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5214条记录
水稻根系对非电离性农药的吸收、转移、分配与农药亲脂性的关系

核农学报 1989 CSCD

摘要:研究了水稻根系对溶液中非电离农药的吸收、转移和在植株各部位的分配与农药亲脂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亲脂性小的农药(Log Kow<1)在水稻根系中的浓度系数(RCF)的低限值约为1;当Log Kow>1时,RCF随LogKow值的增加而增加。亲脂性中等的农药(Log Kow 1.5—2.0)在蒸腾流中浓度系数(TSCF)最大;Log Kow值过大或过小,TSCF值都降低。不同亲脂性农药在水稻植株各部位的分配比例不同。Log Kow=1左右,农药被有效地转移并分配到叶部;Log Kow>3.5,农药几乎全部滞留于根和茎的基部。

关键词: 非电离性农药 亲脂性 水稻 吸收 转移 分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一些地区发生的小麦土传病毒病的病原研究

病毒学杂志 1989 CSCD

摘要:我国浙江、江苏、四川等省发生的小麦土传病毒病,由禾谷多粘菌(Polymyxa graminis)传播,只感染小麦,感病植株幼叶表现为退绿到黄化的条斑,老叶表现为花叶和坏死.我们提纯各地分离物研究表明,病毒粒子呈线状,直径13~14nm,长度为200~1800nm,其中350~850nm的比例较高.病毒外壳由二种分子量分别约为30kd和27kd的结构蛋白组成.病毒粒子周围能均匀地"修饰"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WSSMV)抗血清和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抗血清,反应均很强烈.鉴于上述特性,认为本病害是由小麦棱条斑花叶病毒(WSSMV)引起的.

关键词: 小麦土传病毒病 病原 粒子长度 外壳蛋白 免疫电镜 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弯孢菌引起的变色米初步研究

植物病理学报 1989 CSCD

摘要:本文报道了弯孢菌引起的变色米的症状,弯孢苗的种类及其对水稻的致病性。变色米的症状,因水稻品种、弯孢菌种类和接种方法而有差异,但一般在糙米上为浅至深色的褐色米;在稻谷上产生全褐型、半褐型、褐斑型、褐点型和退色型五种类型。后各地采集的变色谷(米)上分离到弯孢属9个种,即新月弯孢、膝曲弯孢、近缘弯孢、不正弯孢、中隔弯孢、棒状弯孢、苍白弯孢、画眉弯孢、假弯孢,其中6个种为国内首次报道。据在水稻孕穗至开花期人工接种结果,上述9个种对水稻均有致病性,并产生大量的变色谷(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亩产超1;300斤连作杂交晚稻的营养特性

浙江农业科学 1984 CSCD

摘要:1983年我们报道了亩产1,300斤连作杂交晚稻物质生产与分配的规律,提出了若干生理参数作为预测产量的指标。但要达到这些指标,除充分利用各地的温光资源、发挥杂交组合的生产潜力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施肥技术的改进,其要点就是通过施肥调节水稻的生长发育,使田间稻株培育成高产

关键词: 杂交晚稻 高产杂交水稻 营养特性 幼穗分化期 生产与分配 稻株 养分吸收 减数分裂期 预测产量 硅素

首页上一页...519520521522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