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1524条记录
冀西北坝上地区大葱定植密度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出冀西北坝上地区大葱适宜的定植密度,研究了不同定植密度对大葱植株性状、抗病性、产量和营养品质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285 855株/hm2的定植密度(株行距7cm×50cm)处理植株鲜质量和干质量分别为356.1、24.2g,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抽薹率最低,仅为1.0%;抗紫斑病和霜霉病,产量最高(101 890.95kg/hm2),较250 125株/hm2和333 495株/hm2的定植密度分别增产43.5%和42.5%;营养品质好。因此,285 855株/hm2的定植密度适宜在冀西北坝上地区大面积推广。

关键词: 大葱 定植密度 植株性状 产量 抗病性 营养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白菜品种吸收累积重金属镉的差异研究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13

摘要:本文采用盆栽土培试验研究了河北省40个白菜栽培品种吸收累积重金属Cd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土壤加入Cd含量为0、1.0和5.0 mg/kg的条件下,河北省40个白菜品种地上部的Cd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009~0.037 mg/kg、0.029~0.121mg/kg和0.166~0.684 mg/kg。相同土壤Cd含量条件下,白菜早心白、多抗55、新乡小包23比白菜品种新北京三号和北京小杂60地上部的Cd含量高2~3倍,品种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土壤加入Cd含量为5.0 mg/kg的条件下,白菜新北京三号和北京小杂60地上部Cd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白菜品种,分别为0.166 mg/kg和0.196 mg/kg。该土壤条件下,白菜新北京三号和北京小杂60地上部Cd富积系数也最低,均为2.51;早心白地上部的Cd富积系数最大,为7.01,其Cd富积系数是白菜新北京三号和北京小杂60的2.8倍。

关键词: 白菜 重金属 吸收 累积 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用氮磷钾肥对褐土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制度造成的作物产量及土壤质量变化,为我国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生产中肥料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采用长期定位试验,开展了长期施肥对华北平原褐土土壤肥力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单施氮肥的处理,明显增加对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环境风险。多年连续不施用磷肥或钾肥,土壤磷或钾的耗竭严重。氮磷、氮磷钾、氮磷钾锰锌配合处理冬小麦籽粒可以获得较高产量。氮磷钾和氮磷钾锰锌配合夏玉米籽粒可以获得较高产量。因此,无论从产量还是保持土壤肥力,以及保护环境方面,均应选择氮磷钾配合或氮磷钾锰锌配合。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氮磷钾 土壤肥力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援疆工作带来梨城棉花增产——河北省农科院新疆中试基地巴州棉花“三减三增”观摩会侧记

现代农村科技 2013

摘要:2013年8月11~12日,在俗有梨城之称的新疆自治区库尔勒市,由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简称巴州)农业局组织召开了巴州六县一市农业局局长、农机推广站站长、生产办主任、种子站长及巴州的植棉大户、州农业局下属各部门等84人参加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新疆中试基地棉花"三减三增"栽培技术示范观摩会。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所长兼"新疆棉花中试基地"站长张香云及所内科研人员付会期、韩拴海、陈文雪受邀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巴州农业局副局长张建明主持,会议第一观摩现场是尉犁县泰昌公司李延华种植的3 000亩棉花"三减三增"栽培技术高产示范田,第二现场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育性及其杂种优势研究

河北农业科学 2013

摘要:棉花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是从海陆杂种后代中发现的具有芽黄标记性状的新型核雄性不育系。为探明该新型不育系在不同温度和光照条件下的育性表现及其杂种优势表现,分别在石家庄和三亚进行试验,研究了不育系的育性变化及其杂交种的产量性状、抗病性、纤维品质和耐盐性。结果表明:棉花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在三亚种植可恢复育性且花粉量大,自交成铃率高,能够自然繁殖;在石家庄表现为雄性不育,没有花粉,自交成铃率为0,不育度100%,且配合力好,恢复源广阔,恢复能力强,可作为母本进行杂交制种;不育系杂交种F1代育性恢复好,花粉量大,全部能够自然成铃且杂种优势明显,其中,部分杂交种产量高、抗病性好、纤维品质优良、耐盐性强,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

关键词: 棉花 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 育性 杂种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温度调节方式对‘五九香’梨贮藏效果的影响

食品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五九香’梨为试材,研究不同温度调节方式,即非逐步降温、逐步降温、非逐步降温结合阶段升温、逐步降温结合阶段升温4种方式对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可滴定酸含量、膜透性和果皮褐变的影响。实验用果实均采用0.010mm梨专用保鲜膜(山西省农科院保鲜所提供)包装。所采用的逐步降温贮藏方式为果实从10℃开始降温,每天降温1℃,至7℃,然后每天降温2℃,至3℃,再用1d降温至0℃;非逐步降温方式为果实直接进入0℃贮藏;阶段升温方式是果实先置于10℃升温24h,然后再在25℃升温24h。结果表明:逐步降温贮藏对硬度和SSC、膜透性没有明显影响,有利于可滴定酸含量的保持,抑制了果皮褐变。阶段升温后果实能够正常后熟软化,表现为硬度下降,对SSC、可滴定酸含量和膜透性没有明显影响;在贮藏150d之前加剧了果皮褐变的发生,之后则没有显著影响。逐步降温结合阶段升温处理缓解了果实硬度下降、果皮褐变增加,有利于‘五九香’梨果实的贮藏。

关键词: ‘五九香’梨 逐步降温 阶段升温 贮藏 果皮褐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A型蛋白磷酸酶对玉米大斑病菌菌体发育的调控作用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2A型蛋白磷酸酶(PP2A)在玉米大斑病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为研发新型杀真菌制剂和探讨植物病害防治新策略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利用不同浓度的PP2A特异性抑制剂——斑蝥素(cantharidin)处理玉米大斑病菌,研究在该抑制剂作用下玉米大斑病菌的菌落生长、分生孢子产量、孢子萌发、附着胞发育、黑色素合成及HT-毒素活性。【结果】随着斑蝥素浓度的增加,其对菌丝体生长的抑制作用也逐渐增强,当达到160μmol.L-1时,培养8 d的菌落平均直径仅为对照的41.7%;同时,处理组产孢量均高于对照组,160μmol.L-1斑蝥素处理组产孢量达到了对照组的15.5倍。分析斑蝥素对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附着胞形成及侵染的影响表明,上述3个阶段对斑蝥素的敏感性由强到弱依次为附着胞形成>分生孢子萌发>附着胞侵染;此外,对照组的胞内黑色素含量为0.13 g.L-1,处理组的胞内黑色素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且随着斑蝥素浓度的增加不断升高。【结论】PP2A特异性抑制剂斑蝥素对玉米大斑病菌菌落生长、附着胞发育具有抑制作用,而对分生孢子产生及胞内黑色素的合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PP2A 斑蝥素 孢子萌发 附着胞 黑色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矮化密植苹果园树形构建的几个关键因素

现代农村科技 2013

摘要:从苹果矮化砧木的类型、栽植密度、砧穗组合、树形结构四个方面论述了影响矮化密植苹果园树形构建的几个关键因素,为迅速发展的苹果矮化密植生产提供合理整形依据和技术上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矮化密植苹果 树形构建 关键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BvGLP1过表达增强了转基因小麦对根腐病的抗性

作物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类萌发素蛋白(germin-like protein,GLP)是一类含有cupins结构域的糖蛋白,在植物基础抗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人工合成了甜菜GLP基因BvGLP1,并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了受韧皮部特异表达启动子RSS1P驱动的BvGLP1基因单子叶植物表达载体pA20-RSS1P::BvGLP1。通过基因枪介导法将其转入小麦品种扬麦18中,对转基因扬麦18的T0至T3代植株中BvGLP1进行了PCR、半定量RT-PCR和荧光定量QPCR检测,并对转基因小麦进行根腐病和纹枯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BvGLP1已转入转基因小麦扬麦18,并能在转基因小麦中遗传、转录表达;5个转BvGLP1基因小麦株系的根腐病抗性比受体品种扬麦18有显著提高,说明BvGLP1过表达增强了转基因小麦对根腐病的抗性。

关键词: 类萌发素蛋白 BvGLP1 转基因小麦 小麦根腐病 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夏大豆品种高产特性研究

大豆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高产品种特性,为夏大豆高产育种提供理论参考,于2007~2010年,对冀豆17等6个具有高产潜力夏大豆品种以及各级区域试验的57个品种的农艺性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明确了高产夏大豆品种应具备如下生育特性:(1)植株高大(R=0.551 6*)、有效荚数多(R=0.739 7*)、荚粒数多(R=0.318 9);(2)开花量大(单株130朵以上),成荚率高(52%以上),后期落荚少(落荚率40%以下);(3)主根、侧根较长(分别达到20 cm、15 cm以上),基部节间短(基部6节总长25 cm以下),植株重心低(40 cm以下);(4)茎秆干重较高、干物质转移较多(平均4.29 g);(5)鼓粒后期(始粒30 d以后)籽粒重持续增加,不降低。同时提出夏大豆品种生育模式:播种~出苗5 d,出苗~开花29~33 d,开花~始粒29~33 d,始粒~成熟32~36 d,全生育期95~106 d。这种生育期结构模式,既能满足当地两熟制大豆生态条件,也能满足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阶段的充分发育,有利于夏播品种的高产。

关键词: 夏大豆 品种 高产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