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夏季人工鱼礁区多相介质重金属Pb的分布特征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英文)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 2019
摘要: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对渤海湾天津海域人工鱼礁区多相介质(海水、沉积物和大型底栖生物体)中重金属Pb含量进行了测定,运用不同评价方法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礁区海水Pb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003-0.024μg/L,平均值0.008±0.007μg/L,最高值出现在9号站位;最低值是5号站位。沉积物中Pb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138-0.470 mg/kg,平均值0.273±0.106 mg/kg,各站位沉积物Pb垂直分布特征为下层>中层>上层。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礁区沉积物Pb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属于低生态风险;地累积指数属于偏中度污染程度;富集系数属于无~轻的污染程度。礁区内生物体Pb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004~0.519 mg/kg,平均值0.185±0.170 mg/kg;礁区生物体Pb的BCF普遍高于BAF值;其健康风险系数远小于1,这表明Pb对暴露人群无明显健康风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天津市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现状及展望(英文)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 2019
摘要:根据天津渤海水产研究所增殖放流资料,全面总结了天津市自2006来增殖放流工作的成效。天津市自2006年第一次开展以"中国对虾"为龙头的增殖放流活动,迄今为止,增殖品种已达22余种,其中以甲壳类占绝对优势。经过大规模增殖放流,天津市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已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文章最后,总结了国内外增殖放流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产业发展需求及发展目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借鉴国际乡村发展道路,谈我国乡村振兴战略
《河南农业 》 2019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乡之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于此,本文讲述国外乡村建设和我国台湾地区乡村发展取得的成果,以此为参考,重点阐述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建议和工作举措,旨在缩小我国城乡差距。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养殖模式下北极红点鲑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价循环水模式(工厂化)、半流水模式(池塘)和全流水模式(山泉全流水)3种养殖模式下北极红点鲑的肌肉营养成分,对3种养殖模式下2龄北极红点鲑(体质量平均为764.29~831.22 g)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常规营养成分中,全流水模式下北极红点鲑肌肉的水分(74.06%)、灰分(1.34%)和粗蛋白质(21.34%)含量最高;3种养殖模式下北极红点鲑肌肉中均测出18种氨基酸,氨基酸酸总量为54.92%~73.36%,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依次为半流水模式(81.20%)>循环水模式(80.47%)>全流水模式(80.42%),其中赖氨酸含量均最高,第一限制氨基酸均为蛋氨酸+胱氨酸;肌肉脂肪酸种类与含量在各模式下有所不同,循环水养殖的脂肪酸种类、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和EPA+DHA总量最高,全流水模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最高;肌肉微量元素中,全流水模式下锌元素含量最高(4.21 mg/kg),循环水模式下铁元素含量(6.90 mg/kg)最高。研究表明,无论哪种模式养殖的北极红点鲑均是一种高蛋白质、脂肪酸和矿物元素的鱼类,3种模式下全流水模式的氨基酸总量最高,循环水模式的脂肪酸含量尤其是EPA+DHA含量最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种方形鱼礁对黑鲪和大陇六线鱼的集鱼效果
《河北渔业 》 2019
摘要:为了解不同构型的人工鱼礁对鱼苗的聚集效果,利用室内装置,在静水和流水条件下,研究了大窗箱型、大小窗箱型、"卍"字型和双层增殖型四种方形人工鱼礁及其不同组合对于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和黒鲪(Sebastes schlegelii)的聚集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静水条件下,大小窗箱型对黑鲪的诱集指数最高,为0.74,双层增殖型对大泷六线鱼的诱集指数达0.8;而在流水条件下,大小窗箱型和双层增殖型诱集指数均大于0.6。在实验的四种礁型中,上述两种礁型的诱鱼效果较好。
关键词: 人工鱼礁 集鱼效果 黑鲪(Sebastes schlegelii) 大陇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渤海湾条斑紫菜养殖的初步研究(英文)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 2019
摘要:对2017年11月下旬至2018年5月上旬在渤海湾养殖的条斑紫菜进行整个生长周期(1月中旬—3月中旬结冰期除外)的取样调查,并对其生长的海域环境因子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对头茬紫菜的生长状况与环境因子数据进行分析,初步证实,条斑紫菜适宜在渤海湾海域生长,水温、盐度、pH和亚硝酸盐是限制其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如若在该海域环境条件适宜时及时张挂网帘,其生长期可延长至5个月左右。调查还发现,如何渡过冬季结冰期是该海域条斑紫菜养殖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亦提出两种方案,效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试验论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鱼礁在自然海水条件下的腐蚀寿命研究(英文)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 2019
摘要:有氯盐侵蚀的钢筋腐蚀,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性能劣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混凝土构件使用寿命的关键是氯离子的传输速率和使钢筋产生锈蚀的时间。本文以人工鱼礁混凝土构件为研究对象,分析海水氯离子在C30、C35和钢渣复合材料人工鱼礁混凝土中的扩散系数,以混凝土中钢筋锈蚀的临界氯离子浓度为寿命预测的边界条件,利用氯离子扩散模型预测C30、C35和钢渣复合材料人工鱼礁在海水中的腐蚀寿命。研究结果表明,氯离子在混凝土人工鱼礁中的扩散规律基本满足Fick第二定律。通过模型计算得出C30、C35和钢渣复合材料混凝土人工鱼礁的腐蚀寿命分别为51.6,54.8和56.8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天津海域人工鱼礁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英文)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 2019
摘要:为更好地了解天津海域人工鱼礁区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本项目于2016年春季(5月)、夏季(7月)和秋季(10月)分别进行了3个航次的调查采样,并监测了常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春、夏和秋季天津海域人工鱼礁区共鉴定出浮游动物5大类36种,其中桡足类14种;浮游幼虫12类;腔肠类6种;糠虾类3种和毛颚类1种。春季、夏季和秋季优势种变化明显,其中春季优势种为太平洋真宽水蚤(Eurytemora pacifica)、半球美螅水母(Clytiahemisphaerica)、中华哲水蚤(Clalnus sinicus)和长尾类幼虫(Macruran Iarva);夏季优势种有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和短尾类溞状幼虫(Brachyura zoea larva);秋季仅为中华哲水蚤(Clalnus sinicus)占主要优势。相关分析表明,人工鱼礁区浮游动物多样性以及均匀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说明天津海域人工鱼礁海洋生物多样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CCA结果表明,盐度和水温是影响天津海域人工鱼礁区浮游动物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天津市海洋牧场建设的初步探讨(英文)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 2019
摘要:介绍了全国海洋牧场发展背景下,天津市海洋牧场的发展内涵、发展思路、实践历程及今后的展望。将我国海洋牧场的发展历程与天津海洋牧场的实践历程有机结合,并阐明天津海洋牧场的发展特点;将海洋牧场的基本建设原理与天津海洋牧场具体建设情况有机结合,并阐明天津市海洋牧场建设的具体发展思路以及面临的问题。同时展望天津海洋牧场的建设,能够着力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构建陆海协调、人海和谐的海洋空间开发格局,为加快实现天津"一基地三区"的定位、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开创美丽天津建设新局面作出更大贡献。现代海洋牧场是一项长期、复杂、科学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