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新常态下促进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对策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
《科学技术创新 》 2018
摘要:近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来自于科研成果的转化。科研成果向农业科技的转化也是市场流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我国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农业科研成果创立了对农业科技企业的培训,以及科研评判的相关机制,对调整农业研究起到了推进作用,本文以黑龙江地区科研成果情况为例,就新常态下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对策进行研究并给出了相应建议。


5个蓝莓品种的越冬期间抗寒性比较
《中国林副特产 》 2018
摘要:以5个蓝莓栽培品种为试验材料,调查了在黑龙江绥棱地区露地栽培条件下,越冬及相关生理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供试品种的抗寒性比较为‘美登’>‘齐伯瓦’>‘北蓝’>‘蓝丰’>‘康维尔’。


拟南芥AtOFP8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表达分析
《北方园艺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以Columbia-0拟南芥为试材,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拟南芥转录因子AtOFP8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AtOFP8基因进行组织表达分析和逆境表达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其它AtOFP的功能奠定基础。结果表明:AtOFP8基因全长954bp,编码蛋白由221个氨基酸组成,是一个分子量为25.466kDa的不稳定蛋白,该蛋白无跨膜区和信号肽,定位在细胞核中,亲水能力较强;AtOFP8基因在根和花中表达较高,在高温干旱等环境下转录水平明显升高。


民猪与大白猪肠道菌群的比较研究
《畜牧与兽医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民猪是我国一个著名的地方猪种,属于脂肪型猪种。而大白猪起源于欧洲,是瘦肉型猪种。通过比较这2个不同猪种间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差异,分析它们在消化吸收上的异同点。首先针对16S r DNA V4区设计引物,对来自于5头大白猪和5头民猪的粪便基因组进行PCR扩增,利用Illumina Hiseq2000测序平台进行测序,数据经优化整理后,进行OTU聚类分析,并在门、纲、目、科和属共计5个水平上进行分类学统计。结果表明:共获得421~460 bp序列298 768条,占总数的99.98%。2组间共有OTU 885个,大白猪特有OTU 69个,民猪特有OTU 221个。共检测到25个门,其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螺旋菌门(Spirochaetae)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占优势,民猪和大白猪之间具有大致相同的门水平分布。在检测到的207个属中,普氏菌属(Prevotella)和密螺旋体属(Treponema)的相对丰度值在2个猪种内均较高。而大白猪的厌氧弧菌属(Anaerovibrio)和梭菌属(Clostridium)分别比民猪猪高出4.5倍和3.4倍,民猪的纤维杆菌属(Fibrobacter)、螺旋体属(Spirochaeta)和密螺旋体属(Treponema)比大白猪分别高出3.7倍、1.6倍和1.7倍。由此推测,民猪肠道内纤维杆菌属的高表达可能与其易消化粗纤维饲料有关。


黑龙江春玉米田肥料增效剂的筛选
《安徽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目的]筛选适合黑龙江春玉米田的肥料增效剂。[方法]研究添加不同配比长效复合增效剂、脲酶抑制剂氢醌、硝化抑制剂双氰胺、复硝酚钠、DA-6胺鲜酯肥料增效剂对春玉米产量、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施用肥料增效剂处理比常规处理产量均有所增加,提高了8.3%~25.2%;最佳肥料增效剂是硝化抑制剂双氰胺添加量为肥料总重的0.6%、长效复合增效剂添加量为肥料总重的0.3%;施用肥料增效剂处理玉米植株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农艺性状及产量均有所提高;施用肥料增效剂氮肥利用率提高了5.63~25.73百分点;氮农学效率提高了4.73~14.43 kg/kg;氮肥贡献率提高了5.43~14.34百分点。[结论]硝化抑制剂双氰胺、长效复合增效剂为黑龙江春玉米田最适合的肥料增效剂。


主动学习策略融合算法在高光谱图像分类中的应用
《通信学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传统主动学习单一策略算法在挑选最有价值未标记样本时出现的抖动和不稳定的现象,引入集成学习(ensemble learning)分类器的加权组合思想,提出一种基于组合策略的联合挑选(ESAL)方法,将模型的组合衍生至策略的组合,从而实现单一模型多策略的融合,获得更高的稳定性。通过对高光谱遥感图像分类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获得相同精度阈值时,ESAL算法相对于单一策略算法最高可节省成本25.4%,抖动频率减少至原来的16.67%,抖动明显改善,体现出ESAL算法良好的稳定性。


矮壮素、烯效唑和多效唑对水稻倒伏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林副特产 》 2018
摘要:为了研究矮壮素、烯效唑和多效唑对水稻倒伏和产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掌握其使用技术,每个植物生长调节剂配制4个不同浓度的处理液,以水稻品系牡10-8为供试材料,并以未经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的牡10-8为对照进行试验,通过对株高、重心、折节粗、抗折力、壁厚、倒伏程度、穗长、穗粒数、秕粒数、空粒数、千粒重、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小区产量等性状分析发现:施用矮壮素、烯效唑和多效唑都能减小植株的倒伏程度;矮壮素、烯效唑和多效唑没有降低植株株高,抗倒伏的作用机制主要是增加了植株的茎秆粗度和壁厚,增强了植株的抗折力,从而减小了植株的倒伏程度。施用矮壮素、烯效唑和多效唑都能增加小区产量。其作用机制是倒伏植株通风透光条件差,功能叶面积急剧衰减,营养物质运转受阻,提高了抗倒能力,就变相延长了有效光合时间,这是增产的重要因素;另外矮壮素、烯效唑、多效唑处理过的植株灌浆后期茎秆的充实度强于对照,抗折力较强,能促进弱势粒灌浆,进而提高有效穗数和穗粒数,而这2个性状与产量显著正相关。


基于供给侧视角的黑龙江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现状分析
《黑龙江科学 》 2018
摘要:从供给侧维度来看,黑龙江农业生产发展对农业科技的有效需求并没有得到完全意义上的满足,现有农业科研成果的供给数量及质量与农业生产发展需求不匹配,造成科研成果转化"供求悖论"。应从科研成果有效供给着手,根据现有科研成果的公益属性分类建立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体系。在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政府应加大公益属性的农业科研成果供给,科研机构、企业等农业科研成果供给方应加大供给力度与精准度,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内生机制的建立逐渐成为科研成果供给的主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