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D-loop序列和微卫星标记的4个黄颡鱼群体的遗传变异分析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广东珠江、广西漓江、四川金沙江和云南西江4个水系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群体的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分别基于上述水系共108尾黄颡鱼的线粒体D-loop序列和12个微卫星标记对4个黄颡鱼群体进行群体内遗传多样性、群体间遗传距离和变异及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共得到105个D-loop序列,其核苷酸组成中A+T含量占比为56.22%,G+C含量占比为43.78%。在105个有效序列中,多态位点数为746个(含缺和无效多态位点),单倍型数为51个。Hap2、Hap25、Hap15分别是广东珠江、广西漓江、四川金沙江群体的优势单倍型。4个黄颡鱼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d)介于0.842~0.940,核苷酸多样性(π)介于0.002~0.083;四川金沙江群体Hd的最低,π也处于较低水平;而云南西江群体的Hd和π均最高;4个群体的Tajima′s D值均小于0。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多态信息含量(PIC)均为广西漓江群体最高,广东珠江群体次之,云南西江群体较低,四川金沙江群体最低。4个黄颡鱼群体的K2P遗传距离介于0.008~0.115之间,其中广西漓江与云南西江群体间的K2P遗传距离最近;广东珠江群体与其他3个群体的K2P遗传距离较远,与四川金沙江群体的K2P遗传距离最远。4个黄颡鱼群体间均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分化(P<0.01),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介于0.114~0.959之间。4个黄颡鱼群体间Nei’s遗传距离和遗传一致性分别介于0.117~1.114之间和0.328~0.890之间,其中,广西漓江群体与云南西江群体的Nei’s遗传距离最近、遗传一致性最高,广东珠江与四川金沙江群体的Nei’s遗传距离最远、遗传一致性最低。在UPGMA系统聚类树中,4个黄颡鱼群体主要分为两支,其中广西漓江群体、云南西江群体最先聚为一支,然后与四川金沙江群体聚为一支,最后与广东珠江群体聚类。在NJ聚类树中,4个群体黄颡鱼的明显分为4个分支,广西漓江群体与云南西江群体呈镶嵌式分布。4个黄颡鱼群体中共享单倍型较少,但特有单倍型较多,其中云南西江和广西漓江群体相邻较近且共有单倍型较多。在基于Nei’s遗传距离进行的主坐标分析中,广西漓江群体和云南西江群体的个体之间遗传差异较小,广东珠江和四川金沙江群体的个体之间遗传差异较大。说明四川金沙江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云南西江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广西漓江群体与云南西江群体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流。
关键词: 黄颡鱼 微卫星标记 D-loop序列 遗传多样性 群体结构


养殖工船建设运营经济效益分析
《中国渔业经济 》 2024
摘要:养殖工船是新型深远海养殖设施,其游弋式特性可以充分利用我国广阔优质的海水资源,开展深远海集约化养殖生产.本文以某主养品种为东星斑和珍珠龙胆的10万吨级养殖工船为研究对象,对其建设投资、运营成本、收入与利润、投资现金流量与资金平衡、盈亏平衡与敏感性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船总投资收益率为17.3%,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2.8%,税后投资回收期为9.2年,盈亏平衡点为44.0%,这说明了养殖工船盈利能力较强,经济风险可控.文章对提高养殖工船经济效益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期为我国深远海工业化养殖模式创新提供参考.


新近纪以来华北东部古地貌演化数值模拟及陆架海沉降控制
《古地理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生代以来,华北地区经历了华北古高原垮塌形成渤海湾盆地的地貌巨变过程。针对中生代的华北古高原和古近纪期间的渤海湾盆地裂陷过程已有大量研究,但新近纪以来,由于受太行山隆起、黄河沉积物输运、黄河贯通及海侵等地质事件影响,现今华北东部沿海地区及海域的地貌演化过程及地貌格局的定型时间还存在争议。使用Badlands数值模拟软件,定量化分析了地幔对流、构造事件、古气候、侵蚀和沉积等地球深浅部多种因素对于地形地貌的贡献,动态重建了华北东部晚新生代(25 Ma)以来的地貌演化过程;并通过与区域构造格架和沉积相展布的对比,检验了模拟结果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华北东部的地貌格局在中新世期间已定型并趋于稳定演化;陆架海沉降是该时期华北东部地貌演化的一级控制因素。此外,该时期华北东部可能存在一条环山东半岛的古河流——华东河,这条古河流的形成时间不晚于中新世,可能在全新世期间消亡。本研究的古地貌模拟结果也有助于系统理解华北洋陆过渡带的多圈层相互作用。


南极磷虾粉真空干燥特性及对其品质的影响
《包装工程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探究南极磷虾粉的真空干燥特性及其营养品质变化规律.方法 将磷虾原料在不同真空度(0.04、0.06、0.08 MPa)及温度(75、85、95℃)下进行真空干燥.通过测定干基含水率、干燥速率及水分扩散系数,研究其干燥特性.通过测定虾青素含量、TBA和色差,探究其营养品质的差异.结果 在 75℃下,采用真空度 0.06 MPa和 0.08 MPa相较于0.04 MPa,其干燥时间分别缩短了 15%、21%.在不同真空干燥条件下,磷虾有效水分扩散系数在(3.555 77~6.574 12)×10-10 m2/s之间,Midilli 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之间具有较高的拟合度(R2>0.999),能较准确地反映虾粉真空干燥过程.提高真空度可显著抑制虾青素的分解及脂肪氧化,在 75℃条件下,采用真空度 0.06 MPa和 0.08 MPa相较于 0.04 MPa,其虾青素含量分别提高了 21%、48%.在 95℃条件下,采用真空度 0.08 MPa相较于 0.04 MPa,其TBA值降低了47%.L*、a*受到温度的影响更明显,在同一温度下?E随着真空度的上升而降低.结论 在 0.08 MPa、75℃下,通过真空干燥可以有效抑制虾粉中活性物质的降解,同时保证干燥速率,此研究为南极磷虾粉的真空干燥工艺设计及生产控制提供了理论参考.


黑龙江流域黑龙江茴鱼个体繁殖力研究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黑龙江流域呼玛河、额木尔河采集黑龙江茴鱼332尾,经鉴定,雄鱼180尾,雌鱼133尾,雌雄不辨19尾。对63尾性腺发育达到Ⅳ期的雌鱼测量体长、体质量、净体质量、卵巢质量、年龄,计算性腺成熟系数、肥满度等;取其卵巢前、中、后约0.25 g性腺组织称重、计数,计算个体繁殖力;运用SPSS 16.0将雌鱼个体绝对繁殖力(F)、体长相对繁殖力(FL)、体质量相对繁殖力(Fm)与生物学指标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获得全回归方程,从中筛选出P值小于0.05的指标,再次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最终建立标准化回归方程;将个体繁殖力与7项生物学指标分别进行拟合,从中筛选出拟合度最高的方程。结果表明:黑龙江茴鱼繁殖群体由2~4龄个体组成,个体绝对繁殖力为(2 152.63±905.96)粒;体长相对繁殖力为(11.11±3.01)粒/mm;体质量相对繁殖力为(22.99±1.62)粒/g;多元回归分析表明,个体绝对繁殖力与卵巢质量呈正相关,且偏相关系数最高;从最佳拟合方程中可以看出,个体绝对繁殖力与卵巢质量(m0)的拟合度最高(R2=0.984 3),关系式为F=0.812 6m0~2+234.09m0+520.14,可以用个体绝对繁殖力和卵巢质量的最佳拟合方程估算野生黑龙江茴鱼种群的繁殖力。
关键词: 黑龙江茴鱼 个体绝对繁殖力 体长相对繁殖力 体质量相对繁殖力


饲料中添加串叶松香草对团头鲂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脂肪代谢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饲料中添加串叶松香草对团头鲂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脂代谢的影响,实验选取240尾初始体重为(3.85±0.50) g的团头鲂幼鱼,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20尾鱼。各组分别投喂串叶松香草添加水平为0%(对照组)、2%、4%和6%的实验饲料,饲喂8周后测定鱼体生长性能、肌肉组成、血液生化、肝肠抗氧化和肝脏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4%和6%串叶松香草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下降,6%组的终末均重显著降低,饵料系数显著增加。在抗氧化能力方面,2%串叶松香草组鱼体肠道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在脂肪沉积和代谢方面,4%和6%串叶松香草组鱼体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4%和6%串叶松香草组肠道脂肪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6%串叶松香草组血清中的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和6%串叶松香草组肝脏中脂肪合成基因fas、srebp1c的表达量显著升高。同时,6%串叶松香草组肝脏中脂肪分解基因lpl、cpt1a、pparβ的表达量显著下降。CCl4溶液腹腔注射应激96 h后2%串叶松香草组累积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且应激24 h后鱼体肝脏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2%的串叶松香草对团头鲂幼鱼的生长和饲料利用无不利影响,并且能够提高肠道的抗氧化能力,而当添加量增加至4%和6%时会抑制鱼体生长,并引起团头鲂幼鱼脂肪沉积。本研究结果为串叶松香草在水产动物饲料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两个奥利亚罗非鱼品系对无乳链球菌的耐受性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两个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品系对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的耐受性,研究以奥利亚罗非鱼埃及品系(AE品系)和"夏奥1号"(AX品系)为研究对象,人工腹腔注射无乳链球菌,并在感染后0、7h、24h、48h、72h、120h和168h采集罗非鱼血液和脾脏,比较感染后7d存活率差异,研究血清生化指标和脾脏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变化.结果显示,人工感染后AE奥利亚罗非鱼存活率显著高于AX奥利亚罗非鱼.感染后两种奥利亚罗非鱼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球蛋白(GLO)、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乳酸脱氢酶(LDH)和溶菌酶(LZM)含量在感染后都显著升高;甘油三酯(TG)和白蛋白/球蛋白(A/G)显著下降,呼吸暴发受抑制;且AE品系的血清GLO和SOD水平在感染后期显著高于AX品系.定量PCR结果显示两种奥利亚罗非鱼脾脏TNF-α、IL-1β和IL-6表达在感染后7h都显著升高,但AE品系在感染后期3种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都显著低于AX品系.研究表明,AE品系对无乳链球菌的抗病力强于AX品系,在感染后期的抗氧化能力更强,炎症程度更轻,从而保持对无乳链球菌更大的耐受性.研究结果为培育抗链球菌病的奥尼罗非鱼提供抗性的亲本种质资源.
关键词: 无乳链球菌 血清生化指标 促炎性细胞因子 抗病力 疾病耐受性 奥利亚罗非鱼


盐度对绿鳍马面鲀存活、抗氧化酶及组织结构的影响
《海洋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作为中国沿海新兴网箱养殖种类,在夏季多雨季节会经历盐度剧烈变化的过程,因而探明盐度对绿鳍马面鲀存活和生理指标的影响,对开展网箱养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测定了绿鳍马面鲀的96 h半致死盐度,随后分别设置低盐组(15)和高盐组(40),分析盐度胁迫不同时间后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观察肝脏、鳃和肾脏的组织结构改变。结果显示,绿鳍马面鲀96 h半致死低盐度为10.74,半致死高盐度为42.95。低盐组和高盐组鳃Na+-K+-ATP酶活呈上升趋势,且高于对照组,在96 h时各组差异性显著(P<0.05)。低盐组和高盐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96 h时均低于对照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96 h时低盐组显著低于高盐组(P<0.05)。低盐组和高盐组肝脏丙二醛(MDA)含量在96 h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组织切片显示,低盐组和高盐组肝细胞出现空泡和细胞核固缩的现象,且高盐组更为严重;鳃丝上皮细胞排列紊乱、细胞坏死,低盐组鳃丝变宽,鳃小片变长,高盐组鳃丝萎缩,鳃小片间距变大;肾组织低盐组出现肾小管管腔扩张、肾小囊腔膨大,高盐组出现肾小管和肾小球坏死的现象。本研究探究了盐度对存活、抗氧化酶及组织结构的影响,可为绿鳍马面鲀健康养殖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 盐度 抗氧化 组织结构


绿鳍马面鲀胚后早期发育各阶段形态特征的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研究了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胚后早期发育各阶段可观、可量和可数性状的变化.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3.0±1.0)℃条件下,1d出现胸鳍;4 d卵黄囊消失,鳔基和第1背鳍鳍基清晰可见;7d油球消失,出现腹鳍;8d第1背鳍鳍基和腹鳍出膜;9d披透明圆形小鳞;12d鳔和腹两侧后匙骨清晰可见;14d出现第2背鳍支鳍骨和臀鳍支鳍骨;16d披锥形小鳞,上、下颌出现锥形齿;19d分化出第2背鳍鳍条和臀鳍鳍条;20d尾柄下侧长出尾鳍鳍条;24d时,第2背鳍、臀鳍和尾鳍的鳍条形态发育完全;27d鳔大量充气.可量性状变化的曲线方程R2值均>0.90,第1背鳍鳍高,4~30d呈指数递增;视囊0~11和11~20 d为线性递增,0~11 d递增程度<11~20 d,21~30 d为指数递增;口裂4~13和22~30 d为线性递增,13~22 d为线性递减;全长、体长、体高和矢耳石直径等拐点前为线性递增,拐点后为指数递增,拐点集中在19~23 d.初孵仔鱼共27对肌节,头部6对,躯体21对;仔鱼末期,第2背鳍支鳍骨数为31~36根,臀鳍支鳍骨数为33~35根;稚鱼末期,第2背鳍和臀鳍鳍条数与支鳍骨数相对应,胸鳍鳍条数为15~18根,尾鳍鳍条数为12根;早期幼鱼45d时,鳍条分节明显,第2背鳍鳍条2节,臀鳍鳍条3节,尾鳍鳍条为7~10节,50 d躯体4~5条黑色条带.研究较详尽地描述了绿鳍马面鲀胚后早期发育各阶段的形态特征,丰富了绿鳍马面鲀胚后早期发育基础资料,可为其苗种繁育提供指导.


牡蛎礁生境: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潜在碳汇
《生态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牡蛎礁生境是指由聚集的牡蛎和其他生物及环境堆积形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其固碳和储碳潜力巨大,在海岸带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对牡蛎礁生境碳源与汇的认识仍存在不足,主要在于牡蛎钙化和呼吸作用都释放CO2,而碳源与汇的评估忽视了钙化、同化和沉积过程带来的整体碳汇价值及牡蛎礁生态系统功能带来的碳汇效应。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牡蛎礁生境的碳汇价值。一方面,牡蛎礁生境的碳源和碳汇需要从牡蛎礁自身的整体碳循环中进行评估,包括牡蛎礁系统中的沉积、钙化、呼吸作用及侵蚀、再悬浮和再矿化作用;另一方面,牡蛎礁生态系统服务引起的碳汇效应需从牡蛎礁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角度进行评估,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碳价值进行关联,从而纳入碳汇核算体系。从实现海岸带可持续增汇角度出发,综述了牡蛎礁生境中碳的源与汇;阐述了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微生物在牡蛎礁生境碳汇中的作用;以保护和生态修复为目的,进一步提出可实现牡蛎礁生境最大潜在碳汇的策略,以期为实现海洋负排放及践行“国家双碳战略”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