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褐飞虱虫源的致害特性研究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浙江、广西和云南的褐飞虱致害性研究结果表明,1997年浙江虫源对IR26和Mudgo苗期致害为9级,若虫存活指数大于50,表明仍以生物型Ⅱ为主。广西和云南虫源均能致害抗虫品种IR26,Mudgo,ASD7和RathuHenati,高龄若虫在RH品种上的成活指数分别为70.9和66.7,说明这两个虫源产生了与生物型Ⅰ,Ⅱ和Ⅲ的致害性不同的新致害型。浙江虫源的若虫和成虫对不同抗虫品种的取食选择性有明显差异,成虫嗜食IR26品种,而若虫对不同品种的选择性无显著差异。云南虫源若虫嗜食ASD7,而成虫则嗜食TN1。浙江和广西褐飞虱将卵产在IR26上,而云南虫源则产在TN1上。表明不同虫源褐飞虱对抗虫品种的取食和产卵选择性与其致害性不一致。
关键词: 褐飞虱;致害性;虫源
辐射不育野蚕的释放比例及其田间防治的综合效果
《核农学报 》 1998 CSCD
摘要:试验表明,辐射不育野蚕的田间释放比应为16∶1~20∶1,此释放比经济有效,其防治效果:第1~2代为7721%,第3代达8235%。由于大量收购田间采集的蛹作为田间释放不育蛹的虫源,收集区的防治效果达618%。两种方法相结合可取得双重防治效果,为防治野蚕开创了新途径。
关键词: 野蚕,辐射不育,释放比例,释放技术


浙江太湖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变化及毒性分析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91~1996年,从浙江太湖稻区8个县(市)的稻瘟病标样中分离到488个有效单孢菌株,经7个中国稻瘟病菌鉴别品种鉴定,共鉴定出7群18个小种。其中,ZD,ZA,ZE群为优势种群,出现频率分别为39.34%,27.25%和24.80%,优势小种为ZD3,ZE3,ZA49,ZD1。主栽品种上的小种组成较为复杂,但主要小种与整个稻区的优势小种基本一致,小种与品种之间存在着特定的亲和性关系。病菌对该稻区已被更换或正在被更换的品种的毒力频率较高,对新育成和推广的秀水17、秀水93-63等品种的毒力较弱。病菌小种类型和结构随着栽培品种的更换而发生较大的变化,反映了病原菌与寄主品种的协同进化关系。


空间环境对水稻的细胞学效应研究
《核农学报 》 1998 CSCD
摘要:通过第17颗返回式卫星搭载5个水稻品种的干种子,进行空间诱变处理,研究其细胞学效应。结果表明,空间环境对根尖细胞染色体有一定的致畸作用,又能促进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活动,经空间飞行的水稻染色体畸变细胞率极显著高于地面对照组。与γ射线和质子处理相比较,空间环境对染色体的致畸效应较低,而有丝分裂指数极显著大于质子和γ射线处理。
关键词: 空间环境,细胞学效应,水稻


~(137)Csγ射线对陆地棉花粉及其M_1的辐射效应
《核农学报 》 1998 CSCD
摘要:本文以浙棉9号和浙102花粉为材料,研究了137Csγ射线对陆地棉花粉及其M1、F1M1的辐射诱变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辐照剂量与花粉活力呈高度负相关(r=-09545~-09785),浙棉9号和浙102花粉的半致死剂量分别为517和469Gy;27.51Gy以上剂量辐照花粉后,对其M1、F1M1的出苗、幼苗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辐射的致畸作用因品种不同而不同;34.69和751Gy辐照处理,对其M1、F1M1产量性状的抑制作用较大,其中受辐射影响较大的是衣分和单铃重;辐照花粉对纤维品质的抑制作用较小;4M1、F1M1种仁的蛋白质含量随辐照剂量的增高而提高,油分含量则相反。辐照花粉的适宜剂量应小于469Gy。


甘蓝型单双低油菜花器性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田间考查37个甘蓝型单、双低油菜品系的花器大小和产量性状,对其变异程度和相关系数作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系间花器大小和产量性状差异较大,花器大小与角果长、每角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有效角果数呈显著或不显著负相关。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花器性状,产量性状,相关分析


ISOZYME ANALYSIS OF GENETIC DIVERSITY AMONG ISOLATES OF RHIZOCTONIA SOLANI ANASTOMOSIS GROUP 1-Ⅰ A(AG1-Ⅰ A)
《菌物系统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通过对丝核菌菌丝融合一群Rhizoctoniasolani(AG1)的23个菌株在七个同功酶电泳所显示的50个表现型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显示,23个丝核菌菌株可聚类为三大类,他们分别代表了丝核菌菌丝融合一群中的三个亚群AGⅠA,AGⅠB,AGⅠC;其中第一聚类又可进一步分为四个亚类。同功酶的分析证实了丝核菌菌丝融合1群中的三个亚群的分类概念是具有遗传背景的,并可作为丝核菌菌丝融合群之间及群内分类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菌丝融合,聚类分析,电泳,同功酶,丝核菌


杭州郊区小菜蛾寄生昆虫调查
《植物保护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89~1996年,在杭州郊区调查了十字花科蔬菜上小菜蛾的寄生昆虫天敌种类和被寄生率。共发现6种原寄生天敌,即赤眼蜂Trichogramma sp.、菜蛾绒茧蜂Cotesia plutellae、颈双缘姬蜂Diadromus collaris、菜蛾啮小蜂Oomyzus sokolowskii、螟蛉埃姬蜂Itoplectis naranyae、无脊大腿小蜂Brachymeria excavinata,以及7种菜蛾绒茧蜂的重寄生蜂。卵期的寄生率较低,幼虫和蛹期的寄生率较高,每年6~7月和10~11月是两个发生高峰,高峰期的寄生率一般在20%~60%,最高时达到80%以上。菜蛾绒茧蜂、菜蛾啮小蜂和颈双缘姬蜂是3种主要天敌。在田间,菜蛾绒茧蜂终年可见;菜蛾啮小蜂活动期为5~10月,10~11月开始陆续以预蛹在寄主体内进入休眠越冬,翌年4~5月间才羽化出蜂;而颈双缘姬蜂每年只在5~7月有较高的寄生率,其它季节较少见。调查时发现,萝卜地和芥菜地的寄生率通常比甘蓝地和小白菜地的高,而且同期两种菜蛾幼虫期寄生蜂即菜蛾绒茧蜂和菜蛾啮小蜂的寄生率,当其中一种较高时,另一种相对较低,表明两寄生蜂之间可能有一定的竞争排斥作用。


Dot-ELISA联检牛和羊4种寄生虫病技术的研究
《中国兽医科技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DotELISA联检牛和羊4种寄生虫病技术的研究张雪娟孙仁寅1)刘恩勇2)冯尚连朱家新1)陈文龙3)李文赞4)唐文升5)郑玉红6)方士龙7)逄春泰杨继宗(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杭州310021)牛、羊常同时寄生有多种寄生虫,据湖北省和浙江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