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假蒟提取物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液指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50~200mg/kg假蒟提取物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液指标的影响。选取21日龄断奶仔猪80头,随机分为4个组(T0组、T50组、T100组、T200组),每组5个重复,每重复4头,分别在饲粮中添加0、50、100、200mg/kg假蒟提取物,试验正试期28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在饲粮中添加50mg/kg假蒟提取物能提高断奶仔猪第1~28天和第15~28天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平均日增重(ADG)(P<0.05);假蒟提取物能增加血液中血小板数(PLT),显著提高断奶仔猪第29天血清中总蛋白(TP)含量和第15、19天血清球蛋白(GLB)、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含量(P<0.05),同时降低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和胆固醇(CHOL)、尿素氮(UN)含量。本试验表明,在饲粮中添加50mg/kg假蒟提取物能提高断奶仔猪平均日采食量;假蒟提取物能提高断奶仔猪的免疫力,改善肝脏功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代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PSO-BP与RBF神经网络的蔬菜价格组合预测
《北方园艺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准确预测蔬菜市场价格走势,现选取海南省儋州市2012—2015年117组青椒旬零售价格及相关因素的旬价格为样本数据,其中100组作为训练数据,17组数据作为测试数据,分别建立基于粒子群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蔬菜价格预测模型和基于RBF神经网络的蔬菜价格预测模型,并在这2种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蔬菜价格的线性组合预测模型。结果表明:2种单项预测模型在蔬菜价格预测上的应用效果都较好,且在不同评价指标上各有优势。将这2种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线性组合,可以使各单项模型优势互补,拟合效果明显优于各单项预测模型。
关键词: 粒子群优化 BP神经网络 RBF神经网络 蔬菜价格 线性组合预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子标记技术在红掌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
《分子植物育种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红掌是一种源于中南美洲的天南星科花烛属植物,作为室内盆栽植物和切花花卉而广受欢迎。目前中国已开始红掌本土化的育种研究,但由于周期较长、遗传背景复杂、遗传资源不足、性状遗传不明等原因,影响育种工作的成效。DNA分子标记技术作为新的遗传标记,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应用广泛,对作物育种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综述了分子标记技术在红掌品种鉴别、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遗传变异检测、杂种真实性鉴定、遗传图谱构建等领域上的研究进展,并就新型分子标记开发及应用等问题予以探讨,以期为育种和相关基础研究提供信息参考。
关键词: 红掌 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亲缘关系 遗传连锁图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因子分析的胡椒寒害气象等级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寒害发生年份气象数据及胡椒发生寒害临界温度,提取胡椒寒害的初始气象指标,利用因子分析进行降维等计算后,结合胡椒实地寒害调查情况,建立以寒害气象综合指标为分类标准的胡椒寒害等级。结果表明,由因子分析降维获取的两个因子可分别解释为低温累积因子和温度降幅因子,并可将其作为分析寒害形成原因的量化指标;寒害气象综合指数可以有效表征不同寒害程度,与寒害实地调查的结果比较,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评估胡椒寒害风险提供依据,对胡椒产业发展、布局规划等具有参考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木香组织培养技术及植株再生的研究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利用白木香无菌种苗顶芽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激素配比对芽诱导和生根的影响,获得一套白木香快速繁殖技术。结果表明:赤霉素能提高白木香种子的发芽率,最适合种子萌发的培养基为A3:MS+GA31.0 mg/L;最适合白木香顶芽诱导丛生芽的培养基为B3:MS+6-BA 1.0 mg/L+NAA 0.1+KT 0.5 mg/L;最适合白木香组培苗生根的培养基为C3:1/2MS+IBA 1.0 mg/L+NAA 0.5 mg/L。本研究为实现今后白木香的工厂化生产奠定了一定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木薯种质对朱砂叶螨的抗性评价
《热带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建立切实可行的木薯抗螨性评级标准的基础上,对国家木薯种质资源圃227份核心木薯种质进行抗朱砂叶螨的抗性评价,并探讨抗、感性稳定的8份木薯种质对朱砂叶螨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227份被评价的核心木薯种质中对朱砂叶螨高抗的种质2份,抗性种质4份,中抗种质116份,感性种质87份,高感种质18份;抗性木薯种质对朱砂叶螨的发育与繁殖具有显著的影响,取食高抗种质C1115和缅甸种叶片后朱砂叶螨雌雄成螨均不能存活,与取食高感种质ZM9066、CM1210-10、瑞士F21和BRA900相比,取食抗性种质哥伦比亚4D和PII167后,朱砂叶螨的发育历期显著延长,平均每雌螨产卵量显著减少,后代卵的孵化率显著降低,雌、雄成螨寿命均显著缩短。本研究结果为深入开展木薯抗螨性机理、抗螨种质的挖掘及其利用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标法与快速法检测沙门氏菌的结果比较
《食品科技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选取3种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法,以国标法为参考,比较几类方法检测沙门氏菌的特异性、灵敏度和抗干扰性。并研究添加成分和食品基质对检测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MiniVIDAS法和环介导等温扩增法(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简称LAMP)的特异性、灵敏度和抗干扰性较好,测试片法和国标法相对较差。国标法和Mini-VIDAS法的检测结果受添加成分影响较大,测试片法和LAMP法不受其影响。另外,添加成分影响较低浓度沙门氏菌(105 cfu/m L)的检出。4种检测方法受添加成分的影响程度基本符合防腐剂>凉拌菜调味料≥十三香调味料。当食品基质中微生物污染背景较高且沙门氏菌污染剂量较低时,国标法和测试片法的检测结果受食品基质干扰较大,Mini-VIDAS法和LAMP法效果较好。综上所述,MiniVIDAS法和LAMP法是较理想的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方法。但是国标法仍是目前较通用且准确的方法,操作时需考虑食品基质本身的性质,如微生物污染背景、添加成分等,以提高沙门氏菌检出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蔗苗期不同叶位叶绿素荧光特性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不同叶位和叶片不同部位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分布规律及其随生长时间的变化规律,进而实现甘蔗光合潜力的快速评价,本研究通过桶栽试验对3个甘蔗主栽品种(ROC22、ROC16、桂柳05-136)不同叶位和叶片不同部位的叶绿素荧光特性进行比较分析,并研究叶绿素荧光参数对生长时间的响应。结果表明:光系统II(PSII)量子效率(ΦII)随着倒数叶位的增加而下降,在叶片不同部位之间表现为叶中部>叶尖端>叶基部,相同叶位不同品种间ΦII的差异不显著;可调节性能量耗散(ΦNPQ)则随着倒数叶位的增加而上升;非调节性能量耗散(ΦNO)在不同叶位(除倒四叶)及品种间并无显著差异。随着生长时间的推进,上部叶位具有较高的ΦII和较低的ΦNPQ;中部叶位的ΦII和光化学猝灭(qL)变化很小;下部叶位在叶片生长的前两周,能量分配在ΦII和ΦNPQ之间进行,ΦNO基本保持不变;而超过3周后,3个供试品种的ΦII、qL和最大光能利用效率(Fv/Fm)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降幅为ΦII>qL>Fv/Fm,同时伴随着ΦNO的增加。上述结果表明光能利用效率以上部叶位最高,中部叶位稳定,而下部叶位最低且差异较为显著。而不同叶位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 ETR)对生长时间的响应研究表明,在苗期上部第一片全展叶的中部叶位光能转化能力最强,可选择该叶片的中部叶位进行叶绿素荧光特性横向比较。本研究初步明确了不同叶位光能的利用效率及其随生长时间的变化趋势,为如何选择合适的叶位进行叶绿素荧光检测,进而开展甘蔗冠层光合潜力的快速评价奠定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SSR分子标记分析海南与国内外花生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广东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弄清海南花生种质资源与国内外花生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创新利用海南花生资源,用18对SSR引物评价了海南和国内外45份花生种质资源,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多态性条带1.7条,平均多态性信息量(PIC)为0.459;居群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山东和海南文昌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其次是河南居群,遗传多样性最低的是海南儋州居群;16个花生居群总遗传多样性主要来自于居群间的遗传变异(72.46%),居群间的基因流动(Nm=0.1900)较少;居群和种质资源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亲缘关系与地理位置关系不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