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天津近岸人工鱼礁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及其变化特征(英文)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2019

摘要:2016年5月、7月和11月分别对天津近岸海域2010年、2012年和2014年投放的人工鱼礁区及非人工鱼礁区(对照区)进行3个航次的调查,每个区域设置3个站位,共计12个站位。结果显示:共鉴定浮游植物2门28属58种,其中硅藻门19属44种,甲藻门9属14种。物种以硅藻为主,占总物种的75.9%,其次为甲藻,占总物种的24.1%。浮游植物优势种以硅藻门的圆筛藻属和角毛藻属为主,主要有威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wailesii)、星脐圆筛藻(C.asteromphalus)、格氏圆筛藻(C.granii)、虹彩圆筛藻(C.oculus-iridis)、圆筛藻(C.spp.)、卡氏角毛藻(Chaetoceros castracanei)、劳氏角毛藻(C.Iorenzianus)、旋链角毛藻(C.curvisetus)、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柔弱几内亚藻(Guianardia delicatula)、刚毛根管藻(Rhizosolenia setigera)、翼鼻状藻印度变型(Proboscia alata f.indica)和夜光藻(Noctilluca scintillans)。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11月份、7月份和5月份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分别为94.79×10~4 cell/m~3、39.53×10~4 cell/m~3和21.5×10~4 cell/m~3,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也有明显的季节差异,11月份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比5月份和7月份高。从人工鱼礁区与对照区对比来看,5月份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礁区外显著高于鱼礁区,7月份和11月份2014年鱼礁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显著高于其它鱼礁区和礁区外。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礁区外和2012年鱼礁区低于2010年和2014年鱼礁区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礁区外最低。可见,人工鱼礁的构建对于提高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具有显著的效果,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不是一直增高的,有一定程度的波动。

关键词: 浮游植物 人工鱼礁 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5种光色环境对欧洲舌齿鲈营养品质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不同光色(全光谱光、蓝光、绿光、黄光、红光)环境对欧洲舌齿鲈(Dicentrarchus labrax)营养品质的影响,对欧洲舌齿鲈幼鱼[体质量为(29. 91±0. 39) g、体长为(13. 78±0.35) cm)]在不同光色环境下进行为期50 d的养殖试验。试验设全光谱光组、蓝色组、绿色组、黄色组、红色组,每组设置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欧洲舌齿鲈幼鱼。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对各组欧洲舌齿鲈全鱼和肌肉常规营养成分含量以及肌肉氨基酸与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并对肌肉营养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绿光组全鱼及肌肉的粗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但各组全鱼及肌肉水分、粗蛋白质、粗灰分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2) 5种光色环境下欧洲舌齿鲈肌肉中均检测到18种氨基酸,其中绿光组7种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精氨酸)以及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及非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全光谱光组、黄光组和红光组(P<0.05),而略高于蓝光组(P>0.05)。3)根据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欧洲舌齿鲈肌肉中含有丰富的赖氨酸,欧洲舌齿鲈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由高至低依次为绿光组、蓝光组、全光谱光组、黄光组、红光组。4) 5种光色环境下欧洲舌齿鲈肌肉脂肪酸组成类似,均检测出16种脂肪酸,其中绿光组欧洲舌齿鲈肌肉中饱和脂肪酸(S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含量均显著高于黄光组和红光组(P<0.05),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含量在各组间均差异不显著(P> 0. 05);肌肉中C22∶6n-3(DHA)、C20∶5n-3(EPA)以及EPA+DHA含量均以绿光组最高,黄光组最低。由此可见,不同光色环境对欧洲舌齿鲈营养组成及比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相对而言,绿光环境更适合欧洲舌齿鲈的养殖。

关键词: 欧洲舌齿鲈 光色 氨基酸 脂肪酸 营养成分 品质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密度胁迫对卵形鲳鲹鱼苗运输水质、存活率、免疫酶活力和血清指标的影响

海洋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密度胁迫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鱼苗运输水质、存活率、免疫酶活力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确定适宜的运输密度,为卵形鲳鲹鱼苗的科学运输提供参考依据.对卵形鲳鲹鱼苗(体长为5.36 cm±0.60 cm,质量为3.04 g±0.71g)采用塑料袋密闭充氧运输方式,在3个不同运输密度下(D1=9 kg/m3、D2=12 kg/m3、D3=15 kg/m3)模拟运输8 h,对比运输不同密度卵形鲳鲹鱼苗对运输水质、鱼苗存活率、肝脏免疫酶活力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3个密度组的卵形鲳鲹鱼苗的存活率均为100%,经运输后暂养72 h的存活率仍为100%.经塑料袋密闭充氧运输8 h后,3个密度组的运输水体的DO含量无显著变化,运输水体温度(T)和pH值随运输密度的增加而降低,NH4-N含量随运输密度的增加而上升,其中NH4-N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肝脏组织中,D1、D2、D3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而高运输密度组(D3)对比对照组,两组的T-SOD活力变化存在显著差异(P<0.05).密度运输胁迫组乳酸脱氢酶(LDH)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D2、D3无显著差异,显著差异于D1组.过氧化物酶(POD)活力D1、D2、D3组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组实验组的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组间无显著差异.血清中,D1、D2组的CRE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但D3组又显著高于对照组.D1、D2、D3的血清中皮质醇(COR)活力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对照组.D2、D3的葡萄糖(GLU)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D1显著低于对照组.D1、D2、D33个运输密度组的谷丙转氨酶(GPT)与谷草转氨酶(GOT)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D1与D2组的GPT活力显著低于于D3组,但GOT活力显著高于D3组.密度胁迫对卵形鲳鲹鱼苗的运输存活率无影响,但对运输其的水质、免疫酶活力及血清生化指标均有影响.在实际运输中,采用塑料袋密闭充氧运输,运输时间时长为8 h以内,运输密度设定为15 kg/m3的卵形鲳鲹鱼苗为宜.

关键词: 密度胁迫 运输水质 存活率 免疫酶活力 血清指标 卵形鲳鲹(Trachinotusovatu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浅谈建设项目竣工环保自主验收应关注的问题

广州化工 2019

摘要: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是落实"三同时"管理制度以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项重要环节。截至目前,从建设单位、自主验收监管部门和自主验收技术服务等层面均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就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监测方案、自查、总量、排污许可、专家评审、环境监管等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为建设单位自主竣工环保验收工作更好的开展提供支持。

关键词: 自主验收 监测方案 排污许可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割式集约化养殖系统分析与设计

科学养鱼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集约化水产养殖是采用先进仪器设备和管理技术,实施高密度、高产量、高经济效益的养殖方法.集约化水产养殖可打破传统养殖池塘的限制,高效地收集残饵、粪便,减轻养殖水体负载,提高原有池塘的环境容量,且不减少养殖效益,有利于生产管理,增加养殖积极性,助力渔业转型升级.目前,集约化水产养殖主要以跑道池养殖为主,但普遍存在集污效果差、饲料漏跑率高等问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RNA-seq技术的江鳕转录组SSR位点信息分析

淡水渔业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开展江鳕(Lota lota)遗传多样性、系统分化分析,开发有效分子标记,采用转录组测序RNA-seq方法,挖掘江鳕微卫星标记.结果显示:通过聚类、从头组装和拼接,获得Unigene共计106 084条.所有的Unigene中,共识别17 619个SSR位点,包含SSR位点的Unigene序列数量为10 893条,占总Unigene的10.27%.江鳕转录组中SSR含量较为丰富,一至六核苷酸重复类型均存在.其中,单核苷酸重复类型的数量最多(7 102个),占总SSR位点数的40.31%.江鳕转录组SSR位点中,以10次重复次数最多,达2 788个位点,占总SSR位点的15.82%.江鳕转录组SSR的片段长度从10~66 bp均有分布,大部分集中在10~24 bp,占SSR总数的87.24%.

关键词: 江鳕(Lota lota) 转录组 RNA-seq SSR 位点信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虾主养池虾稻共生养殖试验

科学养鱼 2019

摘要:虾稻共生是养殖业和种植业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兴生态农业生产模式,该模式利用高秆水稻替代青虾主养池塘中水草的作用,通过合理的水稻种植密度、青虾苗种放养密度,可以充分开发池塘水体空间、优化青虾生长环境;利用青虾、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采用框架法对不同栖息环境中华绒螯蟹形态差异的比较研究

淡水渔业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把握不同栖息环境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形态差异及其在产地鉴别方面的应用潜力,以长江水系(滆湖、骆马湖、 固城湖、 军山湖、 梁子湖围网养殖环境)、 黄河水系(东营黄河口自然环境)以及辽河水系(营口、盘锦等稻蟹共作养殖环境)8个不同产地的中华绒螯蟹为研究对象,应用框架法对其背甲、 腹甲、 侧面以及步足的32个形态学指标进行了调查分析和多元统计学研究.结果显示,4个背甲参数、1个腹甲参数、2个第四步足参数、2个第五步足参数及H值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基于32个特征的判别分析时初始产地鉴别正确率可达83.1%,但交叉验证正确率却仅52.5%.支持向量机分析时的3种分类结果显示,当测试样本为20%时,基于LDA-SVM的模型分类具有最好的产地鉴别效果,训练集正确率为88.1%,测试集正确率也达83.1%.结果表明,传统的形态学框架法具有对不同栖息环境的中华绒螯蟹产地鉴别潜力.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形态特征 产地 框架测量 栖息环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鲆鲽类细菌性败血症的病原诊断及药物防控

科学养鱼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工厂化鲆鲽类养殖过程中容易暴发很多疾病,其中细菌性疾病发生率最高,尤以细菌性败血症危害最大.细菌性败血症可以由多种细菌感染引起,主要症状表现为:体色发黑,上下颌、口腔、鳃、鳍基充血出血;解剖可见病鱼肝发黄、脾呈紫黑色等.细菌性败血症对养殖鲆鲽类的危害严重,经常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江苏赣榆鲆鲽类工厂化养殖池内发现有细菌性败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