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杂色鲍防御素HdDef1的分子特征和表达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防御素(defensin)是最重要的抗菌肽(AMPs)之一,参与先天免疫防御反应。该研究通过RNA-seq和RACE技术从杂色鲍(Halitotis diversicolor)中克隆到一种新的防御素基因(命名为HdDef1)。HdDef1 cDNA的开放阅读框(ORF)为201 bp,编码66个氨基酸,编码蛋白由18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和48个氨基酸的成熟肽组成。HdDef1的成熟肽具有AMPs的特征,如分子量较低、净正电荷(+1)、高疏水残基率(45%)。同时,成熟肽的6个半胱氨酸以C-X_(16)-C-X_3-C-X_9-C-X_4-C-X_1-C模式排列,并通过3个二硫键(C1-C4、C2-C5和C3-C6)稳定α-螺旋/β-折叠基序(CSαβ)。此外,通过与冈比亚按蚊(Anopheles gambiae)防御素在三维结构上的相似性及其系统进化关系比对表明,HdDef1是节肢动物防御素家族的新成员。荧光定量PCR显示,HdDef1转录本在肠、头、鳃、肝胰腺、外套膜和足中均有表达,其中肝胰腺具有最高的表达水平。哈维弧菌(Vibrio harveyi)感染后,肝胰腺中HdDef1 mRNA被显著诱导表达。结果表明,HdDef1可能在杂色鲍抵抗病原的免疫防御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在蛋白水平的抗菌活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杂色鲍 HdDef1 基因克隆 组织分布 免疫应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腹腔注射鸡血藤醇提物对黄颡鱼免疫相关指标及抗病力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为探究鸡血藤醇提物对黄颡鱼免疫相关指标和抗病力的影响,选取720尾全雄黄颡鱼,初始体质量为(34.23±1.43) g,初始体长为(14.12±0.28) cm,随机分为6组,腹腔注射不同水平的鸡血藤醇提物溶液(0、60、120、240、480、960 mg/L)1 mL/尾,依次标记为Z1~Z6组,其中Z1组为对照组。养殖7 d后,测定黄颡鱼各组织及血清的免疫相关指标;养殖7 d后进一步以嗜水气单胞菌攻毒,计算累计死亡率和免疫保护率。结果显示,注射鸡血藤醇提物提高了黄颡鱼各组织SOD和CAT活性,提高了GSH和GSH-Px含量,降低了MDA含量,且提升或降低比例随鸡血藤质量浓度增加而上升。腹腔注射鸡血藤醇提物可降低各组织中NO含量,而提高血清中NO含量,鸡血藤醇提物提高了黄颡鱼血清补体C3和白蛋白含量,当鸡血藤醇提物质量浓度为960 mg/L时,增加幅度最大。鸡血藤醇提物不影响黄颡鱼血浆中球蛋白(IgM)的含量。鸡血藤醇提物可有效降低嗜水气单胞菌攻毒的死亡率,提高免疫保护率。以最高浓度960 mg/L鸡血藤处理的黄颡鱼,累计死亡率较对照组降低34.6%,免疫保护率提高了2.50倍。鸡血藤醇提物增加了肝胰脏中GOT、GPT含量,降低了血清中GOT、GPT含量。综合免疫相关指标和抗病力,腹腔注射鸡血藤醇提物最佳浓度为960 mg/L。
关键词: 腹腔注射 黄颡鱼 鸡血藤醇提物 免疫相关指标 抗病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最小含氧带氮流失过程与机制
《应用生态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全球大洋氮循环的研究发现,大洋输入和输出的氮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所固定的氮中有相当一部分被还原为N_2或N_2O从大洋中流失,而海洋最小含氧带(OMZ)被认为是发生氮流失的最主要区域,通过反硝化作用和厌氧氨氧化作用,固定氮在OMZ海区内损失量可达40~450 Tg·a~(-1).对不同海区OMZ内固定氮损失的两种主要作用总结发现,异养反硝化作用在热带太平洋东部、阿拉伯海的OMZ内以及海洋沉积物内占有显著优势,在智利、秘鲁沿岸海域及阿拉伯海域也已发现自养反硝化作用的存在;而在黑海、非洲西南部的本格拉上升流、智利北部沿岸等地,厌氧氨氧化作用强烈,且其在陆架区的作用强度和面积要大于大洋区.OMZ氮的流失除受氮流失过程自身影响外,固氮作用、硝化作用、硝酸盐异化还原作用等都可能对OMZ海区内氮收支不平衡造成影响.其中固氮作用的影响最不能忽视,其在全球OMZ内固定的氮的总量可达15~40 Tg·a~(-1),是对OMZ氮流失量的重要补充.区分反硝化作用和厌氧氨氧化作用对OMZ氮流失的相对贡献,明确氮流失的另一产物N_2O的形成机制和定量评估方法是当前OMZ氮流失研究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本文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研究设想,以期为海洋最小含氧带的研究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丁香酚在罗非鱼血浆中药代动力学研究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19
摘要:目的在理想麻醉浓度条件下,研究丁香酚在罗非鱼血浆中药代动力学。方法选取体重为(250±10)g的罗非鱼放入丁香酚理想麻醉浓度溶液中药浴,待完全麻醉后,放入清水中复苏,幵在0~18 h间隔取样,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血浆中丁香酚含量, DAS2.0软件计算血浆中丁香酚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药代动力学参数显示,丁香酚在罗非鱼血浆中最高血药浓度C_(max)为4.81mg/L,消除半衰期t_(1/2β)为2.06h,平均滞留时间(mean residence time, MRT)为3.34 h,药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为14.55 mg/(L·h)。结论丁香酚在罗非鱼血浆中半衰期短,消除速率较快,药代参数符合二室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底冷泉气泡羽流声学探测参数研究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气泡羽流的声学探测是目前海底冷泉调查的主要手段。在声学探测理论基础上,分析了声学探测过程中CW声波脉冲信号的发射频率、发射功率、声波脉冲宽度(脉冲持续时间)3个参数对海底冷泉气泡羽流探测成像的影响。同时,结合黄、渤海老铁山水道海域海底冷泉外业调查和人工模拟冷泉实验的数据,进一步明确了这些参数的选取原则和范围。针对声学水体剖面上出现的异常干扰带,还提出了改变脉冲发射时延值来消除水体声学剖面图中干扰带的方法,从而进一步优化海底冷泉气泡羽流的声学成像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霉素及其异构体降解产物对斜生栅藻的毒性效应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水体中四环素类抗生素异构体降解产物的毒性效应,选取金霉素及其异构体降解产物为目标化合物,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为受试生物,结合藻类生理指标探讨金霉素及其异构体降解产物的毒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斜生栅藻藻液中,金霉素主要的异构体降解产物为异金霉素及异差向金霉素。暴露72 h后,金霉素及其异构体降解产物处理组的藻细胞形态发生了明显的质壁分离,且细胞通透性均显著增大。但是,金霉素母体药物与不同异构体降解产物对斜生栅藻的毒性效应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金霉素母体药物处理组的斜生栅藻细胞中可溶性蛋白质和叶绿素a浓度降低得更为显著,且氧化损伤更为严重。金霉素母体药物与其异构体降解产物虽然具有相似的化学结构,但取代基空间构象的不同会导致药物与藻细胞中的可溶性蛋白质的结合位点不同,因而对藻细胞产生不同的毒性效应。探究金霉素及其异构体降解产物对水生环境产生的毒性效应,有望为全面认识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生态环境风险提供新的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境样品中氨基糖分析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地球科学进展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氨基糖作为环境中重要的生源有机质,其含量和组成信息能够反映有机质来源和微生物对有机质的贡献。国内外针对环境中氨基糖的分析测定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系统地评述其分析方法及最新进展的工作仍然较少。从前处理方法和检测技术等方面,系统归纳了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红外光谱法3类常用的氨基糖分析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在前处理方面,气相色谱法前处理过程较为繁琐且需衍生化处理,而高效液相色谱法前处理相对简单且更易实现自动化;在仪器检测方面,气相色谱法能同时检测环境中4种主要的氨基糖(氨基葡萄糖、氨基半乳糖、氨基甘露糖和胞壁酸),并且比高效液相色谱法稳定,而红外光谱法虽具有结构定性方面的优势,但其灵敏度较低。总之,尚未有一种分析方法既能保证氨基糖的灵敏分析又能兼顾实验效率,因此在分析环境样品中氨基糖时应根据样品形态和检测要求合理选择分析方法。在检测分析方面,今后可以在分析方法的经济性、兼容互补性以及在线自动化等方面着力开展工作,为更深入地开展环境中氨基糖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杜绝海洋渔用塑料污染,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海洋世界 》 2019
摘要:渔业捕捞是一个古老的作业方式,从人类最初狩猎就已经开始,《易 系辞下》就有伏羲发明渔网的记载:"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在工业革命以前,渔网主要以动物的皮革及植物的纤维为主要材料,容易腐烂,使用时间短.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渔网的主要材料已被合成纤维所替代,如聚乙烯、尼龙、聚丙烯等高强度纤维.相比以往的天然材料,现代合成纤维具有高透明度、高强度、耐冲击、耐磨、抗老化、柔软等特性,是制作渔网具的良好材料,由此制成的渔网捕捞效率大大提高.与此同时,当前海洋渔用塑料的大量使用,造成渔用塑料在海洋中的丢弃,对海洋环境、生物、生态及人类自身等产生负面影响.废弃渔具问题很早就受到国际关注,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其定义为:遗弃、丢失或以其他方式抛弃的渔具(abandoned,lost or otherwise discarded fishing gear,ALDFG).
关键词: 高强度纤维 联合国粮农组织 渔业可持续发展 高透明度 天然材料 渔业捕捞 抗老化 海洋环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对虹鳟和硬头鳟幼鱼消化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比较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比较研究不同盐度下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和硬头鳟(O.mykiss)幼鱼的消化和抗氧化能力的差异,在7个盐度(0、5、10、15、20、25和30,分别以S0、S5、S10、S15、S20、S25和S30表示)下饲养虹鳟(3.55g)和硬头鳟(3.57g)幼鱼各40d,分析其肠、胃消化酶和肝脏抗氧化酶活性。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8尾鱼。实验用水由自然海水和淡水调配而成,以升盐率1~2d-1升至设置盐度后稳定7d进行实验。研究显示:虹鳟和硬头鳟的肠淀粉酶、肠脂肪酶、肠胰蛋白酶、胃淀粉酶和胃蛋白酶活性分别在S5和S10组达到峰值,且显著高于其它组。在S5组,虹鳟的肠、胃消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硬头鳟,在S10组,硬头鳟的肠、胃消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虹鳟。虹鳟和硬头鳟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在S5或S10组达到峰值;在S25和S30组,硬头鳟的肝脏SOD、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MDA含量显著高于虹鳟。研究结果表明,虹鳟和硬头鳟幼鱼分别在盐度5和10时消化能力最好,在高盐度(25~30)下硬头鳟幼鱼的消化和抗氧化能力优于虹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