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畜禽养殖场粪便清扫、堆积及处理单元氮损失率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畜禽粪便还田利用是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与控制的有效措施.畜禽粪便从出舍到农田施用,其氮素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失,对其定量估算有利于畜禽粪便处置或资源化过程中的氮素管理.在总结国内外已有研究报道的基础上,结合本研究室最新的研究成果,探讨了猪粪、牛粪和禽粪在清扫、堆积、高温堆肥、厌氧发酵和沼液贮存这5个单元的氮损失率,估算了畜禽粪便3条主要处理利用途径的氮素实际入田率,分别为:清扫→堆积→还田(29%~80%N,均值为55%N);清扫→堆积→高温好氧堆肥→还田(6%~56%N,均值为31%N);清扫→厌氧发酵→沼液贮存→还田(9%~51%N,均值为30%N).旨在为农田负荷量估算、种养结合的农作物种植面积配置、养殖场废弃物污染风险分析及其防治技术制定等提供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肺炎支原体气溶胶富集检测技术的初步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建立一个简单易行的猪肺炎支原体气溶胶富集和检测技术,结合液体冲击式采样器和过滤式采样器的原理,自行设计一个气溶胶双重富集装置,并在密闭环境下采集人工制备的猪肺炎支原体气溶胶,荧光定量PCR检测以确定该装置的采集效率。再通过收集不同猪群中的气溶胶进行检测以确定该装置临床应用的可行性。首先,收集人工感染Mhp阴性仔猪后不同时间猪舍内的气溶胶;其次,收集1个猪支原体肺炎发病猪场和1个阳性未发病猪场的产房、保育舍和育肥舍共11个猪舍的气溶胶,荧光定量PCR或套式PCR检测所收集的气溶胶。结果显示:实验室模拟采样的采集效率达到(37.04±6.43)%,人工感染猪肺炎支原体后7天即在饲养房间的气溶胶中检到猪肺炎支原体;2个猪场共11个不同猪舍气溶胶中猪肺炎支原体检测结果均为阳性,检出率100%。成功建立了一个简单易行的猪场猪肺炎支原体气溶胶富集及检测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粪沼液防治辣椒疫病机理研究——沼液中铵与腐殖酸的作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猪粪沼液对作物土传病害的防治效果与机制,设纯化肥处理为对照,采用盆栽试验比较了猪粪沼液(ADP1)、外源添加铵沼液(ADP2)、除铵沼液(ADP3)、除腐殖酸沼液(ADP4)施用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猪粪沼液(ADP1)可以显著降低辣椒疫病的发病率(防效40.8%),去除沼液中的铵或腐殖酸后,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显著下降,其发病率与病原菌对照(PC)无显著差异。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ADP2处理土壤疫霉数量最少(2.51×103copies.g 1),ADP3、ADP4沼液处理的辣椒根际疫霉数量较多,分别为8.19×103copies.g 1、1.38×104copies.g 1;土壤中辣椒疫霉菌的数量低于9.54×103copies.g 1时,辣椒疫病发病率与土壤中病原菌数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不同沼液处理对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的影响不同。病原菌存在下,ADP1处理的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均最多,ADP2处理的真菌数量最少。孢子萌发试验表明,随着铵和腐殖酸处理浓度的增加,对疫霉菌游动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均逐渐增大。浓度为500 mg.L 1、1 000 mg.L 1、1 500 mg.L 1NH4+对疫霉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77.6%、81.8%、95.4%。用浓度为25 mg(C).L 1、50 mg(C).L 1、75 mg(C).L 1、150mg(C).L 1的猪粪沼液腐殖酸处理疫霉菌游动孢子6 h,游动孢子萌发率分别比无菌水对照下降了27.8%、54.5%、70.0%、87.5%。研究表明铵和腐殖酸可能是沼液的主要抑菌因子,沼液作为土传病害抑制剂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猪粪沼液 铵 腐殖酸 辣椒 疫病 疫霉菌 游动孢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互花米草厌氧发酵产沼气研究进展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互花米草是国家环保总局首批公布的十大外来生物入侵物种之一,也是唯一的海岸盐沼植物。由于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生物量大以及不占用耕地等特点,是发展生物质能源的优良物种。通过厌氧发酵将其转化为沼气,不但可以控制互花米草过度生长繁殖,解决其资源化问题,每年还可获得数量不菲的沼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将近年来互花米草厌氧发酵产沼气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主要包括互花米草特性、厌氧发酵产沼气的优劣势、可行性及相关研究进展以及今后的研究重点和展望,厌氧发酵产沼气研究进展包括直接发酵、过程控制、预处理、混合发酵和深度气化利用。互花米草中钠抑制的消除、机械收割、厌氧发酵工艺、相关工程技术设备以及能源化利用长效运行管理机制等将是今后互花米草能源化利用研究的重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萎缩芽孢杆菌在小麦中的定植及对赤霉病的防治
《生态学杂志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小麦的叶片中筛选获得了一株抗赤霉病菌株XM5,经16S-23SrDNAITS序列的扩增比对,鉴定其为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atrophaeus).通过逐步提高抗生素浓度驯化,使该菌株获得了利福平和链霉素的双抗性标记,同时针对其ITS序列的特异性区段,设计了特异性引物L6SF、L6SR.采用抗抗生素和特异性PCR双重标记,研究了XM5在小麦中的内生定植状况,发现根施的XM5能长期定植于室内小麦苗和室外植株中,但定植菌的数量随时间呈递减趋势.为研究穗部的防治效果,分别以XM5的菌悬液和发酵液喷施幼穗,结果表明:10d后两个处理组在穗部表面残余的活菌数量均已不足起始量的5%,但在喷施菌悬液组,麦穗内部定植的XM5的数量不断增加,由5.2*103持续增加至4.8*104cfu·穗-1,其对赤霉病的防效在7d时可达到68.3%.
关键词: 萎缩芽孢杆菌 内生定植 小麦赤霉病 内转录间隔区 生物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能辐射去除饮用水中邻苯二甲酸酯的影响因素
《中国环境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高能辐射去除邻苯二甲酸脂类化合物(PAEs)的能效,研究了辐射去除的主要影响因素:剂量、射线类型、初始浓度、气氛、pH值、共存物质以及PAE类型(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以DMP为研究对象,辐照功效(GD)随PAEs初始浓度增加而增加,但随吸收剂量的增加而下降;辐照存在剂量率效应,在同等剂量下,辐照比EB辐照能量利用率更高.不同气氛条件下辐照降解效率顺序为:充O2饱和空气充N2;在本试验浓度下,辐射降解的最适初始pH值是5 10,较低或较高pH值都会降低去除效率;水中阴离子抑制剂存在会降低去除效果.不同类型PAEs辐照去除效率大小依次为DMP,DEP,DBP.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莲子草假隔链格孢对空心莲子草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植物保护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活性氧(ROS)在莲子草假隔链格孢Nimbya alternantherae侵染空心莲子草过程中的作用,采用氯化硝基四氮唑蓝(NBT)光化学还原法、二氨基联苯胺(DAB)组织染色法和分光光度法测定了莲子草假隔链格孢SF-193侵染空心莲子草后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过氧化氢(H2O2)含量、抗氧化酶体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显示,接种莲子草假隔链格孢SF-193的叶片经NBT和DAB染色后检测到ROS的大量累积。叶片内的O2﹒-产生速率和H2O2含量随接种时间显著升高,接种后48 h均达到峰值,分别为2.33 nmol.min-1.g-1FW和11.78μmol.g-1FW,是对照的2.1倍和2.5倍;SOD、CAT和POD活性均在接种后8 h达到峰值,分别为277.75、23.47和444.92 U.min-1.g-1FW,之后逐渐下降;MDA含量随接种时间持续上升,72 h时达到峰值,为5.20μmol.g-1FW。表明莲子草假隔链格孢侵染空心莲子草打破了ROS产生与清除之间的平衡,导致植物细胞内的ROS迅速上升,对叶片细胞造成严重破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防菌PTS-394发酵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的优化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防菌PTS-394是前期筛选获得的一株对番茄青枯病有较好田间防效的枯草芽孢杆菌。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及Box-Behnken设计的响应曲面法(RSM)对影响该菌发酵的培养基及培养条件进行优化,以提高PTS-394发酵量,增强其生防效果。结果表明:获得了PTS-394发酵达最大孢菌含量和抑菌活性时培养基关键因子的最优配比,此时菌含量和抑菌带宽的预测值分别为4.43×109 cfu·mL-1和6.20mm,与初始培养基相比,分别提高104.7%和44.8%,以优化的培养基为基础,得到了最优培养条件,此时发酵活菌数和抑菌带宽的最大预测值为6.32×109 cfu·mL-1和8.24mm,与初始发酵条件下相比分别提高39.2%和46.0%;且结果均得到了1L摇瓶发酵实测验证。结果证明所建模型对PTS-394发酵工艺的模拟是有效的,说明生防菌PTS-394发酵工艺可应用响应曲面法进行有效的优化。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 响应曲面法 发酵 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养分丰缺诊断和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桑园土壤肥力评价
《土壤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如何客观地评价桑园土壤肥力和诊断其限制因子是桑园合理施肥的依据。本研究以海安县为研究区域,以田块尺度为评价单元,采集25个代表性桑园的表层(0~20 cm)和亚表层(20~40 cm)土样,并分析14个土壤肥力指标,运用养分丰缺诊断和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区域桑园土壤肥力进行了评价。养分丰缺诊断结果表明:调查点桑园土壤肥力整体较高,表层土壤肥力高于亚表层,但不同桑园之间肥力变异很大,部分桑园有机质、氮、钾较为缺乏,个别桑园磷、镁、锰、锌、钙出现缺乏。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将14个土壤肥力指标提取为4个主成分,可反映桑园土壤全部信息的84.88%。第1主成分为养分综合因子,贡献率为44.41%;第2主成分为pH因子,贡献率为24.03%;第3主成分和第4主成分主要反映了锌的正负效应,贡献率分别为8.92%和7.52%。将25个桑园聚为4类,每一类代表不同的土壤肥力状况。基于养分丰缺诊断和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可较为全面评价桑园土壤肥力状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