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多种产毒藻混合暴露制备麻痹性贝类毒素基体标准物质原料技术
《渔业科学进展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在我国乃至全球引发了严峻的生态和食品安全风险,加强该类毒素的安全监控以确保消费者安全成为全球共识。现有检测技术中,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因其高通量、高灵敏度的优势成为国际优先发展技术,但符合国际限量目标的参考物质获取成为发展中国家开展风险监测的核心难题。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比较6株产毒藻的单细胞产毒量、藻密度和毒素组分,筛选出的4株产毒藻所产毒素可以覆盖我国海域的主要PSTs,平均藻细胞密度达4.0×10~6~4.0×10~7 cells/L。通过4株产毒藻单一暴露实验发现,贻贝中的PSTs含量能够满足国际限量目标,最高蓄积转化率可达83.1%,且藻与贝中毒素组成基本一致。此外,其中的链状裸甲藻可在贻贝体内代谢转化形成dcSTX,并在5 d达到29.6%的占比。根据上述规律,确定混合暴露实验时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塔玛亚历山大藻(A.tamarense)和微小亚历山大藻(A.minutum)投喂比例低密度组为1:1:1:4,高密度组为1:1.6:2.4:8,其中,高密度组的dcNEO、dcSTX、NEO等3种毒素的占比高于低密度组。4株产毒藻混合暴露获得含NEO、dcSTX、dcNEO、GTX1、GTX4、GTX2、GTX3、GTX5、dcGTX2、dcGTX3、C1和C2共12种PSTs,总毒性分别为(535.0±5.6)μg STXeq/kg和(2 636.0±12.4)μg STXeq/kg的基体标准物质原料。本研究表明,产毒藻混合暴露可以获得稳定可控的12种PSTs毒素组分,为制备可用于产业监管及行业服务的基体标物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贻贝 麻痹性贝类毒素 产毒藻 混合暴露 基体标准物质


基于耳石微化学的长江禁捕前后鄱阳湖都昌水域刀鲚群体动态变化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长江禁捕对鄱阳湖都昌南部水域刀鲚(Coilia nasus)资源的影响,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EPMA)分别对该水域禁捕前(2014年)和禁捕后(2019年)刀鲚的洄游生态学特征开展了研究.结果显示,所有刀鲚个体耳石自核心至边缘均依次具有锶钙比(Sr/Ca*1000)<3、3~7以及<3的生境履历特征,表现为典型的溯河洄游履历.禁捕后刀鲚数量(17尾)明显多于禁捕前(2尾),体长[(28.1±2.3)cm]也长于禁捕前[(21.3±4.7)cm],且长于禁捕前的已有报道.此外,刀鲚耳石边缘低值区呈现多样化特征[2014年(125.0±63.6)μm、80~170μm,2019年(173.5±73.6)μm、20~290μm],表现出多个上溯群体在该水域混栖的现象.结合该水域多数个体性腺尚未成熟,且都昌南部水域(大矶山至和合乡水域)是刀鲚群体自江湖通道出入鄱阳湖中部和南部湖区及通湖河流(如饶河、信江等)的必经之路,得出都昌水域主要行使刀鲚洄游通道的生态功能,亟须加强保护.
关键词: 刀鲚 耳石 电子探针微区分析 长江禁渔 鄱阳湖 都昌水域


东海中南部澳洲鲐繁殖群体生物学特征
《中国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东海海域澳洲鲐(Scomberaustralasicus)繁殖群体的生物学特征,依据2016—2023年1—4月在东海中南部采集的227尾澳洲鲐样本,分析了澳洲鲐繁殖群体的叉长、体重、摄食等级、肥满度、性腺指数、性比及肌肉含量等生物学特征。结果显示,澳洲鲐繁殖群体性别间的叉长和体重关系无显著差异(P>0.05),雌雄个体合并拟合的叉长和体重关系式为:W=3×10–6FL3.2558。1月为澳洲鲐的越冬期, 2—4月为繁殖期。澳洲鲐的产卵高峰期集中在3月,到4月下旬,已经产卵的澳洲鲐数量比例增大。在性腺发育同等情况下,雌性澳洲鲐在繁殖期间性腺指数始终高于雄性澳洲鲐,而肌肉含量却小于雄性澳洲鲐。摄食强度在越冬期到繁殖期前后是先下降后上升的状态,肥满度则是先上升后下降,最后恢复到与繁殖期前相近的水平。2月繁殖初期雄性多于雌性,到3—4月繁殖中后期雌性数量多于雄性。这种繁殖期间性比的变化符合最大限度实现世代补充和繁殖收益最大化的繁殖策略。综上,东海中南部澳洲鲐的繁殖高峰期集中在3月,在进入繁殖期后,性腺发育过程中会减少摄食,生长缓慢,机体的部分肌肉组织会转化为性腺以满足生殖所需。


高温季节池塘种植水葫芦对河蟹生长及水质调控的影响
《水产科技情报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持续高温往往会造成蟹塘内的伊乐藻等水草衰亡,不利于河蟹的生长发育。为探明高温季节池塘种植水葫芦对河蟹生长及水质调控的影响,对养殖“诺亚1号”河蟹的池塘设置3组不同的水草种植模式,即无草塘补种水葫芦组(EI)、有草塘无处理组(EL)和有草塘补种水葫芦组(EIL)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试验,比较各组试验塘的水质、水草长势情况以及河蟹的体质量、产量、残蟹率、回捕率等。试验结果显示:EIL组的伊乐藻保存较好,且在高温季节池塘水温低于其他两组;EI组河蟹的体质量、产量、回捕率显著低于EIL组(P<0.05),残蟹率显著高于EIL组(P<0.05),但EI组各项指标与EL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水质调控方面,EIL组NH4+-N、NO2--N、TN、TP等水质指标均优于其他两组;8月份EL组的NH4+-N质量浓度显著低于EI组(P<0.05),9月份以后,EL组的NO2--N、TN质量浓度均显著高于EI组(P<0.05)。结果表明,高温季节在无草蟹塘适当补种水葫芦对河蟹生长有积极作用,沉水性+浮水性水生植物的组合型水草种植模式可有效提高河蟹产量,改善池塘水质。


哈氏弧菌345Ⅲ型分泌系统诱导鱼类细胞凋亡和变圆
《微生物学通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也是海洋动物的重要条件致病菌之一。Ⅲ型分泌系统(typeⅢsecretionsystem,T3SS)是革兰氏阴性致病菌中保守存在的毒力装置,已被公认在细菌致病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目的】探索哈氏弧菌T3SS诱导鱼类细胞死亡的机制。【方法】采用基因敲除和回补手段获得了T3SS功能缺失的哈氏弧菌345的缺失突变和回补株。利用4’,6-二脒基-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染色、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dT-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 TUNEL)、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ysteinyl aspartatespecific proteinase, Caspase)活性测定和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释放测定等技术揭示哈氏弧菌T3SS导致的细胞死亡特征。【结果】哈氏弧菌345依赖T3SS能迅速导致鱼类细胞变圆并脱落,细胞核皱缩,部分细胞呈现DNA片段化、形成凋亡小体,细胞凋亡关键分子Caspase-3被激活;此外,哈氏弧菌T3SS还导致鱼类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改变,LDH等内容物被释放,并且抑制凋亡途径的激活并不能阻止细胞内容物的释放和细胞变圆。【结论】哈氏弧菌利用T3SS体外诱导鱼类细胞发生细胞凋亡途径的激活和细胞变圆,最终导致细胞发生死亡。


发酵饲料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进展
《动物营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水产养殖业的高速发展,鱼粉资源紧缺,价格持续攀升,使得植物蛋白质源在水产饲料中的占比逐渐增大,但是植物蛋白质源含有的抗营养因子导致饲料利用率低下,并对水产动物健康造成不利影响。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发酵饲料可增强饲料的适口性,有助于提高水产动物对饲料中蛋白质、氨基酸、小肽和糖类等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并且生物发酵技术可降低植物蛋白质源中的抗营养因子,增加饲料中营养物质含量,提高水产动物机体健康水平和免疫力。本文主要论述发酵饲料的作用机理、主要的发酵菌种、发酵饲料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与前景展望,以便为发酵饲料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ATP含量与外源酶添加对罗非鱼肌原纤维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蛋白质磷酸化修饰可影响肌肉品质,为探究外源酶添加对罗非鱼肌原纤维蛋白蛋白质磷酸化水平的影响,在向罗非鱼肌原纤维蛋白溶液中分别加入蛋白激酶A (protein kinase A,PKA)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P)后进行体外孵育,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荧光染色测定不同时间段内的磷酸化水平变化。并通过将罗非鱼肌肉浸泡在不同浓度ATP溶液中测定肌原纤维蛋白的蛋白磷酸化水平以探究ATP对其的影响。结果显示,在0~72 h,PKA组磷酸化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AP组,PKA组整体磷酸化水平从0 h的0.35±0.01上升至12 h的0.37±0.01,而后下降至72 h的0.29±0.01,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肌球蛋白重链磷酸化水平和肌动蛋白磷酸化水平分别从0 h的0.73±0.01、0.86±0.01下降至72 h的0.58±0.02和0.68±0.01。当孵育时间为0、4、24和48 h时,3组磷酸化水平均具有显著差异。在外源添加0.3 mol/L ATP后,结果显示肌原纤维蛋白整体磷酸化水平(0.46±0.00)显著高于对照组(0.42±0.01)。PKA可促进罗非鱼肌原纤维蛋白磷酸化修饰,AP则使其去磷酸化。研究表明,宰杀后罗非鱼肌肉中的ATP含量、PKA及AP活性水平是影响蛋白质磷酸化水平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可为探明罗非鱼品质变化机制与调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罗非鱼 肌原纤维蛋白 蛋白质磷酸化 蛋白激酶A 碱性磷酸酶 ATP


沙蚕中弧菌种类、载量及杀菌药物作用效果
《中国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查清饵料沙蚕中弧菌病原携带情况,建立有效病原消除技术,本研究调查了我国沿海10个区域养殖及野生沙蚕中弧菌病原种类及载量,用柠檬酸、聚维酮碘、山梨酸钾、脱氢乙酸钠、苹果酸、甲酸、二甲酸钾、丙酸及弧菌净(含柠檬酸与酸性硫酸钙商用产品)为杀菌药物,测试了其对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的体外杀菌效果;以最低体外杀菌浓度的柠檬酸、聚维酮碘及弧菌净杀菌药物浸泡沙蚕,测试了其对蚕体内弧菌的消除效果,并研究了其对沙蚕的安全浓度,同时分析了3种药物浸泡沙蚕3 h后,沙蚕体内蛋白、脂肪、胆固醇及维生素E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样品沙蚕中携带溶藻弧菌、哈维氏弧菌(V. harveyi)、欧文氏弧菌(V. owensii)、副溶血弧菌(V. parahaemolyticus)及嗜芳香环弧菌(V. cyclitrophicus),检出率分别为86.7%、20.0%、13.3%、13.3%及6.7%。样品中弧菌载量最高达到7.0×10~4 cfu/g,最低载量为2.0×10~3 cfu/g。9种药物体外最低杀菌浓度由低到高依次为聚维酮碘(10.0×10-3g/L)、甲酸(0.5g/L)、弧菌净(1.0g/L)、柠檬酸/苹果酸/丙酸(1.2g/L)、二甲酸钾(1.6g/L)、脱氢乙酸钠(12.0 g/L),山梨酸钾(30.0g/L)。用柠檬酸、聚维酮碘及弧菌净最低有效浓度溶液浸泡沙蚕0.5h与3h,体内弧菌杀菌率分别为96.2%、66.4%、99.9%与97.7%、98.0%、100.0%。3种药物对沙蚕的安全浓度分别为48.9×10-3 g/L、120.3×10-3 g/L、963.0×10-3 g/L。经过3种消毒剂处理后,沙蚕体内的蛋白、脂肪、胆固醇及维生素E的含量与对照组比均有显著的降低(P<0.05)。结果提示,沙蚕作为生物饵料存在较大的生物安全风险,有机酸类药物浸泡处理能够降低病原菌载量,研究结果可为对虾疾病综合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沙蚕 弧菌 有机酸 聚维酮碘 杀菌浓度 安全浓度 营养成分


地西泮在模拟养殖环境中的含量变化及累积特征
《南方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地西泮(Diazepam, DZP)在模拟养殖环境中的降解特点及累积特征,设置2个浓度胁迫组(A、C组),并在2个浓度下添加蜈蚣草(Pteris vittata)作对照组(B、D组),共4个试验组;分析水体、底泥和蜈蚣草中DZP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特点,探讨蜈蚣草和底泥对水体中DZP的累积特征。结果表明,给药后4组水体中DZP的初始质量浓度分别为A:(0.118±0.002)μg·L-1、B:(0.117±0.004)μg·L-1、C:(1.141±0.078)μg·L-1和D:(1.142±0.039)μg·L-1,给药后第768小时水体中DZP质量浓度下降了29.71%~40.17%;DZP降解半衰期介于65.29~139.11 d。4组底泥中DZP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逐渐上升,给药768 h后4组底泥中DZP质量分数分别达到初始质量分数的17.99倍(1.384μg·kg-1)、14.81倍(0.918μg·kg-1)、4.77倍(7.848μg·kg-1)和5.30倍(7.763μg·kg-1),富集系数介于9.79~18.80;B、D组蜈蚣草中DZP浓度峰值出现在给药后第216小时。蜈蚣草和底泥对水体中的DZP具有一定的吸附和富集作用,可明显缩短高浓度DZP在水中降解的半衰期,在低浓度DZP水体中添加蜈蚣草可抑制底泥对DZP的富集。


牙鲆mstn基因SNPs位点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肌肉生长抑制基因(mstn)多态性,开发其分子辅助育种新标记,采用重测序方法对120尾牙鲆(3个双克隆杂交家系:60尾;3个雌核发育家系:60尾)的mstn基因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位点筛选,并对不同基因型个体的生长性状进行多重比较及SNP标记验证。结果显示,共检测到7个SNPs位点,均为颠换型突变;外显子区3个(Exonl 1:G2063A; Exonl 3:C3883T, C4009A),为同义突变;内含子区3个(Intron 1:A2444T; Intron 2:T3816C, A3832C);3’端非编码区1个(3’UTR:C4564A)。SNPs与生长性状关联分析结果表明,A3832C和C4564A标记位点与牙鲆体质量、体长、体高等生长性状显著相关(P<0.05),其中A3832C位点AA基因型和C4564A位点AC基因型在生长上表现出优势,A3832C位点CC和C4564A位点AA、CC基因型在生长上表现出劣势,其他5个SNPs位点对牙鲆生长性状影响不显著(P>0.05)。将A3832C和C4564A标记位点在牙鲆生长快速群体(F:60尾)和生长缓慢群体(S:60尾)中验证,验证结果与多重比对结果一致,表明2个SNPs位点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综上所述,研究筛选出了牙鲆mstn基因中与生长性状显著相关的A3832C和C4564A两个标记位点,为牙鲆分子辅助育种提供了理论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