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西北盐碱地养虾塘接种微藻后藻类种群结构及水质变化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掌握西北盐碱地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池塘微藻群落的变化规律,探究接种湖生卵囊藻(Oocystis Lacustris)和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对池塘藻相和水质的影响。【方法】选取3口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对照组不接种藻类,处理A、B组根据池塘水体体积按2 mg/L的质量浓度分别接种湖生卵囊藻和普通小球藻。3口池塘除接种藻外其他管理均一致,每5 d每口池塘取3个水样做微藻定量、多性样分析、群落结构分析以及水质理化因子与微藻群落结构相关性分析等。【结果】在养殖周期内,对照组蓝藻暴发,蓝藻生物量最高值达到58.77 mg/L,而处理A、B蓝藻生物量均在11.13 mg/L以下,并在后期形成了稳定的绿藻藻相。对照组和处理A、B的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值依次为:3.89、4.66和4.02,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值依次为:0.69、0.83和0.72。结合变化趋势分析:处理组微藻多样性优于对照组,且处理A优于处理B。群落结构的多元统计分析和一致性分析表明,处理组微藻群落的稳定性优于对照组,且处理B与对照组之间群落结构差异显著(P<0.05)。BIOENV (Biota-Environment)分析结果显示,单因子中,解释微藻群落结构变化最好的环境因子为透明度(rm=0.893);多因子组合中NH4+-N、NO2--N和透明度组合最佳解释了微藻群落结构的变化(rm=0.893)。养殖末期产量分析显示,对照组蓝藻暴发后,对虾成活率和产量明显下降,蓝藻对养殖造成了不可逆的严重损失。【结论】在西北盐碱地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中,接种湖生卵囊藻和普通小球藻后避免了蓝藻暴发,降低了养殖风险。相对于湖生卵囊藻,普通小球藻体现出更好地抑制蓝藻的作用且接种后对藻相影响大于接种湖生卵囊藻,而接种湖生卵囊藻后藻相多样性较好。
关键词: 西北盐碱地 凡纳滨对虾 湖生卵囊藻 普通小球藻 微藻类种群结构 水质


水生甲壳动物性外激素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海洋与湖沼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性外激素参与水生甲壳动物交配前识别与配偶选择。了解水生甲壳动物性外激素的化学特性对于解析其繁殖过程中化学通讯机理至关重要。对于蜕壳交配的物种而言,分析其交配和蜕壳阶段分泌的化学物质将有助于解读水生甲壳动物性外激素的演化。水生甲壳动物性外激素分为距离性外激素和接触性外激素两种,前者为水溶性的化合物;后者不溶于水,存在于甲壳动物体表。近年来,尿苷-5’-三磷酸,尿苷-5’-二磷酸和N-乙酰基-氨基-1,5-葡糖胺被认为是十足目甲壳动物距离性外激素的主要组分,而接触性外激素则由亲脂性碳氢化合物组成。近年来关于甲壳动物性外激素化学特性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需要突破的瓶颈。文章梳理了水生甲壳动物性外激素研究进展及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研究水生甲壳动物性外激素提供参考。


基于旅行费用区间分析的大水面休闲渔业产业游憩价值估算-以大庆市连环湖国际冬捕节为例
《湿地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旅行费用区间分析(Travel Cost Interval Analysis,TCIA)法,对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连环湖国际冬捕节的游憩价值进行估算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19年黑龙江省社会发展系数约为0.69,修正后连环湖国际冬捕节的游憩总价值约为241.85万元,其中,消费者剩余约为93.89万元,占总价值的38.82%;目前连环湖国际冬捕节为初始阶段,其未来旅游价值的挖掘潜力很大;可以为连环湖景区配置优化和提升自身游憩价值等方面提供基础数据,也可以为内陆寒冷地区休闲渔业产业现代化与提升提供借鉴,对促进渔业产业融合和高质量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第三产业 休闲渔业 渔猎文化 游憩价值 旅行费用区间分析法


利用"黄海芯1号"55K SNP芯片评估凡纳滨对虾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基因组近交水平
《海洋与湖沼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凡纳滨对虾的主要选育目标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培育具有较强抗病、抗逆性的"高抗系"(GK),二是培育具有快速生长特性的"快大系"(KD).然而,国内缺少针对这两个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特别是基因组近交水平的调查分析研究.基于液相芯片"黄海芯1号"(55 K SNP)的基因分型数据,首次分析了 GK(1 064尾个体)和KD(564尾个体)选育群体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调查了连续性纯合片段(ROH)的基因组分布特征,并重点评估了两个群体的基因组近交水平.PCA及进化树分析表明GK及KD群体可明确分层,亲缘关系热图表明KD群体内个体间的亲缘关系比GK群体更近.GK群体包括的家系数量更多,导致其遗传多样性高于KD群体;两群体间的Fst为0.09,存在中等遗传分化.GK和KD群体每个ROH的平均长度分别为(1.70±0.34)Mb和(1.65±0.38)Mb,每个样本ROH的平均数量分别为1.98±1.30和2.07±1.37.GK和KD群体0.8~1.25 Mb长度的ROH占比分别为11.41%和19.17%,表明KD群体的选育历史比GK群体更长.两个群体>2.25 Mb长度的ROH片段占比分别为10.26和9.74%,表明两个群体短期内未发生近亲交配.七种基因组近交系数评估结果表明,KD群体的近交水平高于GK群体.不依赖基础群体等位基因频率的FROH和FHOM方法可准确地评价育种群体的真实近交水平,而FVR1、FYA1和 FLH1等依赖基础群体等位基因频率的方法可以用来比较群体及个体间的相对近交水平.上述结果为准确地评估育种群体的近交水平和优化育种方案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黄海芯1号 遗传多样性 连续性纯合片段 基因组近交系数


基于BWM-DS证据理论的大风浪环境下渔船航行安全评估
《船舶工程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预判渔船在大风浪环境下航行时的安全状况,从人、船、环境和管理等4方面进行分析,结合因果分析图法建立渔船在大风浪环境下航行的安全评估指标体系。运用最优最劣法(BWM)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采用D-S证据理论的合成标准融合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基本信任函数赋值的方法得到基本可信度值,确定其风险,得到基于BWM-DS证据理论的渔船安全评估新模型。运用该模型对渔船“粤阳江渔07128”在大风浪环境下翻沉的事故进行评估,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评估结果表明,采用该模型评估所得结果与事故实际情况和专家主观评估结果相符,证明该模型能有效评价渔船在大风浪环境下的安全航行状况。
关键词: 渔船 安全评估 大风浪环境 因果分析法 最优最劣法 证据理论


5-HMF对黄条鰤生长、肠道组织结构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分析在饲料中添加5-HMF (5-羟甲基糠醛)对黄条鰤(Seriola aureovittata)幼鱼生长、肠道组织结构、血清生化特性、消化道菌群结构等方面的影响,选用360尾平均体重(82.33±2.75)g的黄条鰤,随机分为4组(M0组、M1组、M2组、M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M0组为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M1组、M2组、M3组分别投喂添加5-HMF (添加量分别为0.25%、0.5%、1%)的基础饲料,实验持续6周。结果显示:体外Caco-2细胞(人结直肠腺癌细胞)增殖实验表明,本研究所用5-HMF浓度在安全范围内;M2和M3组实验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M0组(P<0.05),且M2组肥满度显著高于M0组(P<0.05);M2组实验鱼肠道肌层厚度和绒毛高度显著高于M0组(P<0.05); M2和M3组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M0组(P<0.05),而丙二醛(MAD)水平显著降低(P<0.05); M2和M3组实验鱼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和碱性磷酸酶(AKP)水平显著高于M0组(P<0.05);M2组血清溶菌酶(LZM)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显著高于M0组(P<0.05);在M0组幽门盲囊微生物Chao1指数显著高于M1组(P<0.05),而M2组肠道微生物的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M0和M1组(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0.5%的5-HMF实验饲料可以提升黄条鰤幼鱼生长性能,提高血清免疫酶活水平和抗氧化能力,对肠道组织和菌群结构起到一定的优化调节作用,可为开发黄条鰤健康养殖技术和绿色饲料添加剂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5-羟甲基糠醛(5-HMF) 黄条鰤 肠道组织结构 生长 抗氧化 菌群微生态


鲤上皮瘤细胞两种转染试剂的条件优化及应用
《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鲤上皮瘤细胞是常用的鱼类细胞系,广泛使用在各种病毒学和基因功能研究中.利用细胞转染技术在鲤上皮瘤细胞进行基因功能研究时,转染试剂和 DNA的剂量以及取样时间没有统一的数据支持.为解决该问题,选取两种常用转染试剂 Lipofectamine? 2000 和 FuGENE? HD,分别对荧光蛋白标记的多种质粒进行多配组转染试验,多温度、多时间节点追踪记录转染效率.28℃,以 35 mm 培养皿铺板,16μL Lipofectamine? 2000 和 4 μg DNA在转染后 48h达到最高转染效率(5.92±0.52)%;12 μL FuGENE? HD和 4 μg DNA在转染 72h后转染效率达到(9.81±0.33)%.为验证该条件,构建一个鲤高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蛋白α(PPARα)的 EGFP 标签载体,该载体利用两种转染试剂分别获得了约 4%和约 8%的转染效率.以实时荧光定量 PCR检测该转录因子对下游脂肪酸去饱和酶 2(fads2)基因的转录调控效应,虽然两种转染试剂本身可导致下游基因的上调,但与空载质粒组相比,两种转染试剂高表达转录因子均对下游靶基因产生了转录激活效应.本试验获得了常用转染试剂 Lipofectamine? 2000 和 FuGENE? HD在鲤上皮瘤细胞细胞转染时的最适转染试剂和DNA剂量和最优取样时间,并在一转录调控实例中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为后续充分利用鲤上皮瘤细胞进行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有助于更好地服务于渔业种质资源育种创新.
关键词: 鲤上皮瘤细胞 细胞转染效率 高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


膨化大豆替代豆粕对杂交鲟(Acipenser schrenckii♀×A. baerii♂)生长、消化酶活性及消化道形态的影响
《水产学杂志 》 2024
摘要:在水温为19.0~23.0℃下,将初始体质量(75.3±3.8)g的杂交鲟(Acipenser schrenckii♀×A. baerii♂)饲养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内的圆柱型玻璃钢水槽(直径2 m,水深50 cm)中,投喂豆粕、膨化大豆、血粉、鱼粉、肉骨粉、玉米蛋白为蛋白源(粗蛋白43%左右),豆油、大豆磷脂为脂肪源的基础饲料,以膨化大豆0(G1组)、35.0%(G2组)、65.8%(G3组)及93.2%(G4组)的比例替换豆粕,饲养6周,研究不同替代水平对其消化酶活性及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与G1组相比,摄食膨化大豆替代豆粕饲料的杂交鲟饲料系数降低,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P<0.05),前肠、胃、十二指肠和瓣肠的脂肪酶活性和淀粉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且与前肠、十二指肠和瓣肠的蛋白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而随着替代比例的增加杂交鲟胃蛋白酶活性显著增加(P<0.05)。膨化大豆替代豆粕后,杂交鲟肠道的绒毛高度、宽度和肌层厚度呈上升趋势。综上所述,膨化大豆替代豆粕可改善杂交鲟消化酶活性和消化道组织形态,用膨化大豆替代杂交鲟饲料中豆粕具有明显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