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9608条记录
寒地水稻苗床隔寒超早播育大龄秧苗技术要点

北方水稻 2018

摘要:从秋季做床、秋季提前扣棚覆膜促早化冻、苗床隔离层增温技术、三膜覆盖技术、稻壳腐解增温等方面介绍了寒地水稻苗床隔寒超早播育大龄秧苗技术要点。采用增温技术提早育苗,可增加活动积温,延长生长期,确保晚熟优质水稻品种在黑龙江省第三、四积温带种植并安全成熟。

关键词: 寒地水稻 隔寒增温 超早育秧 技术要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Ph基因的研究进展

分子植物育种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远缘杂交将小麦亲缘种属的某些优良性状导入到小麦中是改良小麦品种的重要途径。但小麦自身带有的抑制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ph基因,使外缘基因的导入受到限制。因而利用缺失的ph基因可以得到小麦异源附加系、易位系等新的小麦品系,对于小麦的生产实践具有重要作用。本综述从ph基因的突变体与抑制基因,ph基因作用机制与分子机理和ph基因的应用三方面综述ph基因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前景进行展望,旨在为麦类作物染色体遗传与进化、同源关系分析以及基因调控等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小麦 Ph基因 同源染色体 染色体配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预测预报模型应用评价

中国马铃薯 2018

摘要:马铃薯晚疫病是世界马铃薯生产上一种毁灭性病害,化学防治是控制马铃薯晚疫病最有效和最简单的方法。但是,化学防治存在用药不及时和过度施药的问题,采用马铃薯晚疫病预测预报模型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应用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预测预报模型,对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进行了预测,并与丹麦NegFry模型、每7 d施药和每10 d施药处理比较。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预测预报模型处理、丹麦NegFry模型处理和每7 d施药处理与对照相比在病害防治效果方面差异显著,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预测预报模型处理与丹麦NegFry模型处理和每7 d施药处理相比不显著。采用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预测预报模型与实际病害发生拟合度达95%。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预测预报模型与丹麦NegFry模型处理、每7 d施药处理、每10 d施药处理相比,减少杀菌剂使用次数1~3次。与空白对照相比,增产48.24%,小薯率降低5.63个百分点,烂薯率降低4.52个百分点,增加纯收入12 090元/hm~2。所以,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预测预报模型与丹麦NegFry模型和每7 d防治处理达到同等防治效果,且降低农药使用量,可及时指导晚疫病田间防治工作。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 预测预报 黑龙江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新品种龙粳59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北方水稻 2018

摘要:龙粳59是2005年以龙糯2号为母本、以空育131为父本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具有产量高、熟期适中、抗稻瘟病中等、抗冷性中等、整精米率高、分蘖力较强、活秆成熟等特点,2017年5月通过黑龙江省审定。从培育壮秧、合理施肥管水、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介绍了龙粳59关键栽培技术。

关键词: 水稻 龙粳59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蓝莓组培苗微扦插工厂化繁殖技术

现代农业研究 2018

摘要:蓝莓不仅是经济价值较高的浆果树种,其观赏价值同样可以得到开发利用,蓝莓成园后,春观花、夏品果、秋赏叶,极具观赏性。目前,蓝莓苗木的主要繁育方法是组织培养和扦插。

关键词: 培苗 扦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小豆品种数量性状对育种遗传改良研究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2018

摘要:[目的]对28个不同生态区红小豆品种数量性状在育种改良中的研究分析。[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数理统计方法对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其中7个数量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变异系数最大的数量性状为分枝数,变异系数达到34.21%,其次是产量,变异系数为24.65%,最小的为生育期,变异系数为2.54%。相关分析表明,单株荚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单荚粒数因子、生育期因子和产量因子)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86.68%。[结论]在红小豆育种改良选择中,单株荚数是育种改良中重点选育目标,同时要综合考虑荚粒数均匀,生育时期适合等其他性状。

关键词: 红小豆 农艺性状 变异系数 相关分析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核盘菌诱导后向日葵防卫及激素信号传导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向日葵抗菌核病分子机制,在已构建的核盘菌诱导向日葵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基础上,筛选了8个向日葵防卫相关基因和水杨酸(SA)、茉莉酸(JA)及茉莉酸-乙烯(JA/ET)信号途径中的关键调控基因进行q RT-PCR诱导表达分析。结果表明,当核盘菌侵染时,向日葵防御酶基因表达量与对照相比均有显著的变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基因在6h表达量分别为对照2~(5.02)、2~(2.34)和2~(6.25)倍;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氢酶(CAT)和查尔酮合成酶(CHS)基因也上调表达,表达量在12h均达到最高,分别为对照的2~(3.89)、2~(4.23)和2~(4.89)倍;β-1,3-葡聚糖酶(GLU)基因在0~6h下调表达,之后又迅速升高,24h表达量达到最高,为对照的23.66倍;几丁质酶(CHI)基因先是下调表达,12h后开始上调表达,36h时表达量达到最高,为对照的22.13倍。SA、JA及JA/ET信号途径中的调控基因与未经诱导的相比均有明显的转录水平变化,而且JA/ET途径"节"点基因PDF1.2和SA-JA"节"点基因NPR1、MPK4和EDS1也明显上调表达。研究结果表明核盘菌诱导激发了向日葵多种抗病信号传导途径及防御反应,暗示向日葵对核盘菌侵染响应的分子机制受到多基因网络系统的调控。

关键词: 向日葵 防卫基因 激素信号传导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酶解-超声组合提取蒲公英中绿原酸的工艺优化

食品工业科技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以干蒲公英茎叶为原料,优化其绿原酸提取工艺。方法:采用酶解超声组合法,以绿原酸得率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确定酶添加量、酶解时间、超声功率和超声时间为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水平值,采用Box-Behnken法设计四因素三水平实验进行响应面优化,并建立二次多项数学模型。结果:蒲公英中绿原酸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纤维素酶添加量0.3%(占干料的百分比)、酶解时间1.0 h、酶解温度50℃、酶解p H4、超声功率163 W、超声时间1.7 h、料液比1∶20 g/m L。在此条件下,绿原酸平均得率为2.14%±0.02%,与模型预测值(2.12%)相近。结论:酶解超声组合方法较适合提取蒲公英中的绿原酸,响应面分析法较好地优化了提取工艺。

关键词: 蒲公英 绿原酸 纤维素酶 超声波 提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莓叶片再生体系的建立

中国园艺文摘 2018

摘要:以草莓‘红颜’和‘章姬’的叶片为外植体,研究暗培养时间、不同植物激素及浓度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不同植物激素种类浓度及继代次数对不定芽增殖的影响,以及组培苗生根的最佳培养基。结果表明:草莓叶片不定芽诱导的最适宜培养基为MS+3 mg/L 6-BA+0.2 mg/L 2,4-D,暗培养天数15~20 d;不定芽增殖的最适宜培养基为2 mg/L 6-BA+0.3 mg/L NAA,‘红颜’组培苗适宜继代4代,‘章姬’组培苗适宜继代5次;MS+0.5 mg/L 6-BA+0.05 mg/L NAA生根效果最好。

关键词: 草莓 暗培养 不定芽再生 增殖系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用氮肥和磷肥对东北黑土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AM)真菌在促进作物养分吸收、提高作物抗病和抗逆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探讨长期施用化学氮肥和磷肥对东北黑土AM真菌的影响及其主效环境因子,为进一步揭示AM真菌对化肥的响应机制,指导农田施肥以及利用AM真菌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提供依据。【方法】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选取5种不同处理:不施肥(CK),单施常量氮肥(N_1),混施常量氮肥和磷肥(N_1P_1),单施2倍常量氮肥(N_2),混施2倍常量氮肥和磷肥(N_2P_2)。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连续施用37年氮肥和磷肥的AM真菌群落组成差异,并对AM真菌群落组成与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随着氮、磷施用量的增加,黑土p H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降低,而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和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单施氮肥(N_1和N_2)对黑土中AM真菌多样性影响不显著(P>0.05);然而氮、磷混施(N_1P_1和N_2P_2)显著降低黑土中AM真菌多样性(P<0.05)。土壤中AM真菌以Glomeraceae科为主,占AM真菌45.5%。在属水平上,施肥降低Funneliformis和Septoglomus丰度,而提高Paraglomus丰度;在N_1和N_2基础上施磷显著提高Glomus和Funneliformis丰度,而降低Gigaspora和Paraglomus的丰度。非度量多维度分析表明,长期施用氮、磷肥改变了土壤中AM真菌群落组成。不施肥处理、单施氮肥处理和氮、磷混施处理AM真菌群落差异显著,且磷肥影响较为显著。冗余分析表明,土壤p H,有效磷含量是影响黑土中AM真菌群落组成的主效环境因子(P<0.05)。【结论】长期施用氮肥以及氮、磷肥混施改变了黑土中AM真菌群落组成,单施氮肥对黑土中AM真菌多样性影响不大,而氮、磷肥混施降低其多样性,施肥导致的土壤p H和有效磷含量变化是主要因素。

关键词: 长期施肥 东北黑土 丛枝菌根真菌 群落组成 Illumina Miseq测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