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适用于RPA-LFD技术检测对虾肝胰腺DNA样品的快速制备试剂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摆脱常规核酸样品提取步骤繁琐、耗时等问题,实现真正的现场快速检测,本研究致力于研制和优化一种对虾肝胰腺中DNA样品的核酸快速制备试剂,即核酸释放剂,适用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ecombinasepolymeraseamplication,RPA)与侧向流层析试纸条技术(lateralflow dipstick, LFD)结合的RPA-LFD技术检测。实验优选20~100 mmol/L Tris-HCl、50~250 mmol/L KCl、0.01%~0.10%十二烷基硫酸锂(LDS)、0.5%~2.0%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TritonX-100)、1~5mmol/L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GTA2Na)、0.5~5.0 mmol/L牛血清白蛋白(BSA)、1~5 mg/mL明胶、0.01%~0.10%海藻糖、1%~5%甜菜碱等配制成核酸释放剂。以对虾肝肠孢虫(Enterocytozoonhepatopenaei,EHP)阳性样本和阴性样本对核酸释放剂各组分间配比进行优化,采集绿豆大小的对虾肝胰腺组织加入100μL核酸释放剂,100℃加热3 min,取上清液进行RPA-LFD反应,测试各组分不同浓度配比;并以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 AHPND)阳性样品及阴性样品作为检测模板对优化后核酸释放剂再次验证。结果显示,核酸释放剂的各组分最佳配比为100 mmol/L Tris-HCl、100 mmol/L KCl、0.02%LDS、0.5%Triton X-100、1 mmol/L EGTA2Na、0.05%海藻糖、1 mg/mL明胶、0.5 mmol/L BSA、2%甜菜碱。RPA-LFD方法检测可显著区分阳性和阴性样品。本研究优化的核酸释放剂,适用于RPA-LFD检测对虾肝胰腺病原DNA样品的制备,有效避免了常规DNA样品繁琐、耗时的制备步骤,极大地提高了核酸水平病原检测效率。

关键词: 核酸释放剂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 侧流层析试纸条(LFD) 虾肝胰腺 病原快速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全氟辛酸(PFOA)对菲律宾蛤仔血淋巴的毒性效应研究

生态毒理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 PFOA)是海洋环境中的一类新兴污染物。双壳贝类常被用于评估污染物毒性和监测生态环境,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指示物种。血细胞是双壳贝类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相关指标的变化对评估PFOA的污染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测量了PFOA在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血淋巴细胞中的生物蓄积含量和免疫相关指标,包括血细胞总数(total hemocyte count,THC)、细胞活性、细胞凋亡、吞噬活性、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非特异性酯酶活性,从免疫器官、免疫功能以及免疫因子3个方面系统评估PFOA对贝类的免疫毒性。结果显示:PFOA在血淋巴中大量蓄积,实验第14天时PFOA在3个处理组中的含量分别为(122.5±5.35)、(149.38±0.52)、(157.23±4.65)ng·mL-1。清水恢复7 d后,各处理组中PFOA的蓄积量虽有所下降,但仍分别高达(3.33±0.16)、(5.42±0.08)、(6.20±0.20)ng·mL-1。进一步研究发现,PFOA的胁迫可引发蛤仔血细胞各生理指标及免疫功能的显著变化。PFOA以浓度依赖性方式缩减了蛤仔血细胞总数,改变了血细胞组成比例,细胞活力及吞噬活性明显下降,ROS大量生成,凋亡率大幅增加,非特异性酯酶活性明显增强。且清水恢复7 d各指标仍未能恢复到对照组水平。此外,在分子水平上,PFOA的暴露亦显著改变了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可见,PFOA的胁迫可对菲律宾蛤仔产生明显的免疫毒性效应。该研究为揭示PFOA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潜在风险和筛选海洋中全氟及多氟烷基物质(PFASs)污染的生物指示因子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 全氟辛酸 菲律宾蛤仔 免疫毒性 血细胞 生态风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电荷修饰的聚苯乙烯纳米塑料对海洋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oceanica)生长及光合活性的影响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评估了30 nm阴离子羧基修饰(—COOH)和100 nm阳离子氨基修饰(—NH2)的聚苯乙烯(PS)NPs及其不同浓度下(PS-COOH:0、2、5、8和10 mg·L-1;PS-NH2:0、0.2、0.3、0.4和0.5 mg·L-1)对海洋微藻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oceanica)在生长及光合活性中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NPs在培养基中均出现了聚集和电位绝对值的下降;经过羧基修饰的PS对海洋微拟球藻的生长及光合活性并未产生明显的影响,而经过氨基修饰的PS在不同浓度下对海洋微拟球藻的生长及光合活性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低浓度(0.2 mg·L-1)PS-NH2对海洋微拟球藻生长产生促进作用,高浓度(0.4和0.5 mg·L-1)PS-NH2对海洋微拟球藻生长产生抑制作用,海洋微拟球藻在不同浓度PS-NH2胁迫下显示出了低促高抑现象;并且当海洋微拟球藻暴露于0.2 mg·L-1 PS-NH2时,叶绿素a(Chl a)含量较对照组高,而其他处理组均低于对照组;此外,在0.2 mg·L-1 PS-NH2处理下的海洋微拟球藻Fv/Fm值一直高于对照组,而在0.5 mg·L-1高浓度的PS-NH2胁迫下,海洋微拟球藻的最大光化学效率始终低于对照组,这些结果与生长数据相吻合。

关键词: 表面电荷 纳米塑料 聚苯乙烯(PS) 海洋微拟球藻 低促高抑 毒理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渔业声学数据后处理软件现状评述与展望:以Sonar5-Pro为例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24

摘要:渔业声学数据解析是渔业资源声学调查研究和应用的关键所在.目前全球渔业声学数据后处理的代表性软件主要有挪威Sonar5-Pro和澳大利亚Echoview.以Sonar5-Pro为例,开展了 5个方面的研究:1)回顾了该软件自1994年以来近30年的发展历史;2)介绍了软件对声学数据进行处理的总体思路,即前处理、数据分析和结果展示3个步骤及贯穿始终的数据检视功能,以及软件的5项重要设计理念;3)介绍了该软件9项代表性功能特性的实现思路和具体方法;4)以主流分析应用鱼类生物量分析过程为例,介绍了软件的数据处理流程;5)对该软件的3项核心关键技术,即多目标跟踪(multiple target tracking)、交叉过滤跟踪(crossfilter tracker)和图像分析工具(image analysis)进行了详细介绍.研究发现,一个成熟的渔业声学数据后处理系统庞大而复杂,涉及渔业、物理学和计算机多学科知识的融合,着力加强相关领域 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充分借鉴吸收国外已有先进理念和成熟技术,基于各种应用场景需求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分析软件,采用引进消化吸收再逐点突破最终集成创新的方式,可以作为未来提升中国渔业声学数据解析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发展途径.

关键词: 渔业声学 渔业声呐 探鱼仪 回声图 数据处理 Sonar5-Pro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江苏泰州段刀鲚耳石微化学指纹特征

生态学杂志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掌握长江江苏泰州段刀鲚的生活史履历模式及了解此江段刀鲚资源现状,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研究了禁捕后长江泰州段刀鲚耳石的锶(Sr)和钙(Ca)微化学特征.结果表明:所有个体的耳石均存在Sr/Ca比值小于3的低值区(对应淡水生境)和大于3的高值区(对应半咸水或海水生境)的波动变化,为典型的溯河洄游生境履历;根据淡水系数将泰州段洄游型刀鲚分为短期淡水依存型和长期淡水依存型;两者淡水系数的显著性差异说明这两种类型上溯刀鲚群体起源于长江不同区域的产卵场;结合性腺发育状态调查发现,泰州江段对于洄游型刀鲚来说主要起到洄游通道的生态功能作用.研究结果为了解长江十年禁渔对经济鱼类资源和生境恢复效果提供了最新的数据依据.

关键词: 刀鲚 耳石微化学 长江江苏泰州段 生境履历 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银鱼早期发育阶段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与免疫和代谢的关联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大银鱼早期发育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变化规律与特征,采集大银鱼胚胎期(心跳期,XT)、内源性营养期(采样时间为孵化后第1天,记为H1)、混合性营养期(孵化后第4天,H4)、开口摄食期(孵化后第7天,H7)和外源性营养期(孵化后第10天,H10)5个发育时期的样本.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观察大银鱼早期发育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演替,尤其是摄食前后的微生物群落特征和关键菌属;并结合同批次样品的转录组数据,基于关联网络方法重点分析了与免疫和代谢相关的菌属.结果显示:大银鱼早期发育阶段各时期的β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P<0.001),其中,XT的优势菌群为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和金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胚后H1时期的优势菌群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H4时期的主要菌群为黄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H7和H10时期的主要菌群为弯曲杆菌属(Flectobacillus)和假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在各时期中稳定存在.与多种免疫和代谢基因表达显著相关的是弯曲杆菌属等节点菌属.本研究首次获得了大银鱼早期发育阶段的微生物演替信息,同时,筛选到的优势菌属与节点菌属将为大银鱼苗种的规模化培育提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 大银鱼 早期发育 微生物 16S rRNA 转录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淡水养殖池塘水质评价及与底质相关性分析

水产学杂志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在哈尔滨地区面积6 600 m2、平均水深1.2 m、多年未清淤的泥沙底质典型淡水精养池溏中混养鲤(Cyprinus carpio)、鲇(Silurus asot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和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春季(4-5月)、夏季(6-8月)和秋季(9月)不同时间采集池塘水体和表层底泥样品,监测养殖周期内水质总氮(TN)、总磷(TP)、氨氮(NH4+-N)、亚硝酸盐氮(NO2--N)、硝酸盐氮(NO3--N)和总有机碳(TOC)含量及高锰酸盐指数(CODMn)、p H的季节性变化,利用单项污染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水体污染程度,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解析水质污染的主要驱动因子,并结合底质指标绘制网络关系图.结果表明:池塘水质整体处于严重污染水平,春季优于夏季和秋季.参与评价时池塘水质为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超标数随着养殖时间延长而增加,TN在全养殖周期内均超出警戒水平;TN、TP、NH4+-N和CODMn是池塘水体的主要污染物.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池塘水质主要受鱼类的生长代谢、溶解氧和投饵的影响,污染物以N、P营养盐为主.水体TP、TN、NH4+-N和底泥NO2--N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底泥TO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池塘水体和底泥中的有机物污染具有共现性,水体TOC和底泥TOC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

关键词: 淡水养殖池塘 水质 底质 主成分分析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鳍马面鲀雌雄性腺转录组比较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septentrionalis)性腺发育相关基因表达特征,优化亲本生殖调控技术,本研究对绿鳍马面鲀雌雄亲体的精巢和卵巢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分析,经de novo拼装,最终获得119 219个单基因(unigene),N50长度为1 255 bp。在NR、NT、KO、Swiss Prot、PFAM、GO及KOG数据库分别注释到24 009、35 057、18 453、26 971、30 294、11 420和21 613个unigene。绿鳍马面鲀精巢和卵巢转录组中存在18 954个差异表达基因(DEG),相对于精巢,在卵巢中上调表达的基因有11 265个,下调表达的有7 689个。选取bmp2、sox3、figla、hsd17b1、cyp19a、cyp17、foxl2、star和amh 9个DEGs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验证,结果显示,qRT-PCR结果与RNA-Seq分析相一致。GO和KEGG富集结果分析发现,amh、cyp17和star可能在绿鳍马面鲀雄性精子发生过程中起关键作用;bmp2、foxl2、cyp19a、figla和hsd17b1在雌性卵子发生和卵巢类固醇生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比较绿鳍马面鲀精巢和卵巢的转录组表达差异,初步阐明了精巢和卵巢的基因表达特征,为进一步研究绿鳍马面鲀的性腺发育机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绿鳍马面鲀 转录组 性腺 差异表达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改性碳材料间歇式电氧化去除养殖海水中氨氮研究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氨氮是养殖海水中主要污染物之一.电氧化法在去除氨氮方面具有较好应用前景.采用水热法在碳棒上负载镍铜氢氧化物催化剂并优化其组成比例,采用电氧化处理模拟养殖海水,并探究氨氮去除率的影响因素和中间产物的变化.结果表明:(1)最优催化剂为总离子摩尔浓度1.0 mmol/L、Ni2+和Cu2+摩尔比8∶2下制备得到的催化剂.(2)最优实验条件为极板间距1.0 cm、电极长度2.0 cm、电压1.7 V、温度40℃,此时氨氮去除率达99.9%.(3)采用间歇式加电的方式对氨氮为12 mg/L的模拟养殖海水进行处理,加电、断电阶段氨氮去除量分别为3.97、0.44 mg/(cm 2·h),断电阶段一氯胺去除氨氮占主导地位.

关键词: 氨氮 电氧化 一氯胺 养殖海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渤海湾鱼类早期资源群落结构特征及其时间变化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渤海湾历史上为黄渤海多种主要经济鱼类的重要产卵和育幼场.基于历史调查资料和补充调查,构建渤海湾鱼卵、仔稚鱼调查数据集,通过数理统计分析阐述1982年以来渤海湾鱼类早期资源(浮性鱼卵和仔稚鱼)群聚特性和演替过程.结果显示,渤海湾鱼类早期资源结构、产卵和育幼场重心位置处于持续更替过程中,不同时期早期资源的种类组成、资源丰度、优势种类和物种多样性水平等呈明显季节更替,118°30'E以西湾中底部海域一直为产卵和育幼场集中分布区.相较1980s,渤海湾鱼类早期资源已发生结构性改变,且渤海湾作为传统经济鱼类的产卵和育幼场所的功能下降明显.渤海湾鱼类早期资源种数和资源丰度均在2010s前期跌至历史低值,近年来又显著回升.鱼类早期资源种数由1980s的39种,1990s前期的31种、后期的34种,2000s-2010s初期的22种,逐次下降至2010s前期的21种,2010s中后期开始逐步回升,至2020s初期已达40种.2020-2021年鱼卵种数约为1980s的80%左右,资源丰度约为彼时的88%;仔稚鱼种数与1980s大致相当,资源丰度则为彼时的1.33倍.鱼卵、仔稚鱼物种多样性水平呈年际和年代际剧烈波动,鱼类早期资源种类年际更替现象明显,且近年来呈明显加快趋势.产卵类型、栖息类型和适温类型亲体种数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动趋势,全年综合浮性卵种数比例下降,黏性卵和具卵膜丝卵种数比例升高;陆架浅水中上层鱼类种数所占比例升高,中底层和底层鱼类所占比例降低.斑(鱼祭)(Konosirus punctatus)、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和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等渤海湾传统经济鱼类早期资源密度显著降低;鳀(Engraulis japonicus)、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和少鳞(鱼喜)(Sillago japonica)等鱼类早期资源密度显著增高.渤海湾鱼类早期资源发生量主要取决于产卵场的环境条件、捕捞强度和对鱼类早期资源的损害程度,渤海湾鱼类早期资源结构及其动态变化是环境和捕捞双重扰动下鱼类群落内生态位错位交替和结构性渔业资源衰退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 鱼类早期资源 补充量 产卵育幼场 物种多样性 长期变化 渤海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