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9441条记录
飞防喷雾助剂对乙基多杀菌素液滴在杧果叶片润湿性的影响

农药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索不同种类飞防助剂产品对植保无人飞机高浓度药液在杧果叶片上润湿性的影响。[方法]试验研究了添加4种1%不同类型飞防助剂产品后,1%乙基多杀菌素药液表面张力和动态表面张力及药液在杧果叶片正面背面接触角、润湿面积和蒸发时间的变化。[结果]4种飞防助剂产品均能降低药液的表面张力,降低药液在杧果叶片上的接触角,增大药液在叶片上的润湿面积,提高药液在叶片表面的润湿性,且各处理药液液滴相较于杧果叶片背面更容易在正面润湿。添加聚醚改性七甲基三硅氧烷助剂药液的表面张力、接触角最小,在杧果叶片上的铺展面积最大,但是其蒸发时间也最短。添加超支化脂肪醇醚改性聚合物助剂药液在叶片背面润湿面积最大,在叶片正反面蒸发时间最长。[结论]不同类型飞防喷雾助剂功能特点不同,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应根据作物叶片结构特点和防治对象危害特点选择合适种类的助剂产品。

关键词: 助剂 乙基多杀菌素 植保无人飞机 润湿性 杧果叶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辛烯基琥珀酸木薯淀粉钠无醇酯化制备与表征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starchsodiumoctenylsuccinate,SSOS)是以淀粉与辛烯基琥珀酸酐(octenylsuccinic anhydride, OSA)酯化制得的食品添加剂。本研究采用OSA乳化法替代有机试剂分散OSA对木薯淀粉进行酯化制备辛烯基琥珀酸木薯淀粉钠(tapioca starch sodium octenyl succinate, TSSOS)并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大豆卵磷脂(soybean phospholipid, SP)为乳化剂制备的OSA乳液体系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分散性,SP添加量为1.00%制备的SSOS(1.00%SP-SSOS)比异丙醇分散OSA制备的SSOS(IPA-SSOP)具有更高的辛烯基琥珀酸基团(OS基团)含量、取代度(DS)以及取代效率(SE)。傅里叶红外光谱显示,1.00%SP-SSOS和IPA-SSOS均在1572 cm–1和1726 cm–1处出现了2个新的特征峰,其中1.00%SP-SSOS的特征峰强度更强。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分析也证实了荧光标记的OS基团在1.00%SP-SSOS中荧光强度略强,少部分淀粉颗粒内部显示亦有OS基团,这说明利用高压均质以及SP乳化剂将OSA分散为微米级乳液再进行酯化,可以提高OSA与淀粉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酯化反应效率。综上所述,采用OSA乳化法替代有机试剂分散OSA制备SSOS的方法可行,本研究为无醇酯化反应体系应用在SSOS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中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木薯淀粉 无醇酯化 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 取代度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诺丽不同遮荫条件光响应模型筛选及其光合特性比较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过程,而光响应曲线可以描述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诺丽作为一种热作植物,明确其光合特性对于了解其生长和发育过程至关重要,而目前关于诺丽光合方面的报道相对较少。为了深入研究诺丽的光合特性及其环境适应性,本研究以4种(CK、T1、T2、T3)处理的诺丽为研究对象,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光强日变化、净光合日变化、光响应曲线,并采用4种常用光响应模型进行拟合,筛选最佳模型后得出相应光合特征参数。结果表明:光强日变化呈现单峰抛物线变化趋势,在中午12:00时日光强达到最大,而诺丽的净光合日变化则呈现倒“U”型变化,在6:00—10:00时快速上升,10:00—16:00这一阶段缓慢下降,到16:00时快速下降,二者日变化存在一定同步性和非同步性变化;不同处理之间,净光合速率(P_n)和光强(I)均随着遮荫度的增加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MRHM)对诺丽光响应曲线拟合效果最好,除90%遮荫度外,其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误差(MAE)较其他3个模型最小,分别为0.06~0.12和0.05~0.09;随着遮荫度增加,诺丽的光合表观量子效率(AQE)、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光饱和点(LSP)和暗呼吸速率(Rd)逐步下降,而光补偿点(LCP)逐步增加,表明在弱光诱导下,诺丽光合效率逐步下降,过度遮荫时甚至大幅下降,其高光效特性须在强光刺激下才能激活。本研究揭示了诺丽光合特性及其对不同荫蔽度的应对策略,为深入了解诺丽生态适应性提供理论依据,也为生产上诺丽开展林下种植或遮荫措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 诺丽 光响应曲线 光响应模型 光合特性 高光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种传统热加工方式对木薯理化特性及结构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是世界三大薯类作物之一,木薯的食用需经过热加工过程,而热加工对木薯理化及结构特性的影响尚不明确。本文采用三种传统热加工方式(水煮、汽蒸、油炸)对木薯进行热处理,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差示扫描量热仪等表征手段对三种热加工后木薯的理化性质(化学组成、糊化特性、热特性)和结构变化(微观结构、长程有序性、短程有序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热处理后,木薯的总淀粉含量均显著降低,直链淀粉含量显著增加(P<0.05)。木薯中的淀粉相对结晶度及短程有序性降低,其中油炸处理晶体结构下降了74.35%,汽蒸处理晶体结构则下降65.16%。热加工对木薯糊化特性的影响显著:经过热处理后峰值粘度、崩解值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而糊化温度均显著降低(P<0.05)。水煮和汽蒸处理导致回生值分别上升49.67%和43.98%,而油炸处理则下降23.25%。不同热处理后木薯之间热特性及红外光谱基团没有显著性差异。总体来看,汽蒸处理对木薯中淀粉结晶结构破坏最少,水煮处理使木薯凝胶性增强,易老化,油炸处理后木薯的热稳定性最好。研究结果可为木薯在食品热加工方式的选择以及木薯产品多元化的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热加工方式 木薯 糊化特性 热特性 微观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叶片颜色的木薯MeANR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木薯花青素还原酶基因(MeANR)进行克隆及表达分析,为解析木薯叶片花青素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叶色改良及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3种叶片颜色的木薯华南9号(SC9,绿叶)、花叶木薯(黄绿叶)和紫叶木薯(紫叶)为材料,测定其花青素含量和原花青素含量,并对MeANR基因进行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eANR基因在不同组织及激素处理下的表达模式,通过转基因酵母胁迫试验验证MeANR基因在不同激素处理下的表达情况。【结果】SC9、花叶木薯和紫叶木薯叶片中的花青素含量和原花青素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紫叶木薯叶片的花青素含量最高,达444.59 ng/g,分别为SC9和花叶木薯的24.48和28.32倍。从3种叶片颜色的木薯叶片中分别克隆到1个MeANR基因,其编码区(CDS)序列为1041 bp,序列完全一致,但与Phytozome数据库中公布的ANR基因序列(登录号:Manes.16G016400)存在7个碱基差异。MeANR蛋白由346个氨基酸组成,属于稳定的非分泌型亲水性蛋白,二级结构主要由无规则卷曲(42.77%)和α-螺旋(37.28%)构成,延伸链和β-转角占比较小,亚细胞定位于叶绿体。MeANR基因在芽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叶片和花,在茎中的相对表达量最低。MeANR基因在不同激素处理下呈不同的表达模式,水杨酸(SA)处理后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MeAN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处理后24 h MeAN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比处理0 h显著下降68%,而在脱落酸(ABA)和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后MeAN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ABA处理后24 h达峰值,MeJA处理后9h达峰值。在SA处理下转MeANR基因酵母菌的存活率低于对照(转pDR196空载体的酵母菌),而在ABA和MeJA处理下转MeANR基因酵母菌的生长情况优于对照。【结论】木薯叶片颜色深度与花青素含量存在正相关性。MeANR是木薯叶片花青素积累的负调控基因,具有明显的组织表达特异性,其表达受SA抑制,受ABA和MeJA诱导。

关键词: 木薯 叶片 花青素还原酶(ANR) 基因克隆 表达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南油茶自交与异交的花粉管生长差异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油茶(Camellia spp.)是我国重要的木本油料,在保障国家粮油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前人初步研究表明,油茶的自交不亲和性可能是导致油茶结实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拟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法,结合形态观察,以热研2号、热研3号海南油茶为材料,自交和杂交组合分别为热研3号×热研3号、热研3号×热研2号,进行自交和异交授粉后采样,采用“双载玻片贴合两面观察法”制片后,进行花粉管荧光显微观察,比较二者花粉管生长的差异。结果表明:热研系列海南油茶柱头前端均有不同程度的弯曲,柱头数为3~5个不等,雌蕊长度略大于雄蕊长度;雌蕊长度和雄蕊数量、雄蕊长度呈显著正相关。其单花开放持续5~8 d,花粉散粉时间和柱头具可授性的时间重叠。花粉管荧光观察表明,热研3号海南油茶自交与异交花粉管前期生长速度大致相同,二者生长速度均在授粉后12~24h内达到顶峰,自36 h后,杂交花粉管生长长度超过自交花粉管,直至生长至子房内。授粉48 h后,自交与异交花粉管均能到达花柱基部,此时已观察到异交花粉管能进入子房,但自交花粉管生长速度则变慢,直至在花柱基部接近子房处生长停滞。该研究结果为海南油茶品种配置和高效栽培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海南油茶 自交 异交 花粉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农林?31复合微生物菌剂性能评价及其对海南大叶种茶茶饼病发生和叶片内生细菌群落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究绿农林?31复合微生物菌剂活性及其对海南大叶种茶茶饼病发生和茶叶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为合理应用微生物制剂绿色防控茶饼病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测试室内抗菌谱、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形态、测试病原真菌孢子萌发抑制率评价绿农林?31复合微生物菌剂(LNL31)活性,开展田间随机区组试验测试LNL31不同稀释倍数对海南大叶种茶茶饼病的防效,以及对海南大叶种茶茶树芽长、芽密度、鲜重和叶绿素的影响;采用16S r DNA测序技术,探究施用微生物菌剂条件下茶树叶部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LNL31稀释液对坏损外担菌ER01、胶孢炭疽菌CG02、尖孢镰刀菌FOC4、柑橘黄单胞杆菌XC01、大肠杆菌DH5α 5种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明显,对ER01、CG02和FOC4的孢子萌发抑制率达89.04%~93.00%。田间施用LNL31 500倍稀释液处理的防病促生作用最显著,与化学药剂吡唑醚菌酯处理相当,LNL31 1000倍稀释液次之。施药后14 d,LNL31 500倍液、1000倍液对茶饼病的防效分别达91.98%和89.17%。LNL31对芽长、芽密度、鲜重和叶绿素的促生作用分别达23.14%~36.17%、32.10%~51.38%、27.66%~40.00%和28.88%~36.14%。喷施不同浓度的LNL31后,茶树叶部内生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均匀度均增加,主坐标分析(PCo A)结果表明,喷施LNL31对叶内细菌群落有显著影响;在目分类水平上,根瘤菌目(Rhizobiales)和鞘脂单胞菌目(Sphingomonadales)是较占优势的细菌目;在属分类水平上,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是最优势的内生细菌属,其次是1174_901_12、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和根瘤菌属(Rhizobium);线性判别分析(LEf Se)结果显示,喷施LNL31的处理中具有9~14个指示菌群,而对照指示细菌属只有7个;物种丰度聚类分析表明,喷施LNL31的处理中独有优势属拜叶林克氏菌属(Beijerinckia)与伯克霍尔德菌属(Burkholderia)的丰度相似,根瘤菌属与1174_901_12的丰度相似。相关性网络分析表明,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与真杆菌属(Eubacterium)和副拟杆菌属(Parabacteroides)呈正相关,与甲基杆菌属、拜叶林克氏菌属和藤黄色杆菌属(Luteibacter)呈负相关;Bugbase菌群功能预测表明,LNL31处理的好氧菌、生物膜形成、革兰氏阴性菌、耐受压力、可移动元件、兼性厌氧菌丰度增幅达到3.24%~14.78%,潜在致病菌下降5.70%。该研究结果表明,LNL31表现出良好的防病促生作用,能显著改变茶叶内生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特性,使少数抗病相关物种优势生长,为茶饼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依据。

关键词: 绿农林~?31复合微生物菌剂 茶饼病 内生细菌 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出版强国建设背景下我国首席编辑制度构建路径研究

编辑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首席编辑制度是20世纪末出现的一种编辑名家培养制度,它是出版编辑人才队伍管理制度及培养模式的重大革新,是提升编辑人才工作能力、出版单位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以“首席编辑制度诞生的现实需求-我国首席编辑制度实施现状与存在问题-我国首席编辑制度创新建设路径”为主要逻辑顺序展开分析,以期为出版业编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供有益经验,也为我国首席编辑制度的广泛应用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 出版强国 首席编辑制度 构建路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物料还田对胶园土壤理化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橡胶园土壤的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和功能的影响,依托10年砖红壤橡胶园土壤开展有机肥定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施化肥(BLK)、施鸡粪+化肥(CF1、CF2、CF3)、施鸡粪+化肥+蔗渣+蚯蚓粪(CGQ1、CGQ2、CGQ3)7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开展相关研究。结果表明,CGQ处理胶园土壤pH值显著高于其他处理,CF处理pH值最低,pH值表现为CGQ3>CGQ2>CGQ1>BLK>CF2>CF1>CF3。CGQ3土壤中AN、AK、AP含量最高,CGQ处理组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显著高于BLK。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和酸杆菌门为各处理组优势菌门。CGQ处理使有益菌属的丰度增大,CF3特有物种最多。PCoA分析表明,CGQ2、CGQ3、CF3微生物组成与BLK差异最大。RDA分析表明,胶园土壤中链霉菌属、慢生根瘤菌属等有益菌属丰度较大,与环境因子AP、pH值等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有害菌属如伯克霍尔德氏菌等,与环境因子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KEGG分析表明,CF处理以杆状菌为代表的原核微生物丰度增大,抗菌药物抗性基因丰度增大。CGQ3处理可提高土壤中的有机碳源,增加信号转导基因丰度。不同有机物料还田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CGQ处理通过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升有益菌属丰度,减少有害菌属丰度,改良胶园土壤微生态。

关键词: 胶园土壤 细菌群落 组间物种差异 相对丰度 微生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间座壳属产植物激素、有机酸和脂肪酸分析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间座壳属(Diaporthe)真菌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内生菌及腐生菌,广泛分布于生态系统中。本研究利用LC-MS和GC-MS法测定16株间座壳属产植物激素、有机酸和脂肪酸的种类及产量,并通过Ward法聚类分析对不同菌株进行品质类型的分类。结果表明:16株菌株中均能检测到4种植物激素、3种有机酸和5种脂肪酸。植物激素分别为脱落酸(ABA,平均产量125.36μg/kg)、吲哚乙酸(IAA,平均产量40.28μg/kg)、水杨酸(SA,平均产量6.63μg/kg)和茉莉酸(JA,平均产量4.95μg/kg),ABA的产量明显高于其他植物激素。有机酸为琥珀酸(平均产量336.04μg/g)、维生素C(Vc,平均产量10.03μg/g)和莽草酸(平均产量0.58μg/g),其中琥珀酸产量明显高于其他有机酸。脂肪酸分别为反亚油酸(平均产量58.99μg/g)、亚麻酸(平均产量28.15μg/g)、硬脂酸(平均产量21.35μg/g)、棕榈酸(平均产量17.07μg/g)和油酸(平均产量15.22μg/g)。利用植物激素、有机酸和脂肪酸累积状况对16株间座壳属分别进行聚类分析,均把D. biconispora D43菌株单独归为一个类群,该菌株的ABA(443.86μg/kg)、琥珀酸(1115.98μg/g)、莽草酸(1.21μg/g)和油酸(60.75μg/g)的产量均最高,而反亚油酸产量(7.08μg/g)最低。综合分析认为D. biconispora D43菌株在琥珀酸的开发利用方面具有一定潜力。研究结果为间座壳属真菌在食品、化工等领域的研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间座壳属 植物激素 有机酸 脂肪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