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5920条记录
小豆锈病分子检测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豇豆单胞锈菌(Uromyces vignae Barclay)引起的小豆锈病是小豆生产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建立早期分子检测技术体系对病害早期诊断和及时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豇豆单胞锈菌ITS序列为依据设计引物,结合已报道的单胞锈菌属特异检测引物,以豇豆单胞锈菌为目标菌,以茄链格孢、茄丝核菌、禾谷镰刀菌、稻瘟菌、苹果轮纹病菌、半裸镰刀菌、玉米链格孢菌、尖孢镰刀菌和禾顶囊壳等 9 种常见植物病原真菌为参照菌,采用CTAB法提取上述各菌株的基因组DNA,应用普通PCR技术筛选出豇豆单胞锈菌的特异性检测引物UV-ITS,在此基础上设计巢式PCR引物UV-MX,构建了基于巢式PCR的高灵敏度小豆锈病分子检测体系.该巢式PCR体系在基因组DNA浓度仅为4×10-6 ng·μL-1时仍可实现有效扩增,其灵敏度是普通PCR的10 万倍.以感病小豆品种'宝清红'接种锈菌后不同时间的叶片为材料检验检测体系的应用效果发现,接种后 12h的小豆叶片样本即可扩增出豇豆单胞锈菌的特异性条带.本研究建立的小豆锈病分子检测体系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具备对潜伏期病害进行早期诊断的应用潜力,可为小豆锈病的早期快速诊断和及时防控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 小豆 锈病 豇豆单胞锈菌 分子检测 巢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乳酸菌对籽鹅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粪便菌群的影响

中国畜牧杂志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不同乳酸菌对籽鹅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粪便菌群的影响.选取 28 日龄、体重(875.23±33.18)g的健康籽鹅 90 只(公母各半),随机分为 3 组,每组 3 个重复,每个重复 10 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日粮为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植物乳杆菌 109 CFU/kg、乳酸片球菌 109 CFU/kg.预试期 7 d,试验期 28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植物乳杆菌组和乳酸片球菌组均可以提高籽鹅平均日增重(P>0.05,P<0.05),降低耗料增重比(P<0.05,P<0.01);提高血清中总蛋白(P>0.05,P<0.05)和球蛋白含量(P>0.05,P<0.05),降低血清中尿素含量(P<0.05,P<0.01)和碱性磷酸酶活性(P<0.05,P<0.05);提高粪便中乳酸菌数量(P<0.05,P<0.01),降低粪便中大肠杆菌(P<0.05,P<0.01)和沙门氏菌(P<0.05,P<0.01)的数量,且乳酸片球菌组的效果优于植物乳杆菌组.由此可见,乳酸菌能够提高籽鹅生长性能,改善其肠道微生态环境,提高其免疫能力,且乳酸片球菌效果优于植物乳杆菌.

关键词: 乳酸菌 籽鹅 生长性能 血清生化指标 粪便菌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引起黑龙江省大豆根腐病的镰刀菌种类鉴定及致病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是黑龙江省四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大豆根腐病是一种世界性的土传病害[1],主要侵染大豆茎基部至根部,引起根茎腐烂,一般田块减产 10%~30%,重病田块减产达 60%以上,严重时甚至造成绝产[2]。由镰刀菌引起的大豆根腐病是大豆生产上的重要病害 [3]。2017 —2018年,对黑龙江省富裕县、讷河市、五大连池市、北安市、克东县、拜泉县、海伦市、望奎县、林口、牡丹江、尚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花苜蓿根际芽胞杆菌YB-2的鉴定及其生防和促生能力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生长有益的生防菌,以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为指示菌从紫花苜蓿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拮抗菌株,基于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与gyrB基因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并评价其对紫花苜蓿根腐病的生防效果以及提高寄主植物耐盐碱胁迫的能力。结果表明,从紫花苜蓿根际土壤中筛选到1株对尖孢镰刀菌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菌株YB-2,该菌株对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为71.37%;结合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与gyrB基因序列分析结果将菌株YB-2鉴定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YB-2具有溶解无机磷的能力,且具有产氰化氢、羧甲基纤维素酶、1-氨基环丙烷-1-羧酸脱氨酶、吲哚乙酸和嗜铁素的能力,在NaCl含量为1%~9%、pH 7~9条件下均能生长。菌株YB-2对紫花苜蓿根腐病的相对防效达56.83%;在盐碱条件下,与对照相比,接种YB-2的紫花苜蓿株高极显著增加了17.82%,根长显著增加了28.22%,地上部鲜重和地上部干重分别显著增加了51.12%和48.57%。表明菌株YB-2兼具生防和促生能力,具有开发为防治紫花苜蓿根腐病微生物菌剂的潜力。

关键词: 紫花苜蓿 芽胞杆菌 根腐病 盐碱胁迫 促生作用 生防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嵌合RNA BCL2L2-PABPN1剪接调控、表达与亚细胞定位分析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相邻基因间顺式剪接(cis-splicing of adjacent gene,cis-SAGe)产生的嵌合RNA在细胞生长、疾病发生等生理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探究cis-SAGe剪接调控机制,研究在前期克隆BCL2L2-PABPN1(BP)基础上,利用minigene、定点突变、瞬时转染、半定量RT-PCR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方法分析BP转录后剪接的调控元件,发现thyroid hormone receptor exon 9、gh-1 intron 3、srp40-exonic splicing enhancer、β-tropomyosin exon 6b等剪接增强子元件在嵌合子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比较分析BP与两个亲本基因组织表达以及亚细胞定位情况.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揭示BP转录后调控机制及功能提供基础.

关键词: 嵌合RNA BCL2L2-PABPN1 剪接 顺式调控元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薰衣草CBF途径相关耐寒基因挖掘与调控网络分析

园艺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薰衣草(Lavandula angustifolia Mill.)的耐冷机制,使用转录组学方法对薰衣草响应冷处理的分子调控网络进行挖掘分析。CBF转录因子和其靶基因COR形成的CBF-COR调控网络在增强植物耐冷胁迫中作用显著。本研究中共发现7个CBF基因(LaCBF)和11个COR基因(LaCOR)在冷处理下的表达具有显著差异,同时在CBF信号调控通路中发现4个上游基因LaICE1、LaCAMTA3、LaEBF1、LaCCA1对冷胁迫有响应,认为这些基因共同形成的冷信号调控网络在薰衣草抵御低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薰衣草 低温胁迫 转录组学分析 CBF转录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株繁殖种植密度对柳蒿生长的影响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究柳蒿饲用分株繁殖的最佳种植密度,提高其产量,试验将2019年5月24日采集的野生柳蒿分株种植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分院试验基地,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别设置8.3万株/hm~2(行株距为30 cm×40 cm)、11.1万株/hm~2(行株距为30 cm×30 cm)、16.7万株/hm~2(行株距为20 cm×30 cm)、25.0万株/hm~2(行株距为20 cm×20 cm)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穴播,每穴2株,小区面积为15 m~2(3 m×5 m)。移栽后浇透水,后期根据降雨干旱情况浇水,保证生长良好,不施肥。于2021年6月25日测定株高、每平方米株数、单株叶片数、茎粗、叶长、叶宽、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各项指标,并对各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每平方米株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升高;株高、茎粗、叶宽、鲜草产量、干草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每平方米株数与种植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干草产量、叶宽与种植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株高、鲜草产量、茎粗与种植密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干草产量与种植密度的回归方程为Y=5 898.55-232.95X7+5.12X■(Y表示干草产量,X7表示种植密度)。说明种植密度对柳蒿分株繁殖产量影响明显,当种植密度为8.3万株/hm~2时干草产量最高,为4 353.33 kg/hm~2。建议柳蒿饲用分株繁殖适宜的种植密度为8.3万株/hm~2。

关键词: 柳蒿 分株繁殖 种植密度 农艺性状 相关性分析 线性回归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果番茄新品种"珍贵"的选育

北方园艺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番茄"珍贵"是以品质性状优良的自交系FS-90-51为母本,以产量高、长势旺盛的自交系FS-89-50为父本配制而成的杂交一代保护地鲜食番茄新品种.该品种为无限生长类型,果实高圆或扁圆形,成熟果色粉红,有青肩,单果质量130 g左右,番茄味道浓郁,被称为"嘎啦番茄""水果番茄".适宜黑龙江地区早春抢早、秋延后茬口塑料大棚种植.2019年通过了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

关键词: 番茄 新品种 珍贵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室微气候模拟与温室作物生长模型研究进展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现代的温室是一个复杂的环境系统,其中土壤、作物和微气候三个子系统间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现象时常发生.农业数学模型可以用来模拟和预测温室内微气候和植物生长的变化,从而推荐最优化的生产管理策略.本文对国内外温室气候模型和温室作物生长模型进行了综述,温室气候动态模型可以预测关键气候因子,分为机械模型和黑箱模型.机械模型基于物理方程构建,它描述了基于过程的知识模拟的系统;黑箱模型属于经验模型,更多地用于温室系统控制、优化和设计的应用.作物生长模型是基于科学原理和数学关系的一种定量化工具,可以评估温室内土壤、微气候、水分和管理因素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程度,预测作物生长状况.作物生长模型主要包括两类:描述性模型和解释性模型.温室作物模型是基于露地作物建立的最早的作物生长模型,并在几十年发展过程中对原来各功能模块进行修正、扩展和升级而来.功能-结构植物模型(functional–structural plant modeling,FSPM)是基于植物建筑学并结合气候和作物模块而形成,可以模拟单个植物的生长、形态以及它们与其生长环境的相互作用.最后指出未来趋势是利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结合FSP模型,利用云数据储存计算分析.

关键词: 微气候模型 温室作物模型 预测 植物生长 管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抗旱性评价及代谢组学分析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讨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的抗旱性及代谢响应,试验选取5个紫花苜蓿品种(肇东苜蓿、龙牧801、龙牧803、冰驰、WL319HQ),分别用浓度为30%聚乙二醇-6000(polyethylene glycol-6000, PEG-6000)溶液浸泡模拟干旱胁迫,0,6,12 h后取紫花苜蓿幼苗叶片样品,测定脯氨酸(Pro)、可溶性蛋白(SP)、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及隶属函数法对5个紫花苜蓿品种抗旱性进行评价,计算隶属函数值。以评定出的抗旱性最强的紫花苜蓿品种为研究对象,取模拟干旱胁迫处理0,6,12 h后幼苗叶片样品(即CK、DT-6、DT-12),采用气相色谱结合飞行时间质谱方法进行检测,利用相关软件分析代谢物质及代谢通路变化。结果表明:干旱胁迫6 h,龙牧801 SP含量最高,为40.21 mg/g。干旱胁迫12 h,龙牧803 Pro、MDA含量及CAT和POD活性最高,分别为674.10μg/g、21.09 nmol/g、0.21μmol/(min·mg)、21.09μmol/(min·mg);龙牧801 SOD活性最高,为117.32 U/mg。6个抗旱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前两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82.745%,因此可选取前两个主成分作为5个紫花苜蓿种质资源抗旱性评价的综合指标。依据隶属函数法评定的抗旱性强弱顺序为肇东苜蓿>龙牧801>龙牧803>冰驰>WL319HQ,其中肇东苜蓿抗旱性最强,因此选择肇东苜蓿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干旱胁迫6 h, CK与DT-6样品中的已知差异代谢物为29个,其中上调7个,下调22个;干旱胁迫12 h, CK与DT-12样品中的已知差异代谢物为10个,其中上调7个,下调3个;干旱胁迫6 h和12 h, DT-6与DT-12样品中的已知差异代谢物为16个,其中上调3个,下调13个。通过代谢通路的影响因子筛选出13条通路:柠檬酸循环,光合生物碳固定通路,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磷酸戊糖通路,丙酮酸代谢,糖酵解或糖异生,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淀粉和蔗糖代谢,半乳糖代谢,苯丙素的生物合成,其中柠檬酸循环,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和丙酮酸代谢为干旱胁迫6 h和12 h条件下共同存在的代谢通路。说明这3条代谢通路与肇东苜蓿抗旱性密切相关。

关键词: 紫花苜蓿 抗旱 隶属函数法 代谢组学 代谢通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