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栽培方式与钾互作对食用向日葵产量、品质和钾素利用率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阴山北麓旱作区不同栽培方式下钾肥施用量对食用向日葵钾肥效应、产量性状、钾素吸收利用、油分品质和土壤-植物系统钾素平衡的影响,为向日葵上钾肥的科学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4—2016年在内蒙古阴山北麓旱作区以食用向日葵(3638C)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定位试验方法,裂区设计,主因素为3种栽培方式:平作雨养种植(R)、全覆膜垄膜沟植集雨(RC)和全覆膜垄膜沟植滴灌(I).副因素为4个施钾水平:0、48、84和120 kg/hm2,表示为K0、K48、K84和K120.研究水钾互作对食用向日葵籽粒产量、产量性状、钾素吸收、钾肥利用效率、油分品质及土壤钾素平衡等的影响.[结果]栽培方式是影响向日葵籽实产量、花盘直径、千粒重、出仁率、钾素吸收量和钾肥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3个栽培处理表现为全覆膜垄膜沟植滴灌(I)>全覆膜垄膜沟植集雨(RC)>平作雨养种植(R).全覆膜垄膜沟植滴灌(I)条件下,随着施钾量的增加,产量、花盘直径、千粒重、出仁率和钾素吸收量也增加,推荐施钾量(K2O)为120 kg/hm2时,产量、花盘直径、千粒重、出仁率和钾素吸收量最高;全覆膜垄膜沟植集雨(RC)条件下,推荐施钾量(K2O)为84 kg/hm2时,产量最高;平作雨养(R)条件下各施钾处理之间的产量、花盘直径、千粒重差异不显著.钾肥利用率和农学效率随着施钾量的增加而降低.栽培方式对籽实含油率影响较小,水分条件的改善有利于亚油酸含量的增加.随着钾肥用量的增加向日葵籽实的含油率也相应增加,主要是增加了亚油酸的含量.全覆膜垄膜沟植滴灌(I)条件下,推荐施钾(K2O)量为120 kg/hm2时,土壤-植物系统的钾素基本平衡;全覆膜垄膜沟植集雨(RC)条件下,推荐施钾(K2O)量为84 kg/hm2时,土壤-植物系统的钾素基本平衡;平作雨养(R)条件下,推荐施钾(K2O)量为48 kg/hm2时,土壤-植物系统的钾素基本平衡.[结论]在内蒙古阴山北麓旱作区,全覆膜垄膜沟植滴灌(I)、全覆膜垄膜沟植集雨(RC)和平作雨养种植(R)的推荐施钾(K2O)量分别以120、84、48 kg/hm2为宜,此时,土壤-植物系统的钾素基本平衡.增施钾肥可增加向日葵籽实的含油率,主要是增加了籽实的亚油酸含量.
关键词: 食用向日葵 栽培方式 钾肥用量 产量 钾肥利用效率 油分品质 钾素平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套盐碱地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盐碱化特征差异分析
《水土保持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河套平原盐碱地在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盐碱化特征分布的影响,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林地、农用地、牧草地、改良地、盐荒地)不同深度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可溶盐含量、盐分离子组成、总碱度、pH、碱化度等指标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土壤剖面土体结构、颜色、根系分布、石灰性反应及碱化层分布均有明显差异;土壤剖面的可溶性盐、阴阳离子分布因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而存在差异,牧草地和林地土壤剖面可溶性盐呈"橄榄"型、盐荒地和改良地呈"表聚"型、农用地呈"底聚"型;土壤pH、碱化度和总碱度在剖面中的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呈"S"型;经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的盐化程度和碱化程度均有所下降,与盐荒地相比,农用地盐碱化指标下降的最为显著(P<0.05),其中0-20 cm土壤全盐量降至0.88 g/kg,pH降至7.83,总碱度、ESP降至0.17 cmol/kg和12.54%,表明苏打盐碱地经农用后更有利于土壤脱盐化过程和脱碱化过程;土壤全盐量、Ca2+、Mg2+、SO42-、总碱度、pH可作为控制区域盐碱化的主要因子.研究结果为阐明河套平原盐碱地的盐碱化过程及盐碱化土壤利用模式提供技术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年刈割次数对科尔沁沙地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品种产量、品质和越冬率的影响
《草地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科尔沁沙地适宜种植苜蓿秋眠级和刈割次数,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以不同秋眠级的6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刈割2次、3次和4次对产量、品质和越冬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刈割次数的增加,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越冬率逐渐降低;秋眠级1~3级苜蓿品种年刈割3次总产量最高,秋眠级4~5级苜蓿品种年刈割4次总产量最高;不同刈割次数各茬次间苜蓿品质不同.综合分析得出,在科尔沁沙地灌溉苜蓿种植区,选择秋眠级1~4级的苜蓿品种,年刈割2~3次为宜.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苜蓿 秋眠级 刈割次数 产量 品质 越冬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谷子品种高产机制
《江苏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寻赤峰地区高产谷子高产机理以及相关的指标,对赤峰地区主要推广高产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生理指标和产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高产品种株高在各个生育期均显著高于对照,但在高产品种之间,成熟期株高与产量之间并不呈显著正相关,高产品种成熟期株高在一个适度范围内,赤峰地区高产谷子品种的理想株高在140~160 cm;高产谷子品种在各个生育期叶面积指数也显著高于对照品种,表现为叶面积指数前期增长速度快、数值高、高位保持时间长,且叶面积指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赤峰地区高产谷子品种抽穗期时叶面积指数应在4.5以上,并保持至灌浆期结束.高产谷子品种在干物质积累方面表现为干物质积累速率较高,且各个时期干物质积累量较大.但干物质量受株高等多方面影响,赤峰地区高产谷子品种干物质量成熟期在50~70 g;根质量与品种特性相关性较大,并不能成为研究高产理论的特征性状;叶绿素含量高是高产品种的一个特征,但叶绿素含量主要受品种特征的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光温室春茬马铃薯品种引进与筛选试验
《种子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出适宜在赤峰地区温室种植的马铃薯品种,2016年引进7个马铃薯新品种,并在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院温室内进行种植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脱毒马铃薯表现有显著差异,以费乌瑞它的生育期最短,为73 d,尤佳46的生育期最长,为84 d.内薯1号对早晚疫病抗性较强,不同品种的产量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以大西洋产量最高,其次是荷兰15、尤佳66、兴佳2号、内薯1号、尤佳46,产量最低的是费乌瑞它.表明大西洋、荷兰15可在赤峰地区日光温室内推广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8年赤峰地区设施辣椒生产与市场情况分析
《中国蔬菜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内蒙古赤峰地区辣椒生产主要包括日光温室越冬一大茬辣椒和塑料大棚越夏茬甜椒,2018年日光温室辣椒的经济效益介于2016年和2017年之间,平均每667 m2纯收入18 273.31元;大棚甜椒平均每667 m2纯收入12 417.77元,分别比2016年和2017年增加100.3%和76.7%。通过对2种栽培模式的品种选择、栽培管理措施、生产成本投入、产值及价格的跟踪调研,总结分析了赤峰地区设施辣椒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生产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糜子粒色、米色与营养指标及脱壳难易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测定4种粒色的20份糜子材料的干基蛋白、干基脂肪、干基碳水化合物等相关营养指标,确定糜子粒色、米色与营养指标以及加工难易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相同粒色糜子,干基蛋白含量与干基碳水化合物含量之间呈负相关性,且二者此消彼长;干基蛋白含量与总氨基酸含量呈正相关性,且二者同时增减;黑粒糜子的干基碳水化合物含量高于白粒糜子,但氨基酸含量较白粒糜子和红粒糜子低.同一粒色糜子前提下,其米色越浅,干基蛋白、总氨基酸含量越高,干基碳水化合物含量却越低;白粒糜子较其他颜色糜子更易脱壳加工,黄色居中,黑色、红色较为困难;在同一粒色下,不同米色的糜子脱壳的难易程度也不同,难易程度随着米色变浅,难度降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