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聚赖氨酸与魔芋葡甘聚糖复配对海鲈鱼片的保鲜效果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测定鱼片的pH、汁液流失率、质地、硫代巴比妥酸(TBA)、挥发性盐基氮(TVB-N)、菌落总数和感官品质的变化,研究ε-聚赖氨酸(ε-polylysine,ε-PL)与魔芋葡甘聚糖(konjac glucomannan,KGM)复配对海鲈鱼片在(4±1)℃下贮存12 d的感官品质和物理化学特性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对照组在第9天时菌落总数高达6.34 lg CFU/g,已超过二级鲜度标准,感官分值不可接受,而ε-聚赖氨酸与魔芋葡甘聚糖组(K+P)样品仍保持较好的感官品质,在12 d时,TBA值和TVB-N值分别为0.765 mg/kg和20.25 mg/100 g,同时,pH、汁液流失率、质地、菌落总数和感官品质均低于单一保鲜组和对照组。ε-聚赖氨酸与魔芋葡甘聚糖复合保鲜效果优于单一保鲜剂和对照组,能显著延长海鲈鱼保质期至9 d以上。该研究为今后水产品保鲜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ε-聚赖氨酸与魔芋葡甘聚糖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西洋鲑源尾孢虫的形态观察与分子鉴定
《水产学杂志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本实验采用形态学法和18S rDNA基因序列比较相结合的方法,观察野生大西洋鲑Salmo salar肌肉中尾孢虫Henneguya sp.的形态特点,进行分类鉴定和系统地位研究。肉眼观察发现,该寄生虫寄生在鱼体的肌肉中,大量虫体聚集形成白色孢囊。镜检结果显示,该寄生虫壳面观呈倒卵形,具有尾凸,缝面观呈现纺锤形。选用特异性引物扩增了寄生虫18S rDNA基因片段,所得序列结合GenBank登陆的其他42个相关序列以Polypodium hydriforme为外群构建了系统进化树,表明所得序列与楚氏尾孢虫Henneguya zschokkei同源性最高(98.7%),遗传距离最小(0.0098)。
关键词: 尾孢虫 大西洋鲑 形态学观察 18S rDNA 分子系统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深圳大鹏半岛沿岸海域渔业资源承载力评价
《南方水产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深圳大鹏半岛沿岸海域渔业资源承载力情况,文章参考《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 (试行)》和国内外渔业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结合大鹏半岛沿岸海域实际情况,构建了大鹏半岛沿岸海域渔业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2—2016年每年秋季大鹏半岛沿岸海域渔业资源监测调查数据,采用2016年数据与近3年(2013—2015年)数据比较、2016年数据与近4年(2012—2015年)数据比较两种方法,对大鹏半岛沿岸海域渔业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所得结果一致,均为大鹏半岛沿岸海域游泳动物指数呈下降趋势、鱼卵仔稚鱼指数显著下降,渔业资源承载力已临界超载。建议进一步加强海域渔业资源监测调查和渔业资源承载力评价预警,为推进渔业资源修复保护和增殖养护提供技术支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颡鱼主养池混养鲌鱼模式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是一种重要的特种淡水养殖品种。为探索黄颡鱼养殖新模式,在黄颡鱼主养池塘,混养一定比例鲌鱼,以取得健康高效的养殖效果。结果表明,在黄颡鱼放养8 000~10 000尾/667 m~2池塘中,混养鲌鱼500~600尾/667 m~2,不仅养殖水体水质良好、鱼病发生几率低,而且黄颡鱼品质好,上市售价高,投入产出比高,池塘整体经济效益比较显著。
关键词: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主养池 混养 先锋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深度载人潜水器之长基线定位系统:海上试验及载人深潜应用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载人潜水器作业支持领域,除需要超短基线定位系统获取潜水器相对于水面支持母船的位置外,还需要长基线定位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的定位平台,为载人潜水器在较大范围和在较深海水环境下提供高精度、实时导航定位数据,保障深潜作业的安全.本文以2013年蛟龙号长基线定位系统在东北太平洋开展的5 000m级海上试验为例,探讨了长基线定位系统信标布放方案和位置测量方法,详细分析了长基线定位系统对各信标的距离测量结果和定位结果,并与超短基线定位系统的定位结果进行了对比.最后给出了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汕头南澳和福建东山浮筏的蜈蚣藻属调查
《南方水产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促进蜈蚣藻属(Grateloupia)藻类的开发利用,为其食用和加工提供参考,该研究于2018年1-4月间每月1次对广东汕头南澳和福建东山浮筏上的蜈蚣藻属种类组成、生物量、生长环境及不同种类不同生长时期的口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调查点的水温和水流速度分别为19~23℃和0.039~0.985 m·s-1,福建东山的流速较汕头南澳的大.采用培养观察形态变化、藻体切片以及rbcL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判断这两处浮筏上的蜈蚣藻属为披针形蜈蚣藻(G. lanceolata)、带形蜈蚣藻(G. turuturu)、台湾蜈蚣藻(G. taiwanensis)、肉质蜈蚣藻(G. carnosa)、舌状蜈蚣藻(G. livida)、海门蜈蚣藻(G. haimensis)、长枝蜈蚣藻(G. prolongata)和稀疏蜈蚣藻(G. sparsa).披针形蜈蚣藻和带形蜈蚣藻为优势种,两者最高生物量分别达到901.26 g·m-1和352.9 g·m-1.水流速度较大地方生长的披针形蜈蚣藻藻体较长(可达142 cm).长枝蜈蚣藻和带形蜈蚣藻口感最差;披针形蜈蚣藻、舌状蜈蚣藻的口感最好,这2种仅在4月质地变硬时口感略差.披针形蜈蚣藻生物量多、藻体大且食用口感好,是值得加工为海洋蔬菜的优良种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包络反演的高低波数同步反演方法
《石油物探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全波形反演方法存在过于依赖初始模型及局部极值等问题。为此,利用坡印廷矢量进行梯度分解并构建高低波数同步反演方法,同时将该方法与包络反演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提高全波形反演方法稳定性的分步多尺度反演策略,即首先将线性速度模型作为初始速度模型进行包络反演,以构建浅层背景速度场;再将反演结果作为初始速度,利用坡印廷矢量实现偏移分量及层析分量的分解和同步迭代反演;最终构建扰动速度场及中、深层背景速度场。迭代反演过程中,将利用层析分量得到的梯度更新量补偿到常规反演梯度中,从而恢复中、深层低波数速度模型,同时避免了偏移/反偏移计算,减少了计算量。将该方法应用于Marmousi2模型数据的反演结果表明,基于包络反演的高低波数同步反演方法对中、深层背景速度恢复能力强;误差曲线表明,基于包络反演的高低波数同步反演方法的收敛误差小、收敛速度快且稳定性强,反演得到的速度模型为油气预测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全波形反演 包络反演 高低波数同步反演 层析分量 偏移分量 波印廷矢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月龄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后代形态性状的分析
《经济动物学报 》 2019
摘要:分别随机抽取2,6,10月龄的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杂交后代(俗称云龙斑)进行体质量(Y)、全长(X1)、体长(X2)、头长(X3)、体高(X4)、体宽(X5)、尾柄高(X6)、眼径(X7)、眼后头长(X8) 9个性状的数据采集.数据整理统计后,进行各形态性状的多元分析,从中找到不同月龄云龙斑各性状与体质量的相互关系,并确定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因素.不同形态性状在不同阶段对体质量的影响不同,对各形态性状的分析,可为云龙斑这一杂交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天津大神堂海域人工鱼礁区食物网结构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对2016年6月在天津大神堂3个礁区(2010年建成的鱼礁区;2012年建成的鱼礁区;2014年建成的鱼礁区)和对照区域采集的生物消费者及其食物源样品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通过Iso Source模型计算不同区域生物的食物网基础,并利用氮稳定同位素数据计算消费者的营养级.结果显示,根据δ13C值可以将其食物源分为浮游植物、悬浮颗粒有机物(POM)和沉积相颗粒有机物(SOM)三类;浮游植物对消费者的碳源贡献率(67.2%~81.5%)最大,是大神堂海域的生物食物网的基础.不同区域同一食物源的δ13C和δ15N值没有显著性差异;礁区内滤食性贝类毛蚶(Arca subcrenata)、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和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的δ13C值显著高于对照区,作为潜在碳源的浮游植物对其的贡献率显著增加.消费者的δ15N值则介于7.70‰~14.34‰之间,消费者的营养级介于2.0~3.95级之间.游泳生物食性生物的δ15N和营养级在礁区内有所提高,礁区建成的年份越长,其营养级与对照区域的差别越显著.稳定同位素研究表明,人工鱼礁建设可能导致鱼礁区内滤食性生物的食物来源组成改变,并提高游泳生物食性生物的营养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氏獭蛤全同胞家系建立及生长与存活性状分析
《海洋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经2代家系选育的速生长系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为亲本,通过巢式平衡设计构建了30个全同胞家系,以未经选育个体的同期子代作为对照,分析各家系及对照组不同阶段生长和存活差异.实验结果显示,3月、9月和15月龄的施氏獭蛤全同胞家系生长性状均高于对照组(P<0.05),3月龄的家系壳长、壳高和体质量分别相对提高1.33%~9.33%、0.83%~15.83%和0.74%~25.19%,9月龄的家系壳长、壳高和体质量分别相对提高1.83%~10.46%、3.95%~12.45%和6.01%~20.60%,15月龄的家系壳长、壳高和体质量分别相对提高2.45%~25.62%、2.62%~15.01%和7.00%~28.73%,15月龄累积壳长、壳高和体质量生长量前3家系均值分别比家系平均提高9.38%、5.07%、9.34%;幼体期(1 d~30 d)、培育期(30 d~90 d)和养成期(90 d~450 d)各家系的存活率均值低于对照组5.61%、2.45%、2.08%,累积存活率均值低于对照组9.08%,但存活率排名前三的家系均值要高于对照组22.52%;根据全同胞家系生长和存活数据比较,家系A5、A12、A15于不同时期均表现出稳定优异的生长性状,家系A8、A15、A14于不同阶段均具有稳定的存活性状.以上结果表明,经选育施氏獭蛤家系的生长性状具有明显优势,其中,兼具有高生长和存活性状的家系A15可优先作为良种培育材料.
关键词: 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 选育 全同胞家系 生长 存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