡,法氏囊病,微量固相放射免疫检测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类型及其分布
《植物保护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类型及其分布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稻瘟病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一般新选育的抗病品种栽种3~5a后,由于生理小种变化等原因,常导致抗病性的丧失。作者承担“水稻雄性不育细胞质质量及其病理预测”的国家基金重点项目中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监测任务,1...


去盲肠鸡和正常鸡测定的饲料氨基酸消化率可加性比较
《畜牧兽医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去盲肠鸡和正常鸡按Sibbald的“TME”方法分别测定了皮大麦、蒸煮血粉、发酵血粉、水解复合蛋白、热喷胶原蛋白、国产鱼粉及其配合饲料J1和J2的氨基酸表观消化率(AAAD)和真消化率(TAAD)。并对两种试鸡所测上述饲料原料氨基酸的消化率及其可加性作比较。结果表明:(1)6种饲料原料的某些氨基酸表观消化率和真消化率,去盲肠鸡和正常鸡测值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2)去盲肠鸡内源氨基酸排出量显著高于正常鸡(P<0.05)。(3)在以非常规蛋白质为主要补充蛋白质源时,以去盲肠鸡测得的真可消化氨基酸具有最好的可加性。说明测定鸡饲料氨基酸消化率以去盲肠鸡为试验动物较好
关键词: 氨基酸消化率,可加性,去盲肠鸡,正常鸡,内源氨基酸


遗传同质性在水稻品种抗瘟性丧失中的作用初探
《中国农业科学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遗传同质性在水稻品种抗瘟性丧失中的作用初探*孙国昌杜新法柴荣耀孙漱沅(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杭州310021)APreliminaryStudyontheEfectofGeneticHomogeneityonRiceVarietyResis...
关键词: 水稻;遗传同质性;抗瘟性;抗性丧失


辐射不育野蚕雄蛾田间扩散能力的研究
《核农学报 》 1998 CSCD
摘要:采用糖醋液加活雌蛾的方法诱集回收野蚕雄蛾,研究辐射不育野蚕雄蛾的田间扩散能力。试验表明,该回收方法可以使田间释放的野蚕雄蛾的回收率达126%~135%;不育野蚕雄蛾在24h内,908%扩散在距释放中心半径内15m的圆周内,覆盖面积达700m2。据此,在用辐射不育法田间防治野蚕时,1hm2桑地只需设立30个释放点就可满足防治的需要,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 野蚕,辐射不育,扩散能力


工业纤维废渣利用的生物技术研究
《上海环境科学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平板分离法从树皮中选育出“5088号菌种”,使麻纺厂的废弃下脚料转化成可替代饲料中玉米成份的“媲谷菌饲”。并利用造纸厂白泥、粘胶纤维厂废水处理产生的污泥作饲料钙、锌元素添加剂获成功。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和白叶枯病抗性遗传研究
《遗传学报 》 1997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了Hashikalmi,Dular和90IRBBN44三个抗源品种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S-103菌株和白叶枯病P1菌系的抗性遗传。结果表明,Hashikalmi和Dular对S-103的抗性均由2对隐性基因所控制,90IRBBN44则带有1对隐性抗性基因。经等位性测定表明,Hashikalmi和Dular的2对基因中至少有1对是等位的,但它们与90IRBBN44的1对基因均不等位。3个抗源品种对P1的抗性都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该基因与xa-5等位。连锁遗传分析表明,Hashikalmi和Dular对S-103的2对抗细条病基因中的1对与xa-5相连锁,而90IRBBN44的1对抗性基因与xa-5呈独立遗传。本文还就开展水稻抗细菌性条斑病育种进行了讨论。


水稻空间诱变育种的研究
《核农学报 》 1997 CSCD
摘要:水稻空间诱变育种的研究徐建龙林贻滋奚永安(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杭州310021)蒋兴村李金国(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北京100101)利用高空气球和返回式卫生搭载ZR9水稻干种子,进行空间诱变处理,研究空间环境对水稻的诱变效应。结果表明,高空气球搭载种子的...


水培条件下氮浓度对水稻氮素吸收和分蘖发生的影响研究
《作物学报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应用不同氮浓度溶液对早籼稻和晚粳稻代表品种进行水培试验,考察其对分蘖芽的分化发育和分蘖的发生终止的影响。试验表明,茎鞘含氮率与分蘖的关系甚为密切,在含氮率2.7~3.3%时,水稻分蘖正常发生;低于1.3%时,分蘖芽的分化发育就停留在三幼一基期;处在中间状态的含氮率,分蘖芽的分化发育进程滞缓,分蘖的出生时间滞后。同时还明确了氮对分蘖芽和分蘖的影响与深灌水等因素不同,它要通过水稻吸收,形成不同的植株含氮水平,然后再对分蘖芽发生影响。欲采用减少氮素供给的办法来控制分蘖,时间上比深灌水等措施更要有一个提前量。茎鞘氮水平不同,提前量也各异。平均5天左右,茎鞘氮率下降一个百分点。再一个特点是供氮状况改善,能使因缺氮而停留在三幼一基期的芽重新激活,继续分化发育成新的分蘖。此外,还论述了应用氮素对水稻分蘖进行调控的栽培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