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放牧蒙古羊瘤胃细菌随季节变化规律的研究
《中国畜牧兽医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北方典型草原放牧蒙古羊瘤胃细菌菌群结构和多样性随季节变化的规律。随机选取北方典型草原上终年放牧不补饲的6只蒙古羊,在冬季(1月)、春季(4月)、夏季(6月牧草生长期和8月牧草旺盛期)和秋季(10月中旬),通过口腔采取瘤胃液,利用MiSeq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季节、不同牧草生长时期瘤胃细菌种群的结构和多样性。结果表明,放牧蒙古羊瘤胃细菌在夏季牧草生长旺盛期操作分类单元(OTU)和多样性最高,冬季最少,瘤胃细菌夏季和冬季OTU和多样性都差异显著(P<0.05)。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Firmicutes,56.93%)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21.52%)为蒙古羊瘤胃中的优势细菌种群;厚壁菌门OTU在8月达到最大值,拟杆菌门OTU在6月达到最大值,均与其他月份差异显著(P<0.05)。在科水平上,瘤胃菌科(Ruminococcaceae,19.09%)、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16.98%)、克里斯蒂娜科(Christensenellaceae,12.11%)、普雷沃氏菌科(Prevotellaceae,8.51%)和理研菌科(Rikenellaceae,8.27%)是蒙古羊瘤胃中的优势种群,分别在夏季(6月或8月)数量达到峰值。在属水平上,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4.79%)、丁酸弧菌属(Butyrivibrio,1.77%)和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1.27%)含量最高。因此,北方牧区放牧蒙古羊瘤胃细菌以厚壁菌门的瘤胃菌科数量最高,是典型的消化纤维素细菌,符合以牧草为饲的放牧羊的特征。
关键词: 蒙古羊 瘤胃细菌 MiSeq测序 季节变化 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褪黑激素对内蒙古绒山羊皮肤中let-7家族及其靶基因的影响
《畜牧兽医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探索褪黑激素(melatonin, MT)对let-7家族成员及其靶基因在内蒙古绒山羊皮肤周期性表达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内蒙古绒山羊罕山型个体6只,分为埋植组(皮下埋植MT,n=3)和对照组(不埋植MT,n=3),连续12个月采集绒山羊个体皮肤组织为试验材料,利用qRT-PCR技术检测皮肤组织中11个let-7家族成员的表达变化,结合RNA-Seq技术分析let-7家族靶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1)在整个皮肤毛囊周期内,MT上调let-7b、let-7e、let-7a-3p的表达,下调let-7f、let-7g、let-7c、let-7a-5p、let-7d、miR-98的表达。2)在4月份,MT上调"let-7g、let-7i、miR-98"的表达,下调PTGS2、PLCG1等靶基因的表达;下调"let-7a-5p、let-7b、let-7c"的表达,上调TGIF2、RBL1等靶基因的表达。3)在6月份,MT下调"let-7g、let-7i、miR-98"的表达,上调PTGS2、PLCG1、SRC等靶基因的表达;上调"let-7a-5p、let-7b、let-7c"的表达,下调GDF5、TGIF2、RBL1等靶基因的表达。4)let-7家族成员的靶基因主要参与VEGF、TGF-β、Oxytocin和NF-kappa B信号通路,在细胞过程、激素调节和转录因子调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综上表明,MT可能通过改变let-7家族重要成员的表达水平,影响相应靶基因的表达,进而在皮肤毛囊的周期性生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MT介导miRNAs影响羊绒生长的分子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内蒙古绒山羊 皮肤 褪黑激素 let-7家族 靶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放牧强度下荒漠草原土壤氮矿化季节性动态研究
《生态环境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放牧是中国北方主要的草地利用方式。放牧强度通过影响群落结构和土壤的理化性状以及土壤微生物活性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产生显著影响。以位于内蒙古四子王旗的荒漠草原长期放牧控制试验平台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四个放牧强度,即对照(CK)、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和重度放牧(HG),探讨了放牧强度对土壤无机氮库和氮矿化过程季节变化的影响。根据该地区气候特点和植物生长季节,将一年划分为3个时期,分别为生长季初期(5-6月)、生长季盛期(7-9月)和非生长季(10月至次年4月)。结果表明,(1)在生长季初期,放牧抑制了土壤氮矿化作用,土壤温度与土壤无机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2)在生长季盛期,放牧促进了土壤净氮矿化作用,其中LG区的净氮矿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显著高于对照区均较高;土壤净氮矿化和净硝化速率与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在非生长季,放牧抑制了土壤氮矿化作用,对照区不放牧处理的土壤净氮矿化速率显著高于放牧区;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无机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净氮矿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综上,高强度放牧抑制了土壤氮矿化过程,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净初级生产力的氮素限制。同时,放牧对土壤氮素转换过程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还田对黄土风沙区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内蒙古黄土高原风沙区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低、处置不当和农田土壤生态退化等问题,通过连续2年的田间小区试验,探究了0、3000、6000、12000 kg hm~(-2)不同秸秆还田量对玉米全生育期农田土壤酶活性、微生物动态变化及作物产量的影响。0、3000、6000、12000 kg hm~(-2)秸秆还田量分别相当于当地单位面积玉米农田年生产秸秆数量的0%、25%、50%和100%。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及作物产量年际间变化趋势一致。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量25%、50%和100%处理土壤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21.4%、30.9%和16.5%(P <0.05),秸秆还田量25%和50%处理土壤脲酶活性显著提高(P <0.05),而秸秆还田量50%处理土壤蔗糖酶活性提高了26.8%(P <0.05);秸秆还田量25%、50%和100%处理土壤细菌数量分别提高了27.3%、33.7%和28.7%,真菌数量提高了9.3%、13.0%和11.1%,放线菌数量提高了22.3%、31.9%、29.3%。在产量方面,秸秆还田量50%处理的玉米产量显著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两年分别增产11.7%和12.1%。综上所述,秸秆还田量25%(3000 kg hm-2)、50%(6000 kg hm~(-2))和100%(12000 kg hm~(-2))均可增加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及作物产量,尤其以秸秆还田量50%效果最显著。
关键词: 黄土风沙区 玉米 秸秆还田 土壤酶活性 土壤微生物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复合植物提取物对奶牛生产性能及血清免疫、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复合植物提取物对奶牛生产性能及血清免疫、抗氧化指标的影响。以金银花、蒲公英、益母草、连翘4种全株植物乙醇提取物按重量比1∶1∶1∶1混合制成复合植物提取物。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取胎次、泌乳期、泌乳量及体况相近的24头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基础饲粮+54 g/(头·d)复合植物提取物。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饲粮中添加复合植物提取物对奶牛产奶量、干物质采食量、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试验组第60天乳蛋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第30天体细胞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第30天、第45天和第60天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增加(P<0.05),血清白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试验组第30天和第45天血清免疫球蛋白A含量显著增加(P <0.05),试验组第30天血清免疫球蛋白M含量显著降低(P<0.05),试验组第15天血清免疫球蛋白G含量显著降低(P<0.05),试验组各时间点血清白细胞介素-2含量显著降低(P <0.05)。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第30天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试验组第15天和第45天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试验组第15天和第60天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显著提高(P<0.05),试验组第30天和第60天血清一氧化氮含量和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均显著提高(P <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复合植物提取物对奶牛产奶量、干物质采食量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没有显著影响,但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及抗氧化能力有的促进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肉羊产业发展实践回顾与战略思考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现行肉羊产业技术体系运行已有十年,在历任岗站专家的齐心协力和积极探索下,闯出了一条适合中国体制特色的肉羊产业科技创新与发展之路.在技术研发、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成果评价、技术推广、人员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丰富了我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理论与管理实践创新,在推动国家肉羊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及产业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播期对阴山北麓干旱半干旱区华油杂62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饲料油菜华油杂62为研究对象,在阴山北麓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区,通过分期播种,研究了播期对饲料油菜生长发育、产量及养分吸收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推迟导致饲料油菜生育期缩短,尤其缩短了从播种到出苗的时间;有效分枝数、茎粗随播期推迟而增大;出苗数、鲜草产量、养分累积量随播期推迟而下降;但植株地上部N、P、K含量随播期推迟变化趋势各不相同,氮含量先减小后增大,磷含量先增大后降低,钾含量逐渐降低;随播期推迟氮、钾累积量逐渐降低,磷积累量先增大后降低。综合考虑,阴山北麓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区饲料油菜最适宜播期应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添加乳酸菌和纤维素酶对紫花苜蓿青贮品质的影响
《中国草地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第二茬盛花期紫花苜蓿为青贮原料,分别添加0.005g/kg乳酸菌、0.005g/kg纤维素酶以及0.005g/kg乳酸菌+0.005g/kg纤维素酶,以无添加为对照,青贮60d后取样分析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并对苜蓿青贮品质进行评定。结果显示:添加乳酸菌和纤维素酶可显著降低青贮pH值和乙酸含量,显著提高乳酸含量(P<0.05)。乳酸菌+纤维素酶处理pH值(4.10)和乙酸含量(1.11%FW)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而乳酸含量(2.84%FW)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弗氏评分最高(88分,优级)。纤维素酶处理中性洗涤纤维含量(52.11%DM)、乳酸菌+纤维素酶处理中性洗涤纤维(51.30%DM)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31.02%DM)显著低于乳酸菌处理和对照(P<0.05)。综上表明,添加乳酸菌和纤维素酶可改善苜蓿青贮饲料发酵品质,乳酸菌+纤维素酶组合改善效果最佳;使用纤维素酶可提高苜蓿青贮饲料的营养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少孢节丛孢菌Aoz1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原核表达条件的优化
《中国兽医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悉少孢节丛孢菌内蒙古株Aoz1基因的详细信息,以研究捕食线虫性真菌对线虫的作用机制,本试验以捕食线虫性真菌的代表种——少孢节丛孢菌内蒙古株为研究对象,首先扩增其胞外丝氨酸蛋白酶的基因编码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然后将其构建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再转化至Transetta(DE3)表达感受态细胞中,进行表达条件的优化以及表达产物的纯化。结果表明,少孢节丛孢菌内蒙古株丝氨酸蛋白酶Aoz1基因与已发表的丝氨酸蛋白酶Aoz1基因的同源性为99%,其蛋白具备螺旋结构;在原核系统中进行表达,其最适IPTG诱导浓度为1.5 mmol/L,最佳诱导时间为8 h,确定了重组蛋白的最佳表达条件,并获得了重组蛋白。对该酶基因的分析,为后续有关蛋白酶和捕食线虫性真菌杀灭寄生性线虫机理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参考资料。
关键词: 捕食线虫性真菌 少孢节丛孢菌 丝氨酸蛋白酶 Aoz1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淮杜泊羊繁殖性能和FecB基因多态性研究
《中国畜牧杂志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系统评价黄淮杜泊羊的繁殖性能,本实验对2家黄淮杜泊羊核心育种场1年的繁殖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并随机采集了145只核心群羊只进行FecB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 表明:黄淮杜泊羊性成熟为6~7月龄,年繁殖率为252.82%,羔羊断奶成活率为95.79%,每只母羊年提供断奶羔羊数2.39个;黄淮杜泊羊群体FecB基因存在BB、B+和++3种基因型,其中B+型(杂合型)是群体中的优势基因型,基因型频率为0.606 9;基因型与产羔数关联分析表明,BB和B+基因型产羔数极显著高于++基因型.综上,黄淮杜泊羊具有多胎高繁的特性,在繁殖性能方面符合专门化肉用高繁绵羊品种的标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