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6582条记录
“优佳4号”苦瓜新品种选育

北方园艺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优佳4号"苦瓜是以"黑子大顶"苦瓜和"百万发"苦瓜2个品种杂交后经过系统选育而成。该品种早熟,果实短棒形,条状瘤与粒状瘤相间,瓜皮绿色,有光泽;苦味中,苦瓜皂甙含量高,比对照"青丰绿皮"苦瓜高126.65%,平均667m2产量为3 100.2kg,比对照"青丰绿皮"苦瓜增产12.3%,可作为苦瓜茶专用品种推广应用。

关键词: 苦瓜 “优佳4号” 苦瓜皂甙 苦瓜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林895’杨PdNAC1基因克隆及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南林895’杨(Populus deltoides×P.euramericana cv‘Nanlin895’)为材料,通过RACE-PCR技术,获得了NAC1基因的全长c DNA,命名为Pd NAC1。该序列含有1个长906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02个氨基酸。该蛋白的分子质量为34.23 ku,等电点为7.44。分析其氨基酸序列发现,该蛋白具有典型NAC转录因子特征,NAM结构域位于11~135个氨基酸之间,含有A、B、C、D、E 5个亚结构域,该区域可以结合DNA;而C端含有一个高度变异的转录激活区。利用杨树原生质体对Pd NAC1蛋白进行细胞亚定位,结果发现Pd NAC1不仅明显定位于细胞核中,而且在细胞膜上也有表达。但Pd NAC1是否具有相应的跨膜结构域尚不明确。

关键词: ‘南林895’杨 NAC转录因子 Pd NAC1 亚细胞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播种深度对西兰花幼苗生长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播种深度对西兰花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深度的增加,西兰花的出苗率逐步降低,出苗速度逐步变慢,株高也逐步降低;茎粗与壮苗指数以播种深度为1.0、1.5 cm的2个处理较高。

关键词: 播种深度 西兰花 幼苗生长 出苗速度 株高 茎粗 壮苗 穴盘育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氰氟虫腙与醚菊酯混配对水稻纵卷叶螟的增效作用与防治效果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氰氟虫腙与醚菊酯复配药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氰氟虫腙与醚菊酯比例为8∶5时,对稻纵卷叶螟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0.864 9 mg/L,共毒系数为133.90,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按此配比加工成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16%氰氟虫腙、10%醚菊酯),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该混剂对稻纵卷叶螟表现出较强的胃毒、触杀性、持效性,药后7 d,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600~750 m L/hm2对稻纵卷叶螟的杀虫效果为91.71%~92.63%;药后14~21 d,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600~750 m L/hm2对稻纵卷叶螟的杀虫效果为80.56%~95.62%,且该农药品种持效期长、对水稻保叶效果好;药后21d,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600~750 m L/hm2保叶效果仍达87.76%~91.94%,好于对照药剂醚菊酯、氰氟虫腙处理。因此,从防效和经济角度考虑,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防治稻纵卷叶螟的适宜用量为600~750 m L/hm2,防治适期应掌握卵孵盛期、低龄幼虫高峰期,用水量不低于750 kg/hm2。

关键词: 氰氟·醚菊酯悬浮剂 毒力测定 稻纵卷叶螟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粳稻花培苗移栽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从粳稻花药培养成苗后的越冬保存、炼苗、移栽前生根处理、移栽后的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阐述提高花培苗移栽成活率及移栽成活后花培苗的田间管理措施,以期促进该技术在粳稻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 粳稻 花培苗 移栽 田间管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磷互作水稻冠层氮素敏感光谱筛选研究

土壤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连续两年的水稻氮磷互作盆栽试验,于水稻拔节、抽穗、灌浆等主要生育时期同步测定了冠层反射光谱和水稻植株总氮含量,系统分析了350~1 330 nm波段范围内任意两波段组合而成的差值(DVI)、比值(RVI)及归一化(NDVI)光谱指数与植株总氮含量的关系,筛选了可用于氮磷互作环境下的最佳光谱指数,建立了估算模型,并与已有的水稻氮光谱反演指数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氮磷交互下水稻冠层光谱受氮素的影响明显高于磷素,呈现随施氮量的增加可见光区反射率下降,近红外区上升的规律;但对磷肥的响应受施氮水平的影响,施磷在缺氮情况下提高了可见光区和近红外区的反射率,不缺氮情况下却使可见光区反射率降低。与植株总氮含量相关性较好的波段组合基本不受植被指数构造形式的影响,表现较为稳定,主要分布在近红外(780~1 330 nm)/可见光(750~770 nm)区域、红边(640~700 nm)区域和可见光(450~500 nm)区域。但施磷与不施磷处理的总氮光谱指数敏感波段组合区域有所变化,施磷处理的敏感区域要小于不施磷处理,且相关性决定系数有所降低。存在对施磷不施磷处理都比较敏感的光谱指数区域,拔节、抽穗和灌浆期分别以RVI(FD719,FD740),NDVI(FD419,FD552),DVI(FD707,FD713)表现最佳,建模决定系数分别为0.87、0.80、0.87,几乎不受氮磷交互作用的影响,验证模型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98、3.68、3.47。已有的氮光谱反演参数中则以m ND705、PRI、NDVI705表现最好,但其预测精度明显受磷肥作用的影响,尤其是在拔节期,不施磷处理下的精度要远低于施磷处理,且整体精度均低于本研究新选的氮光谱指数。因此,氮磷互作对水稻氮光谱反演指数的波段组合及预测精度产生影响,要提高氮素光谱诊断精度,需要根据情况选择适宜的光谱指数。

关键词: 水稻 冠层光谱 氮磷交互 总氮含量 监测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海伦市农田土壤重金属与磷素含量的特征研究

土壤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伦市是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黑龙江省县级市,为了解该市土壤重金属及磷素现状,2008年采集了农田耕层土样95个、亚耕层土样95个和土壤剖面分层土样92个,分析了其中的Cu、Zn、Cr、Ni等重金属全量和磷的含量。在前期结果的基础上,2009年又选取8个土壤剖面来进一步研究磷在垂直深度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市耕层土壤重金属含量总体较低,与松嫩平原土壤元素背景值相比较,出现一定程度的富集。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较,有效磷的富集趋势明显。从空间分布图上可以看出总磷和有效磷的分布与重金属的分布呈现了完全不同的趋势,重金属主要来源可能来自土壤母质,化学磷肥对重金属的含量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大量施加磷肥也是该地区有效磷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重金属和磷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都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有效磷的含量在各发生层差异比较明显。进一步的磷剖面结果显示:有效磷和水溶磷含量总体趋势是随着深度的增加都先急剧下降,表层磷富集趋势明显,并有向下迁移的趋势,随后呈现含量稳定、缓慢上升或者巨大波动3种趋势,这与耕作历史、耕作方式及所种植的作物类型等有关。

关键词: 重金属 空间分布 剖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上海市售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布状况

中国食品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已成为我国沿海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首要病原。本研究中针对上海市闵行区某农贸市场的海产品开展为期1年的调查分析,共采集257份样品。按照国家标准(GB/T4789.7-2008),以硫代硫酸钠柠檬酸胆盐蔗糖培养基(TCBS)和科玛嘉弧菌显色培养基(CV)两种选择性培养基辅助分离副溶血性弧菌疑似菌株,结合生化试验和PCR方法对疑似菌株进行鉴定,从84份阳性样本中获得107株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其结果表明:该农贸市场市售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率为32.7%,其中牡蛎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率最高(达54.4%),蛤蜊和海瓜子次之(分别为33.9%,25.6%)。牡蛎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水平与季节性变化直接相关。对107株分离株的主要毒力基因tdh和trh进行PCR筛查,tdh阳性菌株为10株,trh阳性菌株为1株,并且此株菌为tdh、trh双阳性菌株,tdh和trh的携带率分别为9.4%和1.0%,tdh、trh双基因的携带率为1.0%。结论:市售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较为严重。这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开展食品安全防控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海产品 副溶血性弧菌 溶血毒素基因 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建国以来中国土地制度重大改革回顾与展望

江苏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资源。一切土地制度改革都是为了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但是有些土地制度改革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有些却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中国从建国(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后又经历了3次历史性重大调整,即农村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现阶段土地新政的演变。与一般规律一样,中国土地制度改革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本研究客观回顾中国土地制度演变过程中的重要历史性阶段,实事求是评价其意义和局限,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未来土地制度改革进行展望,提出改革方向和重点。

关键词: 土地制度 改革 回顾 展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徐淮地区设施苦瓜—辣椒高效种植模式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研发了设施苦瓜—辣椒连作的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根据苦瓜与辣椒可互补的特性,利用设施春季栽培苦瓜,秋季栽培辣椒,既能满足淡季的市场供给,又能增加种植者的收益。夏季种植苦瓜还能减少农药使用量,使土地得以休整,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

关键词: 苦瓜 辣椒 设施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