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玉米垄半空密植高产栽培法的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 》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于1990~1992年在所内外进行。玉米垄半空密植高产栽培法系指将常规大垅栽培,改变成105厘米宽的平台,台上种植玉米两行,台与台之间空半垅,并增加一定的种植密度,故称为垄半空密植高产栽培法。这种新的栽培法,创建了高光效的群体光合系统,改善冠层结构,通风透光条件,充分发挥边际增产效应,扩大绿色面积,延长光合时间,增加光合势,提高群体光合生产率、相对生长率、群体生长率以及光能利用率。试验结果表明,垄半空密植栽培法,一是产量高。三年平均亩产769.20公斤,最高亩产834.46公斤;二是增产幅度大。比常规栽培法增产22.3~38.5%;三是经济效益显著,亩纯增值50~65元。该项栽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实用性及可行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新的栽培法。
关键词: 玉米,垄半空,群体,栽培法


旱灌春小麦需氮磷钾量及高产经济施肥技术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 》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提出了克丰一号春小麦亩产200~325公斤产量所需氮、磷、钾量(不包括根系)。在淤积土上种植亩施氮5公斤,种肥施五氧化二磷5公斤,三叶期追氮肥5公斤,是实现亩产300公斤水平的高产经济施肥技术。
关键词: 春小麦,产量,肥料三要素量,施肥技术


关于小麦角质率的几个问题
《黑龙江农业科学 》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关于小麦角质率的几个问题于光华(黑龙江省农科院谷物中心)众所周知,小麦子粒的胚乳是由角质胚乳和粉质胚乳组成。根据角质胚乳和粉质胚乳在小麦子粒中所占比例,又将小麦子粒胚乳分为全角质、半角质和粉质。角质占子粒胚乳比例的多少,称之为角质率;也有叫玻璃质率和...


开展定题跟踪服务促进成果形成与开发
《图书馆建设 》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开展定题跟踪服务促进成果形成与开发吴昆黑龙江省农科院牡丹江农科所我所是黑龙江省东部山区、半山丘陵区多专业综合性农业研究所.其重点任务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科委、农业部及省科委的课题,这些课题对当前和长远的农业发展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我们科研所图...


大豆不同基因组合F_2、F_3种子萌发期耐冷性的研究
《中国油料 》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大豆不同基因组合F_2、F_3种子萌发期耐冷性的研究郭泰,刘忠堂(黑龙江省农科院合江农科所)大豆冷害在我国东北地区尤其在三江平原较为严重,是该地区影响大豆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耐冷性育种是防御低温冷害的根本方法,在日本研究较早,并已有成一系列耐冷品种...


三江平原沼泽土种稻营养诊断与施肥技术的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 》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经研究获得描述不同氮肥施用量与产量之间的曲线方程:y=35.52+24.8123X-0.9012X2;通过对该方程的求导,得出沼泽土种稻的最佳氮肥用量和最佳水稻产量。通过田间取样分析和计算得到沼泽土种稻不同氨肥用量情况下的水稻累计吸氮量和土壤累计供氮量曲线方程及其参数,从而为沼泽土种稻经济、合理、高效的使用化肥,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营养诊断,养分平衡


茄子僵果和畸形果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北方园艺 》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茄子僵果和畸形果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林密一、症状茄子果实形状不正,发硬,果皮不亮,发污,果实球球蛋蛋长不大,即僵果。另外还会产生双于果,偏平果,毛边果等畸形果。僵果和畸形果在露地和保护地栽培都有发生。在露地主要是门茄座果期发生较多,在保护地前期和7—...


寒地优良玉米自交系主要数量性状配合力效应分析
《作物品种资源 》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以寒地8个优良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模式的配合力分析方法,对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及初步评价,研究表明,9030-130、边90-138、边90-131是综合表现较好的自交材料,可在育种中利用。杂交组合边90一131×边90-40和辐18-2×边90-396的行粒数、百粒重等性状表现突出,可进一步组织试验,确定应用价值。
关键词: 玉米自交系,配合力,遗传力


利用赤眼蜂防治大豆食心虫蜂种筛选及应用技术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 》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采用五种赤眼蜂接种大豆食心虫卵,筛选优势蜂种。用采自广东、北京、吉林和黑龙江的螟黄赤眼蜂进行田间罩笼寄生大豆食心虫的效果比较试验,以及用当地螟黄赤眼蜂进行不同放蜂量的田间示范试验。结果表明:螟黄赤眼蜂为寄生大豆食心虫的优势蜂种,并且当地蜂种的防治效果优于外地蜂种的防治效果,地理相近的蜂种防治效果差异不明显,亩放蜂量3万头以上为宜。每亩放四点,防治效果在60~70%左右。
关键词: 蜂种筛选;优势蜂种;防治效果


马铃薯新品种克新12号育成报告
《中国马铃薯 》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随着我国粮食生产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马铃薯的用途逐渐向商品型转化,尤其自“七五”以来,马铃薯加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对高淀粉适于加工、出口创汇品种的要求日益迫切.为了适应生产和市场发展的需要,我所于1978年开展了抗病、高产、优质新品种选育研究,于1991年育成了克新12号.1 选育经过克新12号是用Dorita自交种子选育而成.1979年培育实生苗,当年从实生苗群体中入选一批优良单株无性系,1980年参加选种试验,原编号为克7943—7,1981年参加品系预备试验,1982~1987年参加品系比较试验,1988年参加区域预备试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