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6582条记录
杨麦间作系统对太湖流域土壤氮流失的削减效应

农业工程学报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过量施肥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太湖水质下降及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该试验在距离太湖湖岸带约1 km的小麦种植区对2种杨麦间作密度(其株距均为2 m,行距分别为5 m(AS1)和15 m(AS2))削减土壤氮流失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杨树林冠层对降雨的截留主要集中于4-10月,AS1间作密度下林冠层对降雨的截留幅度达8.6%~44.5%。由于林冠层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导致的径流量AS1R(去除枯落物:Remove litter)处理显著低于AS2R和MSL0(单作麦地中未铺设枯落物处理)处理(P<0.05)。在整个小麦生长季,AS1S(有枯落物覆盖:Save litter)处理径流中TN、NO3--N平均浓度、流失量均显著低于MSL0(P<0.05)。60 cm土层AS1S平均淋溶水量、TN、NO3--N平均浓度和流失量与AS2S、MSL0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杨树落叶期,AS1系统有枯落物覆盖下地表径流量、TN、NO3--N平均浓度和流失量均显著低于无枯落物处理(P<0.05)。而AS2系统有无枯落物覆盖之间差异则不显著(P>0.05)。在去除冠层及枯落物影响后,AS1R处理60 cm土层淋溶水量、TN和NO3--N淋溶流失量均显著低于20cm土层(P<0.05),而MSL0系统下20、40、60 cm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株行距为2 m×5 m的杨麦间作密度对地表径流、淋溶及氮流失的削减效应更显著。

关键词: 土壤 径流 杨树-小麦间作系统 淋溶 林冠层 枯落物 根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籼型恢复系镇恢46的选育

杂交水稻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镇恢46是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用镇恢129×镇恢084的F1作母本、镇恢084作父本回交,于2002年育成的籼型恢复系。该恢复系具有株型好、稻米品质优、抗白叶枯病、恢谱广、恢复力强等优良特性,所配组合镇籼优146(镇籼A/镇恢46)于2014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

关键词: 水稻 恢复系 镇恢46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污染水灌溉对土壤影响的研究进展及问题分析

生态环境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污染水灌溉是缓解中国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之一。除了城市污水以外,污染水还包括污染的地表水、工业废水、养殖废水、矿区废水、垃圾渗滤液等。文章回顾了污染水灌溉对土壤的污染作用,分析了中国污水灌溉存在的主要问题。污染水灌溉对环境的污染,主要在土壤表层,具体表现为:(1)改变了土壤的p H值,不同地区、不同的污染水类型对土壤p H值的影响结果不同;(2)重金属在土壤表层富集,向深层土迁移的速率比较缓慢,不同种类的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累积迁移规律不同,重金属富集程度与污水灌溉时间密切相关,Cd、Pb等的活性较高,生态污染风险最大,应引起足够重视;(3)土壤表层氮、磷及有机质含量增加,长期进行污灌的土壤,易造成地下水中NO3--N污染,土壤全盐量也呈增加的趋势;(4)引起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的变化。中国的污染水灌溉存在:(1)缺乏整体监管与监测体系;(2)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不利影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3)缺乏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等问题。加强污染水灌溉相关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制定全面的污染水灌溉规划,为污染水灌溉的应用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通过宣传、设置缓冲区,加强监管力度等,有效避免病原菌传播风险;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等措施,可以充分、高效地利用污染水,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污染水 灌溉 土壤 问题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2种杀菌剂对葡萄灰霉病菌的毒力测定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明不同杀菌剂对葡萄灰霉病菌的室内抑菌活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2种杀菌剂对葡萄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乙霉威、环酰菌胺、嘧菌环胺、咪酰胺、速克灵、多菌灵、烯唑醇、异菌脲、嘧霉胺、啶酰菌胺、腈菌唑、吡唑醚菌酯对葡萄灰霉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0.092 8、0.094 0、0.098 1、0.117 4、0.420 4、0.491 8、0.591 7、0.861 6、2.611 6、3.266 4、11.371 5、20.573 3 mg/L。葡萄灰霉病菌对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其中供试葡萄灰霉病菌对乙霉威最敏感。

关键词: 葡萄灰霉病菌 杀菌剂 毒力 菌丝 生长速率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苏薯17号的选育及栽培生理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苏薯17号是从苏薯2号×南薯99的杂交组合后代中选出的一个淀粉加工用甘薯品种,该品种于2012年通过了国家甘薯品种鉴定委员会的鉴定。为探明该品种的特性及高产栽培生理,采用多点鉴定的方法对苏薯17号的生产力进行了鉴定,通过不同生育期的挖根调查和不同的肥料处理研究了苏薯17号的高产生理特性和栽培技术。多点鉴定结果表明:苏薯17号的平均鲜薯、薯干和淀粉产量分别比对照品种徐薯22增产13.80%、22.80%和25.34%,薯块平均干物率33.2%,抗根腐病和蔓割病,为优良的淀粉加工型甘薯品种。生理特性研究表明:苏薯17号全生育期的平均叶面积指数为2.12,与对照品种徐薯22相当,平均净同化率为5.45,比对照品种徐薯22高13.97%,苏薯17号块根干物质积累速率在生长后期显著高于徐薯22,生长60 d后的经济系数高于对照。由此表明苏薯17号为高净同化率型品种。栽培研究表明:鲜薯产量、茎叶产量、生物产量和薯干产量肥料处理间差异极显著,鲜薯产量不仅受氮、磷、钾的施用量影响,而且与氮、磷、钾配比有关,本试验中以氮、磷、钾肥的施用量分别为112.5,75,225 kg/hm2,氮、磷、钾配比为1.5∶1∶3时鲜薯产量最高。

关键词: 甘薯 品种 高产生理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BSDV侵染对水稻ABA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侵染对水稻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含量的影响,通过灰飞虱在水稻日本晴和淮稻5号两个品种上人工接种RBSDV,待接种的水稻表现明显矮缩症状时,采用ELISA方法测定ABA含量。结果显示,在接种RBSDV的日本晴和淮稻5号中,ABA含量均明显增加。接种病毒的日本晴植株中ABA含量为111.04ng/g,而对照中仅为60.86ng/g;淮稻5号对照植物ABA含量为70.61ng/g,而病株中ABA的含量为102.60ng/g。为进一步明确病毒侵染如何调控ABA的含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了日本晴接种RBSDV 8d,12d,16d和60d时ABA合成关键基因(OsZEP、OsNCED1、OsNCED2、OsNCED3、OsNCED4和OsNCED5)及分解关键基因(OsABA8ox1、OsABA8ox2和OsABA8ox3)mRNA相对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病毒侵染8d,ABA合成和分解代谢基因的表达量均高于对照,其中OsNCED4和OsNCED5的表达量随病毒侵染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至60d时OsNCED3、OsNCED4和OsNCED5的表达量为对照的3.97、7.66和2.99倍,而OsZEP,OsABA8ox1和OsABA8ox2的表达量则随侵染时间的延长而降低。RBSDV侵染后可能既影响了ABA合成也影响了其分解,两者共同作用导致了ABA含量增加。

关键词: 水稻黑条矮缩病 水稻 脱落酸 合成 分解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重金属离子胁迫对斜生栅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利用浮游植物荧光仪(phyto-PAM)研究了不同浓度重金属离子(Cu2+、Mn2+和Zn2+)不同时间(12、24、48、72和96 h)处理对斜生栅藻(Scendesmus obliquus)细胞密度(D650)、PS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PSⅡ实际光能转化效率(Y)、最大相对电子传递效率(Re,t,max)、半饱和光强(IK)和光能利用效率(α)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金属离子在12和24 h时对斜生栅藻的生长均无明显影响;48 h处理下,Cu2+和Zn2+可显著抑制斜生栅藻生长;96 h处理下,除100μmol·L-1Mn2+依然对斜生栅藻生长无显著影响外,其他所有处理均显著抑制斜生栅藻生长,其中Cu2+对藻生长的抑制效应最为明显。随着胁迫时间延长,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Y、Re,t,max、IK和α参数值下降,且下降幅度逐步增大。总体来看,各重金属离子对斜生栅藻的毒性大小顺序为Cu2+>Zn2+>Mn2+。Re,t,max、Y和IK参数可用于评价斜生栅藻对Mn2+和Zn2+的适应性,而所有叶绿素荧光参数均可用于评价斜生栅藻对Cu2+的适应性。

关键词: 斜生栅藻 Cu2+ Mn2+ Zn2+ 叶绿素荧光参数 毒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淮地区稻茬小麦超高产群体特征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黄淮地区稻茬小麦超高产(>9 000 kg·hm-2)群体的生长发育特性,以该区域推广面积较大的半冬性小麦品种‘连麦6号’、‘济麦22’和‘烟农19’为材料,在试验总结出包括基本苗调控和氮肥运筹等一套适宜黄淮地区稻茬麦超高产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建立稻茬小麦高产和超高产群体,对其系列生育、生理特性以及产量要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与高产小麦群体(产量为7 380~7 889 kg·hm-2)相比,超高产(>9 000 kg·hm-2)小麦群体单位面积穗数差异不显著,但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增加;超高产小麦抽穗前茎蘖数较高产群体少,但分蘖成穗率较高;超高产群体小麦的叶面积指数,生育前期较高产群体低,抽穗后则显著高于高产群体,两者干物质积累生育前期无明显差异;超高产小麦抽穗期、乳熟期与蜡熟期的根冠比、根系伤流量均显著高于高产群体;超高产小麦粒叶比、茎鞘物质运转率和收获指数均高于高产群体。因此,本文提出了黄淮地区稻茬小麦超高产(>9 000 kg·hm-2)群体的产量结构与群体指标:单位面积穗数(700±20)×104·hm-2,每穗实粒数>32,千粒重>42 g,茎蘖成穗率>45%;抽穗期叶面积指数6.5~7.0;成熟期总干重>20 700 kg·hm-2,粒叶比>14 mg·cm-2;抽穗期根冠比>0.28,根系伤流量>7.1 g·m-2·h-1;收获指数>0.45。

关键词: 黄淮地区 稻茬小麦 超高产栽培 群体特征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巢式PCR检测菜豆细菌性萎蔫病菌

浙江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实现对进口大豆样品中菜豆细菌性萎蔫病菌的快速检测,试验根据菜豆细菌性萎蔫病菌的REP-PCR扩增测序结果,设计了1条特异性引物Cff F11,与引物Cff FOR组合,建立了巢式PCR检测方法,并进行特异性和灵敏度验证。结果表明,利用此检测方法对多种参试菌株进行检测时,只有菜豆细菌性萎蔫病菌呈阳性反应,而其他病菌不产生扩增反应;巢式PCR方法检测菜豆细菌性萎蔫病菌菌悬液时,其灵敏度达到3.1×103cfu·m L-1,比常规PCR灵敏度高1 000倍。制备带菌率为0.5%的大豆样品,用巢式PCR方法 1h内就可进行检测,检测时间大大缩短;在对实验室留存的100份进口大豆样品检测时,1份样品扩增到了特异性条带,测序分析结果证明此份大豆样品中携带的病菌为菜豆细菌性萎蔫病菌。本试验所建立的巢式PCR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检测时间短并且检测准确率高等特点,可用于口岸菜豆细菌性萎蔫病菌的检测。

关键词: 菜豆细菌性萎蔫病菌 巢式PCR 检测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界因素对徐紫薯3号产量与花青素积累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徐紫薯3号具有花青素含量高、萌芽性好、耐储存,综合农艺性状良好等优点。为明确外界因素对该品种的影响,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栽培措施从而提高该品种的产量以及花青素含量。利用正交试验研究激素(乙烯和赤霉素)、矿质元素(氯化钙和磷酸二氢钾)以及不同栽插期对徐紫薯3号鲜薯产量、薯块花青素含量和薯块花青素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提早栽插(5月10日)并施用1.5 kg/hm2的赤霉素和3.0 kg/hm2的磷酸二氢钾能显著提高徐紫薯3号的鲜薯产量;推迟栽插期(6月10日)并无需激素和矿质元素处理时,可以提高徐紫薯3号收获时的花青素含量;而提早栽插(5月10日)并施用1.5 kg/hm2的乙烯则能显著提高徐紫薯3号花青素的产量。

关键词: 激素 矿质元素 紫肉甘薯 花青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