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长期定位施肥对黑土养分平衡和胡敏素分子结构动态变化的影响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2018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黑土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79年)为基础,根据土壤养分的输入和输出分析长期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养分收支状况。利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光谱分析胡敏素(Humin,Hu)分子结构的动态变化特征并分析土壤养分收支状况与Hu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措施在改变黑土养分含量的同时,影响了土壤中惰性组分Hu的分子结构。1980年—2014年有机无机肥配施(MNPK)处理可以满足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土壤总养分含量有盈余,且较不施肥(CK)处理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土壤C/N比,同时土壤Hu的2 920/1 620和2 920/2 850、脂族C/芳香C、烷基C/烷氧C和疏水C/亲水C比值均增加,表明黑土Hu分子结构变得脂族化、简单化,施肥可以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减少惰性有机碳组分含量。有机肥(M)和氮磷钾化肥(NPK)处理不能满足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土壤养分出现亏缺状况。红外光谱显示,施肥年限增加,有机肥(M)和氮磷钾化肥(NPK)处理土壤Hu的2 920/1 620下降,表明其脂族C含量降低;核磁共振光谱显示,氮磷钾化肥(NPK)和不施肥(CK)处理烷基C/烷氧C降低,表明其活性有机碳含量下降。虽然各施肥处理较不施肥(CK)处理整体增加土壤Hu的脂族C含量,降低芳香C含量,但随着施肥年限的增加,氮磷钾化肥(NPK)处理使土壤Hu结构有变复杂化的趋势。各养分盈亏量与土壤Hu的结构特征参数之间具有相关性,N,P_2O_5和K_2O养分盈亏量和总养分盈亏量与2 920/1 620、脂族C呈正相关,与芳香C呈负相关,表明养分状况可以影响土壤Hu的结构。节约经济成本情况下,轮作周期内施入一次有机肥,每年结合氮磷钾化肥的施入可以满足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改善土壤腐殖质惰性组分结构,培肥地力。
关键词: 黑土 长期定位试验 养分平衡 胡敏素结构特征 动态变化


化控剂对东北春玉米茎秆理化特性及抗倒伏的影响
《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探讨春玉米茎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及木质素合成相关酶活性对不同化控剂的响应,明确化控剂调控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力学机制,可为生产上化控剂的合理运用提供理论依据。2015年和2016年在东北农业大学向阳实验实习基地进行大田定位试验,以玉米品种东农253为材料,分别于六叶期喷施吨田宝(代号DTB)及DCPTA[2-(3,4-二氯苯氧基)三乙胺]和ETH(2-氯乙基膦酸)复配剂(代号KP),对照为清水,完全随机区组排列。分析玉米不同生育时期茎秆抗折力、抗倒伏指数、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及木质素合成关键酶的活性变化对不同化控剂处理的响应。喷施化控剂可显著提高茎秆4-香豆酸:Co A连接酶(4CL)和肉桂醇脱氢酶(CAD)活性,以及纤维素含量、半纤维素含量、木质素含量、茎秆抗折力和抗倒伏指数,显著降低实际倒伏率。相关分析表明,茎秆抗倒伏指数与木质素含量、半纤维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67和0.64);茎秆抗折力与纤维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9);木质素含量与CAD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9),与4CL活性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1),而与苯丙氨酸转氨酶(PAL)和酪氨酸解氨酶(TAL)活性均没有显著相关性。六叶期喷施化控剂通过提高茎秆木质素合成相关酶的活性(特别是CAD和4CL的活性),改善茎秆纤维品质性状,显著增强了春玉米茎秆的抗倒伏能力。


引进的沙棘品种实生苗和果实性状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为发掘、创新沙棘种质资源,以2012年引进的俄罗斯大果沙棘种子实生苗中却选的优良单株为试验材料,以俄罗斯大果沙棘品种楚伊为对照,通过田间调查,比较其实生苗单株特性及果实特性。结果表明:11份优良单株中果实的果柄、纵径、横径、果型系数、百果重都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百果重最大的是2012-05,果柄和果型系数最大的为2012-06,果形性状主要是椭圆形和圆柱形,颜色以橘黄、橙黄色为主,风味酸甜。


浅析如何做好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
《黑龙江档案 》 2018
摘要:农业科技档案是在农业科研和推广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查考和利用价值,并经过系统整理、科学保管的相关科技文件和材料。保存农业科技档案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开发利用,把农业科技档案蕴含的巨大价值充分挖掘出来。完整规范的农业科技档案对今后的农业科研事业、农业生产发展具有重要的凭证和参考作用,并可为科研项目选题、立项、结题及科研成果转化和进入市场提供可靠、完整的第一手依据。我们要积极拓展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的渠道和途径,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