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金针菇菌渣对山羊饲粮养分表观消化率及氮平衡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金针菇菌渣添加比例对山羊饲粮养分表观消化率及氮平衡的影响。选用4只体重为(22.5±0.6)kg的波尔山羊×徐淮山羊(波杂山羊),采用4×4拉丁方设计,金针菇菌渣在饲粮中的添加比例分别为0(对照)、15%、25%和40%,用于替代稻草,4组饲粮营养水平接近;试验分为4期,每期15 d,其中预试期10 d,正试期5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比较,饲粮金针菇菌渣添加比例为15%、25%和40%时对山羊的钙、磷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能够显著提高干物质、有机物、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以及总能表观消化率(P<0.05),且这些指标随金针菇菌渣比例的升高逐渐降低。2)与对照组比较,饲粮金针菇菌渣添加比例为15%、25%和40%时显著提高了山羊氮沉积率以及氮生物学价值(P<0.05),且这2个指标随金针菇菌渣比例的升高逐渐降低。结果提示,在饲粮中添加金针菇菌渣可以提高山羊对营养物质消化率;在本试验条件下,金针菇菌渣在山羊饲粮中的最适宜添加比例为15%~2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CO_2结合低O_2贮藏对杏鲍菇谷氨酸代谢的影响
《现代食品科技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谷氨酸属于杏鲍菇中的鲜味氨基酸,为探讨高CO_2结合低O_2贮藏对杏鲍菇谷氨酸代谢的影响,以空气气体比例为对照(CK),用不同的气体组分[CA1(2%O_2)、CA2(2%O_2+10%CO_2)、CA3(2%O_2+30%CO_2)、CA4(2%O_2+50%CO2)]对杏鲍菇进行气调处理,研究了贮藏期间菇体丙二醛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合聚类分析表明CA3(2%O_2+30%CO_2)处理对减缓采后杏鲍菇的衰老具有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分析了CA3处理对杏鲍菇表型、呼吸速率、游离氨基酸含量、味觉变化及蛋白酶、谷氨酸合酶(GOGAT)、脯氨酸脱氢酶(PRODH)和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对照相比,CA3处理降低了采后杏鲍菇的呼吸速率,增加了其总游离氨基酸及谷氨酸含量,从而维持了菇体的滋味品质;另外,该CA3处理抑制了采后杏鲍菇蛋白酶、GOGAT、PRODH和GDH的活性。可见,2%O_2+30%CO_2贮藏可维持采后杏鲍菇的鲜味特征,该作用与其抑制GDH的活性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基因组数据库中CPS&KS基因的查找与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赤霉素合成关键酶CPS&KS类基因在棉花中的分布情况,分析了已发表的拟南芥CPS&KS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发现该类基因存在2个保守结构域,Terpene_synth和Terpene_synth_C,其在Pfam数据库中的种子文件分别为PF01397和PF03936。利用软件HMMER中的Hmmsearch程序在雷蒙德氏棉蛋白质数据库中调取72条序列,通过与拟南芥中的CPS&KS基因序列进行比对,最终在雷蒙德氏棉基因组中筛选到5个CPS&KS候选基因,这5个基因与四倍体棉花TM-1基因组At和Dt亚组的10个基因具有同源关系。通过对赤霉素敏感的棉花超矮杆突变体赤霉素处理前后转录组数据库分析比对,最终确定2个KS候选基因在转录组中表现为上调作用。
关键词: 棉花 赤霉素合成酶 柯巴基焦磷酸合酶(CPS) 内根-贝壳杉烯合酶(K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去乙酰化酶SIRT1过表达对猪卵巢颗粒细胞中AMPK活性的影响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构建猪SIRT1基因全长编码区(coding region sequence,CDS)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猪原代卵巢颗粒细胞,探讨SIRT1基因过表达对猪卵巢颗粒细胞中AMPK基因的转录及其蛋白活性的影响。测序结果表明,猪SIRT1基因的CDS区全长大小为2 229 bp,与NCBI发布的猪SIRT1基因m RNA序列(EU030283.2)一致;转染p EGFP–C1–SIRT1载体的颗粒细胞中SIRT1的m RNA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空载体对照组(P<0.01);p EGFP–C1–SIRT1转染组细胞中,AMPK–α1和AMPK–α2基因的m RNA表达量显著高于空载体对照组,且细胞中AMPKαThr172位点的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果表明,体外培养的原代猪卵巢颗粒细胞中的SIRT1基因过表达使AMPK的表达显著增加,影响AMPK的活性,推测SIRT1可能通过AMPK在猪卵巢颗粒细胞凋亡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
关键词: 猪 卵巢颗粒细胞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影响因子诱导葫芦花药愈伤组织
《江苏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葫芦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因素,筛选出最适宜诱导葫芦花药愈伤组织的培养条件,以3个葫芦品种为试验材料,观察不同低温预处理、热激处理以及激素和活性炭处理对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愈伤组织诱导率差异显著;最佳预处理方法是4℃低温预处理2 d,33℃高温热激暗培养1 d;MS培养基添加2,4-D和6-BA能诱导出愈伤组织,愈伤组织按外观和质地分为6种类型,随着激素浓度增加愈伤组织诱导率递增,添加1.5 mg/L 2,4-D+2.0 mg/L 6-BA和2.0 mg/L 2,4-D+2.0 mg/L 6-BA的培养基最有利于诱导愈伤组织;MS基本培养基不能诱导愈伤组织,活性炭抑制花药诱导愈伤组织。说明,在添加了适量浓度的2,4-D和6-BA的MS培养基上能成功诱导出葫芦花药愈伤组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宁麦24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宁麦24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育成的优质高产抗病专用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在安徽省春性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分别比对照扬麦158增产5.59%、9.36%。宁麦24成熟期适中,株高80 cm左右,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小穗小花结实性好,每穗粒数多,产量3因素协调性好,综合抗病性较强,品质属中筋。针对宁麦24的特征特性,该品种高产栽培技术应掌握适期播种,争壮苗越冬;合理密植,建立高产群体结构;科学施肥;加强管理,做好防病治虫等工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栽培措施对软红冬小麦加工品质的效应
《麦类作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长江中下游麦区大田栽培措施对软红冬小麦品质的影响,以宁麦9号和宁麦14为试材,于2010-2012年度研究了播期、密度和氮肥管理对小麦蛋白质含量、吹泡仪参数和糖酥饼干直径的效应。结果表明,气象条件对小麦品质性状影响较大;播期、密度和氮肥管理在不同年度对宁麦9号和宁麦14品质性状的影响不同,播期、密度和氮肥管理间的互作效应较小。2010-2011年度,播期、密度和氮肥管理等栽培措施对两个小麦品种的多数品质性状的效应不显著,仅晚播处理显著提高了宁麦9号的蛋白质含量,降低了宁麦9号和宁麦14的面团延展性。2011-2012年度,高密度和氮肥后移处理未显著影响宁麦9号的饼干直径,但显著提高了面团弹性;晚播、高密度和氮肥后移处理显著提高了宁麦14的面团弹性,降低了其饼干直径。长江中下游麦区现有的常规栽培措施不利于优质弱筋小麦的生产,应加强大面积推广品种的调优栽培技术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氮素敏感性差异自交系的表达谱分析
《作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基因型的氮肥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但基因表达模式尚不清楚。本研究以玉米氮敏感型自交系B73和钝感型自交系Mo17为材料,对足氮(sufficient nitrogen,SN)和低氮(limiting nitrogen,LN)条件下苗期叶片组织的转录组进行了分析。对于叶片总氮含量,敏感型B73在足氮和低氮条件下存在显著差异,而钝感型Mo17的差异小且不显著。基因表达差异分析显示,Mo17在2种氮环境下差异基因达13 867个,在低氮环境下上调基因是数下调基因数的1.9倍(9044/4823);B73差异基因数为10 028个,低氮环境下上调基因少于下调基因数(4233/5795)。基因聚类分析也显示,低氮环境下钝感型Mo17基因表达上调或下调的幅度高于敏感型B73。差异基因双尾方差分析表明,受氮环境和基因型共同影响的差异基因为342个,功能主要集中在与氨基酸代谢、光合作用、次级代谢及基因复制表达等途径。综上所述,在低氮条件下氮钝感型Mo17较敏感型B73激活更多的基因来提高植株对氮的吸收和同化能力,被激活的基因可能与玉米氮肥同化和利用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漆蜡涂膜对鲜莲蓬采后褐变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鲜莲蓬为材料,在常温(25±1)℃条件下,以清水处理为对照,先进行漆蜡处理鲜莲蓬适宜质量浓度的筛选,并研究质量浓度为3 g/100 mL的漆蜡涂膜处理对鲜莲蓬采后褐变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3 g/100 mL的漆蜡涂膜处理对鲜莲蓬采后的褐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有效抑制鲜莲蓬贮藏期间的呼吸强度,延缓莲子褐变度、丙二醛含量和O_2~-·生成速率的上升,维持莲子内部较低的过氧化氢H_2O_2含量,降低莲子贮藏期间的多酚氧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以及贮藏后期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同时,漆蜡涂膜处理维持了莲子较高的总酚含量、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和O_2~-·清除能力及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这些结果表明3 g/100 mL的漆蜡涂膜处理可延缓采后鲜莲蓬的褐变,从而维持其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葡萄果实采后衰老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分析
《园艺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8个葡萄品种果实采后衰老情况以及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了分析,发现欧美杂交种葡萄‘藤稔’、‘夕阳红’和‘信侬乐’Vv NCED1、Vv ACO1、Vv PG基因表达水平高,葡萄果实耐压力、耐拉力下降明显,落粒数增加,其耐贮性较低;欧亚杂交种葡萄‘红地球’、‘黄意大利’和‘美人指’Vv POD2、Vv Mn SOD基因表达水平高,果实的耐压力、耐拉力相对下降较慢,落粒数较低,其耐贮性也较高。表明葡萄贮藏过程中衰老相关基因的表达量能够反映出葡萄的耐贮性好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