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抗生素处理对感染Wolbachia的丽蚜小蜂生殖的影响
《昆虫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Wolbachia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节肢动物体内,可以对寄主的生殖力及生殖行为产生影响的共生菌。用抗生素可以有效除去寄主体内的Wolbachia。本实验通过喂食浓度分别为1,5和10mg盐酸四环素/mL蔗糖水,结合PCR检测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体内Wolbachia的去除效果;解剖观察丽蚜小蜂F0代及F1,F2和F3代怀卵量和卵巢管数量,评价Wolbachia对丽蚜小蜂生殖的影响。结果显示:抗生素处理去除Wolbachia后F0代蜂的卵巢管数量与未处理蜂之间无显著差异(P=0.12),但F1,F2和F3代蜂的卵巢管均为6条,显著少于F0代蜂的卵巢管数量(P<0.001)。抗生素处理去除Wolbachia后的F0代蜂怀卵量与未处理蜂相比显著下降,但显著高于经抗生素处理去除Wolbachia后的F1,F2和F3代蜂怀卵量(P<0.001),后代(F1,F2,F3)蜂之间怀卵量无显著差异(P=0.59)。去除Wolbachia后,丽蚜小蜂可以产生雄性后代,但未见交配行为,且雌蜂可不经交配而产生雌性后代。结果说明,Wolbachia不仅直接影响丽蚜小蜂的怀卵量,而且还可以通过影响丽蚜小蜂卵巢管的发育影响丽蚜小蜂的怀卵量;然而,去除Wolbachia不改变雌蜂的孤雌生殖方式。
关键词: Wolbachia 丽蚜小蜂 生殖 怀卵量 卵巢管 wsp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高位靠接技术挽救黄瓜育种材料
《中国蔬菜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黄瓜育种工作中,聚合材料分离后代的单株系统筛选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选育过程中有时入选的优良单株由于种种原因无法保留后代,如严重的机械损伤,根部及茎部病害,雌、雄花期不遇,雌性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混配柠条复合基质对茄子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发酵柠条粉、珍珠岩和蛭石为材料,按照不同比例混配形成柠条粉复合基质,以普通商品育苗基质为对照(CK),通过基质理化性状、幼苗生长发育、根系活力、壮苗指数等指标,比较分析混配基质育苗效果,研究其理化性状和在茄子育苗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添加发酵柠条粉基质,提高混配基质的总孔隙度和通气孔隙,降低基质的持水孔隙,部分复合基质完全符合育苗基质要求,且育苗效果明显优于CK;发酵柠条粉体积分数在50%~60%,总孔隙度为70%~90%,通气孔隙在9.5%~11.5%时育苗效果更佳;通过茄子幼苗根系活力和壮苗指数的生理指标确定茄子最佳育苗基质配比为V(柠条粉)∶V(珍珠岩)∶V(蛭石)=3∶1∶1或3∶1∶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产量与农艺性状影响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玉米种植的最优方式,试验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不同耕作方式、种植密度及施N肥量对玉米的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耕作方式和不同施N肥量玉米的产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不同种植密度的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在各组合中,以平作耕作方式、密度67500株/hm2、施N量为112.5 kg/hm2,玉米产量最高;耕作方式对玉米棒三叶叶面积和株高影响差异达显著水平,对最大叶面积指数和茎粗影响差异不显著;密度对玉米最大叶面积指数、棒三叶叶面积和茎粗影响差异显著,对株高影响差异不显著;施氮与不施氮之间最大叶面积指数、棒三叶叶面积、茎粗和株高差异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梅、杏、桃EST同源序列特征分析及EST-SNP发掘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下载GenBank数据库中已公布的梅、杏、桃3个物种EST序列各4 660、15 388、82 583条,利用CAP 3软件拼接后序列分别为4 456、5 595和24 243条。经比对发现,同源序列592条,同源序列的总长度为235 576 bp,平均长度和同源性分别为437.67 bp和97.50%;进行Blast比对后发现,所有同源序列中有340个具有相应的功能注释,183个为未知功能蛋白,其余69个为没有相应序列信息的新基因;在所有同源序列中共发现8 818个SNP,总频率为每SNP26.71 bp,并以转换和颠换为主。同时,对3个物种的同源序列进行两两比较发现,SNP数量明显少于这三者比较的结果。利用所有SNP对梅、杏、桃3个特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梅、杏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两者与桃亲缘关系较远。
关键词: 梅 杏 桃 表达序列标签 单核苷酸多态性 发生频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生物与土壤矿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安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微生物体吸附于矿物表面后,其活性将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土壤中与生物和生物分子相关的一系列土壤过程,如矿物形成与演化、土壤结构体稳定性、土壤养分有效性、土壤污染物质的毒性以及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等。因此,研究土壤矿物、微生物相互作用,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土壤微生物过程,而且对评估和预测土壤体系中有机污染物降解和转化的特点与动态,进而提高污染物的修复效率等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