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利用淀粉凝胶电泳技术鉴定外源DNA导入后代
《大豆科学 》 1996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对外源DNA直接导入栽培大豆的变异后代,进行了磷酸己糖异构化酶(GPI)、异柠檬酸脱氢酶(IDH)和葡糖磷酸变位酶(PGM)的同工酶酶谱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将向日葵的DNA导入栽培大豆后,三种酶的谱带清楚,后代与受体及供体间谱带存在差异。有的出现了供体特异带,有的出现了供体和受体所不含有的新型带,有的酶谱带加强或减弱,这说明外源DNA已导入到受体基因组中,并在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上得到了表达。
关键词: 大豆,淀粉凝胶,GPI,IDH,PGM,谱带,受体,供体


伏香、秋香梨授粉试验
《北方园艺 》 1996 北大核心
摘要:伏香、秋香梨授粉试验王柏林,董和,孔风,张保刚伏香、秋香梨均由黑龙江省园艺研究所通过有性杂交培育而成。代香梨为早熟、果大、前期甜脆、后期软香品种;秋香梨为秋子梨系质佳,细软多汁的优良品种.上述两个品种栽培面积占黑龙江省2万公顷梨树的50%以上,在省内...


桃小食心虫测报及防治
《北方园艺 》 1996 北大核心
摘要:桃小食心虫测报及防治刘凤芝桃小食心虫属鳞翅目,果蛀蛾科。简称桃小。主要为害苹果、梨、李子、海棠、山植、桃等树种。尤其在我省是苹果和梨树的严重害虫。1.桃小食心虫主要发生规律及习性:桃小食心虫在我省一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树下上中结圆茧越冬,深度3~...


黑龙江省大豆品种和资源与本省大豆灰斑病菌相互作用的研究
《大豆科学 》 1996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采用黑龙江省灰斑病菌株30个,分别测定本省70个主要推广品种、品系和资源,直接研究寄主和病原物的相互作用.试验结果认为,在品种、品系和资源中都有感病、抗病和中间类型的材料.在已推广品种和试验品系中发现有合丰27、29、32、34号及绥86-5345这5个品种(系)上菌株的毒力频率低,说明它们的抗病性能好.同时在这5个品种、品系中分析了2个以上品种的联合抗病性,为培育抗病品种和品种的合理搭配提供了科学依据.


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 Hara)对大豆保护酶体系的影响
《大豆科学 》 1996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从膜质过氧化反应及保护酶体系的变化、过氧化物酶、苹果酶脱氢酶同工酶的表达特性,分析了抗性不同的大豆品种对灰斑病1、7、8号小种的生理生化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在灰斑病1、7、8号小种侵染下,感病品种膜质过氧化水平加重,保护酶体系失去活力,而抗病品种,虽然丙二醛(MDA)含量有所增加,但膜质的保护酶系统活性都很强,植株受害较轻。而过氧化物酶、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的变化反应了品种对灰斑病的抗性,这两个同工酶的协同反应,标志着品种抗灰斑病的特性。
关键词: 灰斑病;保护酶;膜质过氧化


水稻垄作稻—菇—鱼立体共生复合群体结构模式的研究
《现代化农业 》 1996 北大核心
摘要:随着水稻早育稀植技术和以稻治涝经验的推广,三江平原的低洼易涝地和山间谷地逐渐得以开发利用.为解决这一地区因低洼冷浆而造成的低地温.设计了水稻垄作稻-菇-鱼立体共生复合群体结合模式,改水稻平作为垄作以增加地温,并在稻行间养平菇,垄沟里养鱼,形成立体生态模式,为水稻的高声高效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垄作水稻公顷最高产10423.5kg,比平作水稻增产55.2%,垄作公顷纯效益为15774.15元,是平作的5.18倍.效果显著.
关键词: 水稻垄作,立体共生复合群体


应用赤眼蜂防治大豆食心虫的研究
《植物保护 》 199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5种赤眼蜂接种大豆食心虫卵,筛选出寄主率高,同时又能用柞蚕剖腹卵进行扩大繁殖的蜂种——螟黄赤眼蜂。经2a田间小区罩笼寄生率调查试验和大田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放蜂量1.8~3万头/667m~2田间卵寄生率为50%~58.6%,防治效果为54.9%~67.2%。放蜂量以3万头/667m~2以上为宜。


大豆不同群体叶面积与光强垂直分布初步分析
《大豆科学 》 1996 北大核心
摘要:亚有限类型和无限类型大豆品种(品系)叶面积指数(LAI)在结荚期均达到最大值,至鼓粒期亚有限类型回落明显,无限类型仍维持较高值。结荚或鼓粒期LAI分布为下层比例最低,亚有限类型上层比例大、无限类型中层比例大。开花期光照分布主要集中于上层、中层较弱、下层更弱,亚有限类型冠层上部光强低于无限类型。按叶片自然生长姿态将冠层分成上、中、下三部分,LAI累加值自上而下递增,冠层中光分布依次衰减。叶面积大小是制约冠层中光分布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株型收敛程度、株高、叶型、结荚习性等都和群体冠层内透光性有密切关系。根据不同品种类型,合理摆布群体,将适当的群体LAI与冠层内良好的透光环境统一起来,是大豆稳产高产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 大豆;叶面积;光照;重直分布


秸秆还田对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 199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白浆土水、旱田上,采用盆栽方法的研究结果,明确了秸秆还田在不同肥力水平条件下,对土壤有机物年矿化量和土壤有机质的影响;土壤氮素消长平衡变化;秸秆还田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提出了白浆土种水稻,通过高茬收割稻秆还田途径,保持提高土壤肥力的可行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