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黑龙江省不同地区大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表现及相关性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为促进高产优质大豆的亲本选配及相关优良性状的选择,对75份黑龙江省不同地区选育的大豆种质资源进行主要农艺性状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不同地区选育的大豆种质资源的平均表现及遗传变异不同;试验品种的诸多农艺性状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黑龙江省选育大豆新品种时应综合考虑不同地区农艺性状特点及遗传潜力大小。


东北黑蜂的抗寒机制研究
《中国蜂业 》 2018
摘要:东北黑蜂作为我国优良的地方品种,其抗寒性能突出,但关于东北黑蜂抗寒性的系统研究鲜有报道,东北黑蜂抗寒能力的强弱以及抗寒机制等均不清楚。而蜜蜂体内的自由水含量和游离脂肪含量影响反映其抗寒性能,因此本研究对东北黑蜂和东北地区的意大利蜂的自由水和游离脂肪含量进行测定,同时对抗寒相关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分析,以期为东北黑蜂的抗寒机制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东北黑蜂的自由水含量与东北地区意大利蜂的自由水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东北黑蜂的游离脂肪含量与东北地区意大利蜂的游离脂肪含量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抗寒相关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东北黑蜂HSP60和Hsc70-4基因的表达量与东北地区的意大利蜂差异不显著。说明长期生存在东北地区的意大利蜂也形成了一定的抗寒能力,推测东北黑蜂的抗寒性是其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性,蜜蜂的抗寒能力可能受环境影响。


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及经济效益分析
《中国种业 》 2018
摘要:发展绿色优质稻米是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建立完善的绿色稻米生产基地,掌握绿色优质稻米的生产与加工技术是发展绿色优质稻米的保障。介绍了绿色稻米的生产要求,并从旱育秧苗、大田管理、病虫害防治、稻谷贮藏及综合利用等方面总结了绿色稻米配套生产技术。


马铃薯抗褐变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筛选抗褐变马铃薯基因,创造抗褐变新种质,培育抗褐变马铃薯新品种,旨在通过育种技术手段解决马铃薯加工中褐变现象。选用目前育种资源材料275份,通过测定褐化指数、褐化强度、煮后变褐3个指标来筛选抗褐变材料。结果表明:(1)对褐化指数进行聚类分析,第I类为高抗褐变材料,褐化指数0.00~16.67,13份材料;第II类为抗褐变材料,褐化指数25.00~37.50,14份材料;第III类为耐褐变材料,褐化指数41.67~54.17,20份材料;第IV类为易褐变材料,褐化指数62.50~83.33,50份材料;第V类为严重褐变材料,褐化指数为87.50~100.00,178份材料。(2)将30℃褐化20 min时心部褐化强度小于0.25,4℃放置24 h后,变化值不超过0.15的材料筛选出来,作为抗褐变材料。通过褐化强度试验共筛选出材料25份。(3)马铃薯煮后变褐高值为9,低值为5,大部分品种均可用于鲜食消费。通过3个指标最终筛选出高抗褐变材料4份,云薯501、CIP395109.29、CIP393615.6、云薯401;抗褐变材料4份,讷河高淀粉、CIP397100.9、克200950-3、s.goniocalyx。这些材料可作为抗褐变马铃薯新品种选育的基础材料。


紫花苜蓿1型金属硫蛋白基因的表达及抗逆性分析
《草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NCBI中紫花苜蓿1型金属硫蛋白基因(MET1,登录号:AF189766.1)cDNA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以紫花苜蓿品种"农菁1号"的cDNA为模板,利用PCR技术克隆出的一个基因,命名为MsMT1,测序发现该基因全长228bp,编码75个氨基酸。通过碱基序列比对发现MsMT1与MET1的相似度为99%。通过氨基酸序列分析和进化树分析,发现与其他植物的1型金属硫蛋白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利用qRT-PCR对MsMT1在苜蓿不同器官中的表达进行分析,发现该基因在根和子叶中表达量较高。将苜蓿幼苗进行不同浓度NaCl、Na_2CO_3、NaHCO_3及不同pH值胁迫处理后,观察MsMT1基因的表达,发现MsMT1的表达量随盐碱处理液浓度和pH值变化发生改变,说明MsMT1与植物的抗逆性相关。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MsMT1导入苜蓿植株体内,卡那抗性的筛选和Northern blot结果显示MsMT1基因能够在转基因苜蓿中高效表达。用不同浓度NaCl、NaHCO_3处理野生型和转化MsMT1基因的苜蓿幼苗,观察幼苗受胁迫后的表型,发现转基因的苜蓿幼苗比未转基因的苜蓿幼苗抵抗力高。本研究表明MsMT1基因能够增加苜蓿对胁迫的抗性。


平丰年份龙麦35、龙麦36不同肥密试验初探不同优质高产春小麦品种肥密运筹研究初报
《农业科技通讯 》 2018
摘要:优质春小麦新品种龙麦35及龙麦36为黑龙江省农科院育种所育成的优质高产春小麦品种,为探索这两个品种在黑龙江省西部雨养农业区适应性及栽培模式,在平丰年份的气候条件下进行了此项研究试验。通过在本区域平丰年条件下不同肥密与产量关系的研究,初步形成优质春小麦龙麦35、龙麦36高产栽培模式,为其在本区域推广应用提供了依据。黑龙江省农科院育种所小麦室为发挥优质强筋春小麦品种龙麦35和龙麦36的品质和产量潜力,结合项目的实施,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农业科学研究所设立试验区,通过各项技术试验与组装,为建立优质春小麦龙麦35、龙麦36新品种350 kg/亩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奠定基础,为春小麦龙麦35、龙麦36在黑龙江省西部雨养农业区及兴安岭沿麓优质强筋春小麦产业化带推广提供依据。


稻壳深施改良苏打碱土理化性质长期效应
《农业工程学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盐渍土是中国重要耕地土壤,由于土壤中盐基离子含量高,影响植物生育,为此改良盐渍土意义重大。该研究以黑龙江省苏打碱土为供试土壤,采用土层置换犁将稻壳埋于20~30cm土层中,以单独的机械耕作不埋稻壳为对照,田间作业8 a后再次调查土壤理化性质,研究结果:土壤有机碳、速效氮、磷、钾含量与对照比有增加趋势,各层土壤pH值降低0.37~0.41,Na~+降低40.68~212.35 mg/kg;土壤固相率约40%,与对照比下降了3.68%~8.86%,土壤总孔隙度增加到57.38%~60.58%之间,有效孔隙比例大,占总孔隙的22.7%~26.8%,对照有效孔隙占总孔隙的19.0%~23.7%;土壤通气、透水性分别是对照的10~121 5倍和118~173 5倍,0~30 cm土层水库容量高于对照18.58 mm;速效水库容高于对照10.71 mm;稻壳深施持续后效长,改善苏打碱土比单一机械耕作有效,是适合盐渍土改良的一项技术,而且可以通过机械手段得以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