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鸡爪槭光合特性对模拟酸雨的响应
《生态环境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模拟酸雨(对照、pH 5.0、pH 4.0、pH 3.0、pH 2.0)胁迫对鸡爪槭(Acer palmatum Thunb.)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前20 d,所有处理净光合速率日积分值(DIV of Pn)、蒸腾速率日积分值(DIV of Tr)及水分利用效率(WUE)日均值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试验中后期(喷后40 d、喷后60 d),pH 5.0的处理Pn日积分值均最高,WUE相对较高而Tr日积分值相对较低。pH≤4.0的处理在同一时期Pn日积分值、Tr日积分值均随pH值的降低而降低,WUE日均值变化趋势则相反。各处理Pn日积分值、Tr日积分值和WUE日均值均随试验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喷后60 d,pH 4.0的处理较pH 2.0和pH 3.0的处理WUE低而Pn日积分值和Tr日积分值则相反。综合分析表明,pH 5.0的酸雨处理有利于鸡爪槭叶片光合能力的发挥,酸度低于pH 3.0则会使光合能力下降,影响植株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口服O157:H7(△hly△stx△toxB)能够减少O157:H7在山羊体内的定殖
《华北农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O157:H7(△hly △stx△toxB)口服能否减少亲本株O157:H7在山羊体内的定殖.选用3月龄山羊,首先口服接种O157:H7(△hly△stx△toxB),分别于第7,14天再次口服接种亲本株O157:H7,监测亲本株O157:H7的排菌持续时间和排菌量.结果表明:O157:H7(△hly △stx△toxB)口服后第7天攻击亲本株O157:H7,第4天检测不到亲本株O157:H7的排菌;第14天攻击亲本株O157:H7,第9天检测不到亲本株O157:H7的排菌.直接口服亲本株O157:H7,排菌一直持续到第25天.口服O157:H7(△hly △stx△toxB)能够减少O157:H7在山羊体内的定殖,为研制EHEC O157:H7基因缺失疫苗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O157:H7(△hly△stx△toxB) 山羊 排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加盐量对“老卤大头菜”腌制品质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传统大头菜腌制均采用高盐工艺,口感太咸,且亚硝酸盐含量高,不利人们的身体健康。为降低淮安特产"老卤大头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在加工过程复腌阶段,添加不同的盐量(2%、4%、6%、8%)。结果表明:"老卤大头菜"氨基酸、维生素C含量随复腌时加盐量的增加而减少,含盐量、亚硝酸盐含量随复腌时加盐量的增加而增加;复腌时,加盐量4%处理的大头菜,口感最佳,亚硝酸盐含量较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5种酰胺类农药对菜粉蝶的控制效果
《江苏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几种酰胺类及其复配剂农药对菜粉蝶具有优异的控制效果,以10%阿维.氟酰胺水分散粒剂300 g/hm2防治菜粉蝶为最好;从经济角度看,防治菜粉蝶以1.8%阿维菌素乳油450 mL/hm2为宜,用水量应不低于750~1 050 kg/hm2,防治适期宜掌握在2龄幼虫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接种蚯蚓对加入不同植物残体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土壤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不同类型土壤和植物残体施用下接种蚯蚓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活性的影响,为将蚯蚓引入农田及水土流失区提供理论依据。供试土壤为黏粒含量较低的灰潮土和黏粒含量较高的典型红壤,供试植物残体为高碳氮比的玉米秸秆和低碳氮比的三叶草,供试蚯蚓为体型较大的威廉腔环蚓(Metaphire guillelmi)。结果表明:接种蚯蚓对微生物量碳(MBC)无显著影响;不同土壤无论是否施用植物残体,接种蚯蚓均使土壤基础呼吸(BR)显著增大,尤其是不施用植物残体时;两种土壤中不施用植物残体和施用三叶草时,接种蚯蚓均使代谢熵(qCO2)增大,而施用玉米秸秆接种蚯蚓使qCO2有下降趋势。Biolog孔平均颜色变化(AWCD)在接种蚯蚓时均增大,基质利用丰富度(S)和多样性指数(H)也增大,且未施用秸秆时的变化较为明显;主成分分析(PCA)表明接种蚯蚓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特性变化受蚯蚓、土壤及植物残体间交互作用的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乙醇含量的杨梅果实腐烂指数预测模型研究
《食品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基于乙醇含量的杨梅果实腐烂指数预测模型,以期预测杨梅物流过程中果实腐烂状况。将杨梅果实贮藏于不同温度(0、5、10、15℃和20℃)下,测定其腐烂指数和乙醇含量变化。基于描述微生物生长的Gompertz方程和Arrhenius动力学方程建立杨梅果实腐烂指数变化动力学模型;根据果实腐烂指数和乙醇含量变化的关系,建立基于乙醇含量的果实腐烂指数模型。通过以上两模型建立杨梅果实腐烂指数的预测模型。杨梅果实腐烂指数变化动力学模型和基于乙醇含量的果实腐烂指数模型预测的相对误差分别为2.69%和0.74%,预测精度较高,以此为基础建立的基于果实乙醇含量的腐烂指数预测模型可以较好的预测在0~20℃贮藏杨梅果实的腐烂状况,为实现杨梅果实的无损检测提供理论支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