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稻区杂草上的梨孢菌与稻瘟病发生的关系
《植物病理学报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水稻和稻田周围常见的10种杂草上来集梨孢属菌株,以涂沫法作交互接种,分离自牛筋草、狗尾草、法氏狗尾草、李氏禾、罗氏草、铺地黍、稗和马唐的梨孢菌与分离自水稻的梨孢菌可以交叉侵染其寄主,茭白和碎米莎草梨孢菌与稻梨孢菌不能交互侵染;自然诱发条件下来自牛筋草和狗尾草的梨孢菌与来自水稻的梨孢菌对其寄主同样发生交叉侵染。直接从杂草寄主上分离的梨孢菌株对水稻的致病性较弱,接种到水稻感病品种发病后再分离的菌株,对水稻致病性增强,对原寄主的致病性基本保持不变。推断稻瘟病区稻田周围牛筋草、狗尾草、法氏狗尾草、李氏禾、罗氏草、铺地黍、稗和马唐等杂草寄主上的梨孢菌在稻瘟病菌的积累和传播方面具有作用。
关键词: 梨孢菌,杂草,稻瘟病


亚洲玉米螟幼虫对氮、糖的吸收和利用
《昆虫学报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以不同含氮和含糖量的系列人工饲料为材料,研究了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Guenee)幼虫对氮和糖的吸收和利用。结果表明:幼虫对饲料中氮的吸收能力随虫龄增加而下降,对糖的吸收能力则随之而增强;5龄幼虫对糖的吸收能力随所食饲料中氮含量的增加而增强,而对氮的吸收则与饲料糖含量关系不大;5龄幼虫对氮和糖的消耗速率均随饲料含糖量增加而加快,但幼虫的氮利用率和虫体含氮量则随之下降;幼虫的氮消耗速率随饲料含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氮利用率则下降,5龄幼虫的氮利用率比3龄幼虫的氮利用率低,导致虫体含氮量的迅速下降。这些结果说明饲料中氮含量影响幼虫对糖的吸收,高龄幼虫对糖的需要量增加而对氮的需要则较稳定,饲料中糖比氮更重要。


3种杀菌剂对草间小黑蛛和尖钩宽黾蝽的影响
《植物保护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3种杀菌剂对草间小黑蛛和尖钩宽黾蝽的影响陈建明黄次伟冯炳灿程家安(浙江省农科院植保所杭州310021)(浙江农业大学植保系)水稻是我省主要粮食作物,每年因病虫危害,粮食损失巨大。目前仍用大量杀菌剂、杀虫剂来控制病虫危害[1、2]。大量使用杀菌剂对稻田...


我国稻瘟病菌对水稻新品种(系)、新组合的致病性评价
《中国水稻科学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我国稻瘟病菌对近年来育成的部分水稻新品种(系)、新组合的致病力,用来自浙江、四川、湖北、广东、云南、吉林、北京等7个省(市)的92个稻瘟病菌菌株测定了39个水稻新品种(系)或新组合的抗性,分析了稻瘟病菌的致病力和品种的抗病性。结果表明,不同稻区稻瘟病菌茵株对籼、粳、杂交稻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筛选出一批毒力频率在20%以下,抗性较好的釉、粳稻新品种(系)和杂交稻新组合。同时用联合致病性系数和联合抗病性系数分析了病菌和品种的群体互作以及抗瘟新品种(系)、新组合的利用价值。
关键词: 稻瘟病 毒力频率 联合抗病性系数 品种 联合致病性系数


氮离子注入甜菊的细胞学效应
《核农学报 》 1997 CSCD
摘要:用不同能量氮离子注入甜菊干种子,在M1根尖细胞内可观察到各种可见染色体结构变异及有丝分裂行为异常。随着注入离子的剂量和能量的提高,染色体畸变细胞率呈增加趋势。统计分析显示,离子注入的剂量效应大于能量效应。染色体畸变细胞率与氮离子注入剂量的直线回归关系不显著,但与γ辐照剂量的直线回归关系达极显著,γ射线对甜菊M1的辐射损伤大于氮离子束。
关键词: 氮离子注入,甜菊,染色体畸变


抗稻瘟病新种质R_(917)的抗瘟基因遗传分析及其转育研究
《核农学报 》 1997 CSCD
摘要:R917是一个抗瘟性强、抗谱广、兼抗细菌性条斑病、农艺性状优良的抗病水稻新种质。经抗瘟性遗传分析,R917对ZB13、ZC15、ZE3等稻瘟病小种的抗性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其F2产生3∶1抗感分离),并与亲本城特232和秀水37非等位。经日本7个鉴别菌系及我国的ZC15、ZE3小种测定,R917均表现为高抗反应。经与城堡1号等位性测定,R917与城堡1号非等位,也有别于日本报道的14个抗瘟基因。经与秀水861等品种杂交,发现R917的抗瘟性易转育、易利用,并在抗瘟基因转育时,未见其它不良性状伴随发生。目前,R917已被省内外10余家育种单位在水稻育种上利用。
关键词: 稻瘟病,水稻育种,遗传分析


我国真菌传大小麦病毒病的地理分布
《植物保护学报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作者于1990~1995年调查我国大、小麦各生态区,共计20个省、市、区,116个县、市的大麦黄花叶病、小麦黄花叶病(小麦梭条斑花叶病)和小麦土传花叶病的分布区域。结果表明,3种真菌传病毒病其分布仅限于冬麦区。大麦黄花叶病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三角洲、钱塘江流域和东部沿海。小麦黄花叶病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支流大渡河、青衣江,黄河中、下游及其支流渭河流域、淮河流域。小麦土传花叶病仅局部冬麦区发生,与小麦黄花叶病混合并发。3种病害的分布范围为北纬28~37°50′东经102~122°40′之间。
关键词: 大麦黄花叶病 小麦黄花叶病(小麦梭条斑花叶病) 小麦土传花叶病 地理分布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灾害的长期预测
《中国农业科学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al)和白背飞虱(SogatelafurciferaHorvath)是我国水稻的两种重要迁飞性害虫,主要虫源皆来自亚洲中南半岛;最初的虫源地在湄公河三角洲,直接迁出地为红河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地处热带,全年各月平均气温25~28℃;月降雨量悬殊,旱季(11~4月)可数月滴水不落,雨季(5~10月)若月降雨量超过200mm即成洪涝。红河三角洲地处亚热带,3~4月常受我国冷空气的影响。这两种热带性害虫,适宜取食和繁殖的温度下限为22℃,正与它们的迁入主峰降落地带的月平均气温巧合。对褐飞虱不利的为洪涝而对白背虱不利的为干旱。在湄公河三角洲,9~10月若出现洪涝,来年褐飞虱将不致成灾,若无洪涝即可猖獗。11~12月的月降雨量超过90mm,来年白背飞虱将猖獗而且对褐飞虱也有利;若酷旱则两种飞虱都将受到抑制。在红河三角洲,当月平均气温3月低于20℃或4月低于22℃都将使两种飞虱的迁入期延迟约半个月,尤其4月的低温还可使两者在迁入我国之前少繁殖1代。
关键词: 长期预测;褐飞虱;白背飞虱


水稻黄矮病毒基因2的核苷酸序列
《病毒学报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水稻黄矮病毒(RYSV)基因组的cDNA文库中,获得了包含邻接核衣壳蛋白基因的基因2的克隆,并测定了其核苷酸序列。RYSV基因2的5′端起始序列推测为5′-AACAC-3′,该起始序列与RYSV其他基因及其他弹状病毒基因的5′端起始序列高度同源。通过测定感病水稻体内RYSV基因2的转录物的3′端序列,精确地定位了RYSV基因2的3′端终止位点。由此确定RYSV基因2全长1211个核苷酸,它含有42个核苷酸的5′端非翻译区,969个核苷酸的蛋白质编码区(包括一个终止密码子)及200个核苷酸的3′端非翻译区。RYSV基因2编码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弹状病毒基因2编码的磷酸化蛋白(VSV的P蛋白,RV的M1蛋白和SYNV的M2蛋白)相比,缺乏广泛的同源性,但尚存在一个长约30个氨基酸的序列保守区域。而且RYSV基因2编码的蛋白中含有7个可被CaseinkinaseⅡ磷酸化的位点(S/T-X-X-D/E),有可能它也是一个磷酸化蛋白。因此推测RYSV基因2编码RYSVNS蛋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