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果麦间作模式下冬小麦冠层光分布和光合速率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在核麦间作和枣麦间作模式下,探讨不同间作模式下小麦冠层光分布、光合速率及光合物质积累规律。【方法】在核麦和枣麦间作模式下,研究小麦不同冠区(冠下区和冠中区)总辐射、小麦冠层上部和下部光合有效辐射(PAR)、小麦旗叶光合速率(Pn)及光合物质积累的变化。【结果】核麦间作和枣麦间作总辐射、小麦冠层上部PAR、冠层下部PAR和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核麦间作总辐射、冠层上部和下部PAR值在最大值附近点分布较少,尤其是冠下区,而在最小值附近点分布显著多于枣麦间作,且冠层下部PAR值在光补偿点以下点分布显著多于枣麦间作,冠下区尤为显著。枣麦间作不同冠区小麦冠层上部PAR值均在光补偿点以上,核麦间作冠下区有0.5~2 h在光补偿点以下,冠中区均在光补偿点以上。核麦间作和枣麦间作树冠遮荫导致不同冠区不同时间段小麦旗叶光合速率降低,冠层群体的光合生产能力降低,导致光合物质积累量降低,且核麦间作模式下Pn最大值及最小值和光合物质积累量均低于枣麦间作。【结论】核麦间作和枣麦间作模式下,果树树冠对不同冠区小麦都有不同程度的遮荫。核桃树冠对不同冠区小麦遮荫时间及遮荫强度显著高于枣树的遮荫影响,尤其是冠下区。核麦间作光不足限制了光合作用快速进行,尤其是冠层下部处在光补偿点以下点较多,使光合效率和光合物质积累量降低。
关键词: 果麦间作 冬小麦 光分布 光合速率 光合物质积累量


果麦间作系统小气候特征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果麦间作系统内小气候因子的变化规律,利用KS4000手持气象站和SUNSCAN冠层分析系统,对环塔里木盆地枣麦、杏麦和核麦间作系统中小气候因子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不同果麦间作系统对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射量和散射辐射量均有一定的减弱作用。果麦间作系统小麦冠层风速、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均明显降低,相对湿度明显增大,在枣麦、杏麦和核麦间作系统中具有相同的趋势。可见果麦间作栽培模式是一项改善田间小气候,有效防治环塔里木盆地一带常出现的干热风、浮尘和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对农作物造成危害的重要措施,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生态保障。


冷激处理对杏果组织活性氧及抗氧代谢的影响
《农产品加工(学刊) 》 2013
摘要:研究冷激处理对小白杏采后贮藏过程中杏果组织活性氧和抗氧化代谢的影响,为小白杏冷激处理的贮藏保鲜提供理论依据。将挑选好的绿熟期杏果(生理成熟)进行定量分配后,放入有孔垫有软纸的1 m3塑料筐内,做冷激处理,同时留1组不做任何处理,作为对照(CK),把处理好的组合杏子移至(0±0.5)℃冷库内贮藏,每隔特定时间,观察并测定相关指标。结果表明,最佳冷激处理组合为冷激温度-3℃,冷激时间3 h。在此条件下,可以有效抑制小白杏果实冷藏期间的酶活力,同时可以减少自由基对膜的损伤,抑制果实呼吸,达到延缓细胞衰老和延长小白杏贮藏期的效果。


高温下不同葡萄品种叶绿素荧光特性研究
《北方果树 》 2013
摘要:研究高温胁迫对葡萄品种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在45℃高温下测定不同葡萄品种叶绿素荧光参数,主要有Fo、Fm及Fv。高温下,‘和田黄’的Fo与其他品种相比达到极显著的水平;各品种间的Fm值没有显著的差异;‘巨玫瑰’的Fv/Fm值最小,与其他品种之间达到极显著的水平。其他品种的差异不大。在同样的高温胁迫下,不同葡萄品种叶绿素荧光参数中Fo、Fv/Fm影响较大,而对Fm的影响较小,可以结合形态特性进行品种耐热性的筛选。


无线智能温室农业大棚的构造与实现
《北京农业(下旬刊) 》 2013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种植技术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温室大棚"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出现.时至今日,其更是在各类先进技术的参与下,克服了各种难题,为人们的餐桌带来了更为新鲜、丰盛的各类蔬菜,有效地解决了人们在寒冷的冬季缺乏新鲜蔬菜的难题,有效地提升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无线温室大棚技术在温室大棚中的广泛应用,有效地消除了环境中温、湿度以及光照等因素对植物生产的束缚,使得植物生长的更加健康、优良.基于此,重点探索无线智能农业大棚的构造以及实现,希望能够对农村地区的温室大棚修建有所帮助.


株行距配置及密度对糯玉米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农村科技 》 2013
摘要:糯玉米京科糯2000近年来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因其口感佳、适应性强深受种植户和加工企业的喜爱。该鲜食糯玉米以采收果穗鲜销或加工成品上市为目的,对果穗长度、大小、外观性状有较高要求,同时,如果栽培管理不当,容易出现倒伏现象。本文以鲜穗产量、鲜穗等级比率为衡量指标开展试验研究,确定京科糯2000适宜的种植模式和种植密度来实现高产栽培,为新疆鲜食玉米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枣棉间套作下不同灌溉方式及灌水量对红枣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枣棉间套作条件下,红枣供水状况与单作红枣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研究红枣主要应用的3种灌溉模式和不同灌水量对红枣的影响;【方法】通过设置红枣3因素2水平试验设计,研究不同处理对红枣枣吊长度、枣吊数量、开花数量、果径变化以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不同灌溉模式下,枣吊长度滴灌>沟灌>微喷,单个枣股枣吊数量和单个枣吊蕾、花数以及横纵径之积比较均为滴灌>微喷>沟灌,并且红枣单株产量滴灌>沟灌>微喷,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不同灌水量水平下,红枣各项调查指标均表现高灌溉量处理优于低灌量处理,枣单株产量高灌量显著大于低灌量产量。【结论】滴灌、微喷和沟灌增加灌水量都能显著促进红枣的生长和提高红枣产量,3种灌溉模式对红枣的影响表现为滴灌>沟灌>微喷。


2006~2012年新疆北部棉区高密度植棉模式下杂交种主要经济性状优势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杂交棉在高密度植棉模式下主要经济性状优势,为新疆北疆棉区棉花杂交种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006~2012年北疆170份早熟杂交棉和常规陆地棉区域试验品系和审定品种的皮棉产量、纤维品质性状的多年多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高密度膜下滴灌种植模式下,杂交棉参试数量大体呈下降趋势,除单铃重变幅大于常规棉外,其余性状变幅小于常规棉或与之相当。区试杂交棉组合在平均皮棉产量方面极显著高于常规棉,并在单株铃数、单铃重方面和常规棉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纤维品质二者无显著差异,每年高产组合和审定品种的主要经济性状表现与区试结果趋势相似,但近年杂交棉平均皮棉产量较常规棉差异逐渐减小。【结论】在目前北疆高密度植棉模式下,参试杂交棉组合较常规陆地棉生产优势明显,但竞争优势逐年降低,进一步强化开展低成本强优势组合育种及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研究非常必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