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同工酶分子标记研究中国和欧洲栽培油菜的遗传差异
《作物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于1993~1994年在瑞典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进行,旨在比较中国和欧洲甘蓝型和白菜型油菜品种的遗传差异;现有资源的基因丰富程度及基因多样性的分布规律,为科学地评价和合理地利用品种资源提供重要参考。我们分析了36个和41个来自中国、加拿大和欧洲国家的白菜型和甘蓝型油菜品种的7种同工酶的酶谱,用淀粉凝胶和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在白菜型油菜中得到8个同工酶基因位点36个等位基因;甘蓝型油莱中得到12个基因位点32个等位基因。在此基础上进行基因多样性、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试验结果表明: 1.白菜型油菜品种内个体间呈高度基因多态性,占总变异的70%左右;在甘蓝型油菜中,品种间的基因多样性占总变异的80%左右。 2.聚类和主成分分析表明中国和欧洲的白菜型油菜具有完全不同的遗传背景;欧洲白菜型的冬性和春性油菜又分属两大基因亚群。 3.甘蓝型油菜没有如此明显的地域界限,但欧洲冬性和春性油莱具有相对独立的遗传组成。大多数中国“双高”地方品种与欧洲、加拿大油菜表现出较大的遗传差异,而绝大多数中国“双低”品种界于中国“双高”和欧洲、加拿大品种之间。 据此,充分利用中国和欧洲、加拿大白菜型油菜及中国“双高”和欧洲、加拿大“双低”甘蓝型油菜基因于育种研究,无疑是扩大遗传背?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B.napus) 白菜型油菜(B.campestris) 同工酶 基因多样性 遗传距离 聚类分析


不同生境源的稻飞虱卵寄生蜂对寄主的选择和寄生特性
《昆虫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稻飞虱重要卵寄生蜂缨小蜂Anagrusflaveolus、A.optabilis和寡索赤眼蜂Oligositaaesopi、O.naias均能在稻田和稻田周围的非稻田生境中生存。而A.flaveolus为优势种。不同生境来源的卵寄生蜂有着不同的寄生和选择特性。缨小蜂A.flaveolus能在飞虱科内转换寄主,但需1~2代的适应期。寄主卵对寡索赤眼蜂O.aesopi的寄生有较大的影响,用褐飞虱和黑尾叶蝉诱集的O.aesopi不能交叉寄生。稻田内诱集的寄生蜂选择稻飞虱,而杂草地中诱集的缨小蜂则对飞虱T.pusanus有一定的选择性。非稻田生境对保护稻飞虱卵寄生蜂有很大的作用,但对其寄生特性有较大的影响。


尖钩宽黾蝽实验种群生命表研究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26℃恒温和12/12光照下,用白背飞虱低龄若虫喂养,组建了尖钩宽黾蝽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并计算出有关种群生命表的各项参数。结果表明,净繁殖率R=3.7197,世代平均历期T=20.1374d,内禀增长率rm=0.0652,周限增长速率λ=1.0674,种群增长1倍时间DT=10.6262d,瞬时出生率b=0.1157,瞬时死亡率d=0.0505。稳定年龄组配,成虫前期占91.9102%,成虫期占8.0898%。
关键词: 尖钩宽黾蝽;实验-种群;生命表


我国真菌传线状小麦花叶病毒病病原初步鉴定为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
《中国病毒学 》 1998 CSCD
摘要:由禾谷多粘菌(Polymyxagraminis)传播的线状小麦花叶病毒有两种,一种是加拿大首先报道的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WSSMV),另一种是日本报道的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这两种病毒粒子形态以及血清学性质非常相似,但核酸序列存在一定差异。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明确我国广泛发生的禾谷多粘菌传线状小麦花叶病毒都是小麦黄花叶病毒,但供试的8个分离物RNA1和RNA2序列存在差异,无一彼此完全相同
关键词: 真菌传线状小麦花叶病毒,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小麦黄花叶病毒


我国大麦黄花叶病毒株系田间初步鉴定
《中国农业科学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8个有代表性的大麦黄花叶病毒(BaYMV)病区进行为期2~5年的田间试验,以鉴定我国BaYMV株系。初步结果表明,在我国至少存在6个BaYMV株系,且与已报道的6个日本株系和2个欧洲株系均不相同。带有ym4基因的大麦品种在欧洲对BaYMV普通株系表现为抗性,但大部分含有ym4基因的大麦品种仅对部分中国株系抗病,只有1个ym4品种(En-ergy)对中国所有株系均为抗病。4个日本品种(Chosen、HaganeMugi、IwateMensury2和Mokusekko3)对中国所有BaYMV株系免疫,可在抗病育种中应用。
关键词: 大麦;黄花叶病毒;株系;抗源


离子注入甜菊的诱变效应研究
《核农学报 》 1998 CSCD
摘要:用75keV的氮和碳离子的不同剂量注入甜菊干种子,以γ射线作对比,研究其M1生物学效应和M2突变。结果表明,离子束能诱发甜菌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畸变细胞率随离子注入剂量的提高呈增加趋势。离子束对甜菊的M1损伤效应低于γ射线,而诱发的M2突变高于γ射线。碳离子诱发的染色体畸变细胞率和M2有益性状突变高于氮离子。离子注入杂交一代丰1×日原和日原×丰2的诱变效应大于济宁种和丰2。
关键词: 氮离子,碳离子,M_1生物学效应,M_2突变,甜菊


稻田常用杀菌剂对褐飞虱若虫的杀伤作用
《中国水稻科学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8种杀菌剂5种浓度对褐飞虱2、3龄若虫的直接杀伤作用和毒力大小。杀伤试验结果表明,异稻瘟净即使在1/4倍常规推荐浓度(43.75mL/667m2)下,对褐飞虱2、3龄若虫杀伤作用也很明显。甲基立枯磷除1/4倍常规浓度(25mL/667m2)下对褐飞虱2、3龄若虫杀伤作用不明显外,在50、100、200、400mL/667m2的浓度下,于第3天开始均有显著的杀伤作用。4倍常规推荐浓度的叶枯灵(600g/667m2)、井岗霉素(500mL/667m2)、三环唑(400g/667m2)、叶青双(400g/667m2)对褐飞虱的2、3龄若虫的杀伤在第1天很小,在第3、5、7天与对照差异显著,其它各浓度均无明显杀伤作用,但百菌清、多菌灵各浓度对褐飞虱杀伤作用不明显。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异稻瘟净对褐飞虱2、3龄若虫的毒力回归式为Y=3.7124+3.3248X(r=0.9742),致死浓度LC30=417.28mg/kg。


水稻稻瘟病防治策略和21世纪研究展望
《植物病理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我国水稻稻瘟病经过数十年的研究,防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取得了明显的进展。面向21世纪,我国水稻稻瘟病研究将进一步深化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加强对稻瘟病菌变异机制、水稻品种抗瘟性“丧失”机理、持久抗瘟性及生物技术在稻瘟病研究中的应用等重点领域的研究,从而促进防治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体系,达到持续控制稻瘟病灾变的目的。


大麦突变体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与利用
《核农学报 》 1998 CSCD
摘要:将23个大麦突变体的8个农艺性状与其亲本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突变体的综合农艺性状比亲本有较大改良,其中株高和收获指数的改良效果最显著。若按性状得到显著改良的突变体数目排列,大麦突变育种的改良效果依次为:株高>收获指数>每穗粒数>抽穗期>单株穗数>千粒重和单株籽粒产量>单株生物产量。这些大麦突变体具有较好的育种利用价值。
关键词: 大麦,突变体,性状变异,改良效果


质子对水稻的辐射生物学效应研究
《核农学报 》 1998 CSCD
摘要:用不同能量、剂量的质子辐照水稻干种子,与γ射线辐照作对比,研究其生物学效应。结果表明,质子辐照可诱发各种可见染色体结构变异及有丝分裂行为异常。随着质子能量和剂量的提高,染色体畸变细胞率呈增加趋势。质子处理的能量效应大于剂量效应,能量效应主要表现在8MeV与46MeV的差异。质子对染色体的致畸效应和对有丝分裂的抑制作用与γ射线相似,但质子诱发的微核比例明显高于γ射线,而染色体桥的比例低于γ射线。3个供试品种的辐射敏感性随诱变源和考察指标而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