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红芸豆淀粉酶法提取工艺的研究
《食品工业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以红芸豆为原料,通过在传统的湿磨工艺中添加碱性蛋白酶来提取红芸豆淀粉。试验以淀粉提取率和淀粉纯度为考量指标,对pH、提取温度和酶量对淀粉提取率和纯度影响进行考察。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分析法确定红芸豆淀粉酶法提取工艺,同时建立红芸豆淀粉提取的数学模型并验证其可靠性。以pH、提取温度和酶量为自变量,探讨这3个因素交互作用和最佳提取条件,并对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红芸豆淀粉酶法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pH为8.45、温度为55℃、酶量为2.5 mg/g,在此条件下红芸豆淀粉的提取率为53.51%,纯度为99.44%。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孢蘑菇培养料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双孢蘑菇培养料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组成的演变,获得相关优势菌落的信息,本研究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对不同季节不同发酵阶段样品的的细菌进行特异性扩增,并选取主要DNA条带进行克隆、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发酵时期带谱差异明显。发酵过程中,培养料中主要有芽孢杆菌属、黄杆菌属、杆菌属、假单胞菌属、Solibacillus、嗜热裂孢菌属、高温双歧菌属和未知分类地位的不可培养细菌。不同季节(春季、冬季)的培养料一次发酵过程中细菌多样性变化趋势相似,且发酵结束时细菌菌落结构相似。双孢蘑菇培养料在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至少经历了3个阶段的演替,即建堆初期、一次发酵阶段和二次发酵阶段。双孢蘑菇培养料发酵过程中细菌种群丰富,并随着发酵的不同阶段发生演替,种群多样性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双孢蘑菇培养料发酵过程中一直存在的细菌群落与具有木质纤维素降解特性细菌的序列相似度较高,有利于培养料转化为双孢蘑菇栽培基质。
关键词: 双孢蘑菇培养料 细菌群落结构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冷冻干燥温度对荠菜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冷冻干燥温度对荠菜挥发性物质的影响,采用不同温度(5℃、10℃、15℃和20℃)对荠菜进行冷冻干燥处理,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荠菜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与其他处理组相比,10℃冷冻干燥处理产品中挥发性成分种类最多,为53种,其中醇类物质如叶醇、1-戊烯-3-醇、苯乙醇和1-己醇含量较其他处理组高,酯类物质如亚硝酸异戊酯、乙酸叶醇酯、正己酸乙酯、二氢猕猴桃内酯和3-己烯酸乙酯等相对含量较高,酮类物质如甲基庚烯酮和3-甲基-2-庚酮含量较高。酸类物质种类在10℃冷冻干燥产品中最为丰富,新鲜荠菜中的3-氨基-2,3-二氢苯甲酸和2-甲基-4-戊烯酸在10℃冷冻干燥产品中得到了较好的保留,10℃冷冻干燥处理荠菜中醛类物质和烃类物质损失相对较小。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在-20℃预冻6 h,冷肼温度-85℃,真空度0.5 MPa,加热板温度10℃,干燥时间14 h能够较好地保留荠菜的挥发性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播期和密氮组合对镇麦10号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调控效应
《麦类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江苏淮南麦区红皮强筋小麦高产栽培的适宜播期、种植密度和氮肥施用量,选用红皮强筋小麦新品种镇麦10号作为试验材料,在基施45%复合肥375 kg·hm-2和尿素150 kg·hm-2条件下,分析了播期和密氮组合对小麦群体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密氮组合对镇麦10号产量及干物质积累量有极显著的影响。随着播期的延迟,镇麦10号产量先升后降,穗数和千粒重下降,穗粒数略有增加。11月5日播种较10月20日和11月20日播种分别增产2.26%和10.59%;种植密度对籽粒产量的影响因播期不同而有所差异;种植密度增加有利于提高有效穗数,但降低穗粒数和千粒重。10月20日播种时,提高种植密度不利于产量的增加,在基本苗225×104株·hm-2下平均产量最高,较基本苗300×104和375×104株·hm-2分别增产3.52%和9.21%;11月5日和11月20日播种时,籽粒产量随着密度的提高而增加,以基本苗375×104株·hm-2的产量最高,较基本苗225×104和300×104株·hm-2分别增产6.32%、4.89%和4.58%、3.25%。增加追氮量有利于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增加,但过量追氮时,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追施纯氮120 kg·hm-2可显著提高籽粒产量,追氮量过多过少均不利于产量的增加。早播、增加种植密度、增施氮肥均能促进镇麦10号干物质积累,但不利于产量的提高。在本试验条件下,镇麦10号高产最适播期为11月5日,最优密度为375×104株·hm-2,适宜追氮量为120 kg·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通扁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主成分与聚类分析
《中国蔬菜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以16个南通扁豆品种为试材,采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方法对10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探讨影响扁豆产量的主要因子及品种间的遗传距离。结果表明:在保留84.8893%信息量的前提下,10个农艺性状可简化为粒型因子、粒重因子Ⅰ、荚型因子和粒重因子Ⅱ等4个主成分,在育种过程中需结合育种目标确定合理的主成分值;16个品种间的遗传距离为0.8866~7.7757,平均4.0474;16个品种可分为4类,荚色与地理来源不能作为判断种质间遗传差异的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08—2012年上海市肠炎沙门氏菌分离株毒力基因筛查与ERIC-PCR分型
《食品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集上海地区2008—2012年来自临床病人和市售食品的肠炎沙门氏菌分离株90株;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对存在于毒力岛SPI和毒力质粒上的9种常见毒力基因携带情况进行了调查;并采用本实验优化的肠杆菌基因间保守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式反应(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PCR,ERIC-PCR)方法对这些分离株进行亚分型。结果显示:毒力基因inv H、sop E、sug R的携带率为100.0%(90/90),iac P、avr A、rhu M、prg K均为98.9%(89/90),而spv B、spv C分别为85.6%(77/90)和78.9%(71/90)。优化的ERIC-PCR体系能够较好地区分8种主要沙门氏菌血清型,共17株菌,辛普森指数(D值)为0.970 6。然而,90株肠炎沙门氏菌分离株却具有一致的ERIC-PCR指纹图谱。在所调查分离株中,毒力基因的携带率较高,尤其是inv H、sop E和sug R,对人类健康存在较大威胁;ERIC-PCR虽然可用于区分沙门氏菌不同血清型,但对肠炎沙门氏菌的分型效果不佳。
关键词: 肠炎沙门氏菌 毒力基因 ERIC-PCR分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放线菌K13最适培养条件及其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
《河南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实现对草莓灰霉病的生态防控,利用对峙培养法,从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对草莓灰霉病菌具有强拮抗活性的放线菌K13,该菌对多种植物病原菌生长具有抑制作用。K13菌株产生抗菌物质的最佳条件为:在初始p H值8.0的高氏一号培养液中,28℃下持续振荡培养6 d。K13能显著抑制草莓灰霉病菌菌丝的生长,采用菌落直径法测定抑制率为55.93%;其还能够抑制草莓灰霉病菌产孢、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培养滤液2倍稀释时抑制率分别可达72.53%、65.43%和59.83%。显微观察显示,该拮抗放线菌可引起草莓灰霉病菌菌丝扭曲、畸形、断裂,甚至解离。以上结果表明,放线菌K13对草莓灰霉病菌的生长发育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用于生防菌剂的研发。
关键词: 拮抗放线菌K13 培养条件 抑制作用 抑菌谱 草莓灰霉病菌 抑菌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散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测定土壤中有机磷农药
《环境科学与技术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准确、简便地测定土壤中的乐果、毒死蜱、杀螟硫磷及三唑磷残留量,采用分散固相萃取净化,建立了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这4种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经水浸润后,冰乙酸-乙腈(V∶V=1∶99)溶液超声提取,适量乙二胺-N-丙基硅烷(PSA)和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C18)吸附剂净化提取液,GC/FPD测定,基质外标法定量。在优化条件下,乐果和三唑磷的线性范围为0.04~4.0 mg/L,毒死蜱和杀螟硫磷的线性范围为0.02~2.0 mg/L,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8。在0.05~1.0 mg/kg添加水平范围内,4种农药的平均回收率在83.3%~96.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n=3)为1.3%~9.4%,检出限(S/N>3)为0.007 7~0.022 mg/kg,定量限(S/N>10)为0.026~0.072 mg/kg。该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有机试剂用量少、分析成本低,适用于土壤中有机磷农药的残留检测与分析。
关键词: 分散固相萃取 气相色谱 土壤 有机磷农药 残留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瓜内生放线菌SR-1102分离及对枯萎病菌拮抗活性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防治土传病害黄瓜枯萎病提供新的资源,以黄瓜枯萎病病原地健康植株根际分离筛选的内生拮抗菌为研究对象,研究拮抗菌对黄瓜枯萎病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内生放线菌普遍存在于黄瓜幼苗的根、茎、叶等不同组织部位中,不同部位中放线菌数量、种类以根组织中分离量最多,放线菌类群以链霉菌的淡紫灰类群、灰褐类群为主。黄瓜根际分离获得的放线菌株SR-1102,结合形态学观察和16SrDNA测序分析鉴定该分离菌株为娄彻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rochei)。菌株抑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SR-1102抑菌谱较广,对试验的7种靶标真菌都有较高的抑菌活性,但对不同细菌的抑制作用具有选择性。SR-1102对黄瓜枯萎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病原菌抑制生长中浓度EC50为0.210 7mg·L-1,是一株对黄瓜枯萎病防治具有应用价值的生防菌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