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氮素和水分添加对荒漠草原短花针茅氮磷特征的影响
《草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氮(N)、磷(P)含量特征为研究植物的养分利用状况提供了重要的手段。为判断草地生态系统植被限制性元素及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在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的自由放牧区进行了N和水分添加试验,研究在N和水分添加条件下优势植物短花针茅叶的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通过对N添加、水添加和N水同时添加3个处理的测定表明,短花针茅通过提高叶N含量来增强对贫瘠生境的适应能力。N和水分是影响短花针茅N吸收的限制因子。短花针茅叶N、P含量及N∶P对N添加和水添加的响应在成熟期较枯萎期敏感;N对成熟期叶的N、P含量、N∶P以及枯萎期的N∶P有显著影响,而水分仅对成熟期叶的N、P含量有影响。
关键词: 氮素添加 水分添加 短花针茅 氮含量 磷含量 氮磷比


外源褪黑激素促进绒山羊皮肤毛囊相关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
《畜牧兽医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通过对非长绒期阿尔巴斯型绒山羊进行褪黑激素埋植,研究褪黑激素对羊绒周期性生长的调控,以期借此延长绒山羊毛囊的兴盛期,提高羊绒产量。将试验羊随机分成两组:埋植褪黑激素的试验组(T)和对照组(C),每组3只(试验组(TI、T2和T3)和对照组(C1、C2和C3)),采集绒山羊的皮肤组织进行组织切片,染色观察埋植褪黑激素对毛囊生长诱导作用。分别抽提两组样本总RNA,逆转录合成相应被标记的cDNA探针,采用Agilent绵羊的8×15K规格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进行杂交,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从组织学分析可观察到埋植褪黑激素对毛囊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芯片数据显示,筛选出差异表达的基因95个,其中61个表达上调、34个下调。GO分析基因数量分布情况:参与分子功能的基因占47.78%,参与生物学过程的基因占33.89%,组成细胞成分的基因占18.33%。与对照组的样本相比,埋植褪黑激素后相关基因的差异性表达涉及毛囊生长及周围皮肤附属物形态发生等生物学过程。这些差异性表达的基因为绒山羊毛囊生长及周期性调控的基因功能研究提供极有价值的参考。


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不同载畜率对土壤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9 a的定位试验,研究放牧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旨在揭示不同载畜率条件下草原土壤退化的过程和机制,以便采取合理的放牧管理措施,遏制草原退化,促进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试验在短花针茅荒漠草原设定4个载畜率水平,重复3次,以成年蒙古羯羊为供试绵羊,从2004年开始小区放牧试验,每年放牧期为6月初到11月底,每天放牧时间为早6:00至晚18:00,放牧试验2012年结束后,通过对草原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得出主要结果如下:持续放牧9 a,土壤表层含水量随着载畜率的增加显著降低(P<0.05),载畜率对土壤机械组成、p H及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P>0.05);0~1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在重度放牧处理下显著低于(P<0.05)其他处理;土壤容重随着放牧时间的延长下降17.25%;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砂粒含量呈增加趋势,黏粒含量有所降低;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随载畜率升高而降低;2012年重度放牧降低了土壤呼吸速率(P<0.05)。结合载畜率与年度互作分析,经过9 a的持续放牧,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放牧还没有从本质上引起草地土壤理化性状的严重退化,但从土壤有机质含量来看,土壤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退化现象。
关键词: 短花针茅荒漠草原 载畜率 土壤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河套平原弃耕地土壤盐碱化特征
《土壤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经典统计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河套平原弃耕地盐渍化土壤全盐量、pH、阴阳离子组成、碱化度(ESP)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为中度至重度盐渍化,土壤全盐、pH、碱化度(ESP)在剖面中的变化趋势一致,呈表聚和底聚两个过程。全盐量介于2.80~6.69g kg-1之间,pH介于9.20~9.69之间,碱化度介于10.97%~33.33%之间。0~60 cm土层全盐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60~120 cm土层全盐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剖面中阳离子以Na++K+为主;阴离子以SO42-为主。除pH外,土壤各盐碱指标呈强烈空间变异特征;不同土层SO42-与Ca2+、Mg2+、全盐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Cl-与K++Na+相关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弱,pH、碱化度与CO32-达极显著水平。土壤全盐量、SO42-可作为研究区土壤盐化状况特征因子;CO32-、HCO3-、pH可作为研究区土壤碱化状况特征因子。由此可见,在改良利用过程中要以降低土壤盐度和碱度来调控离子组成,进而改善土壤结构。


锡林郭勒露天煤矿矿区草原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
《生态环境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内蒙古典型草原上,以锡林郭勒胜利煤田西一号和西二号露天矿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样带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露天煤矿区土壤重金属含量(Cr、Cu、Mn、Ni、Zn和Pb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土壤重金属来源,旨在为典型草原露天矿区土壤重金属防治和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重金属Cr、Cu、Mn、Ni、Zn和Pb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27.53、16.17、353.49、14.78、44.65和3.44 mg·kg~(-1),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仅Cu含量高于内蒙古背景值;矿区东北方向样带,所有采样点的土壤重金属含量高于内蒙古背景值;露天矿开采对周围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有显著影响,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在矿区中心处最高,并向四周逐渐降低;矿区周围0.5 km范围内土壤重金属含量均超过内蒙古自治区背景值。统计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土壤重金属Cr、Cu、Mn、Ni和Zn来源可划归为一类,Pb单独为一类。
关键词: 锡林郭勒 露天煤矿 典型草原 土壤重金属 分布特征


番茄溃疡病病原细菌对5种药物敏感程度的研究
《东北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前国内鲜有关于番茄溃疡病菌对药物敏感程度的研究报道,本研究针对19株溃疡病菌对5种药剂的敏感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9株菌全部对络氨铜和噻菌铜表现耐药,73.68%的菌株对氢氧化铜表现耐药,78.95%的菌株对0.1%溴硝醇溶液表现高度敏感,94.74%的菌株对链霉素表现高度敏感,说明目前使用链霉素防治番茄溃疡病的效果要远远好于铜制剂和溴硝醇;抗药菌株的出现,说明溃疡菌对药剂已经产生了抗性,对铜制剂的抗药性最强。


生长调节剂对毛叶苕子种子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中国草地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蒙苕一号"毛叶苕子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2014年在内蒙古武川县研究了喷施3种生长调节剂(多效唑、矮壮素和缩节胺)对毛叶苕子鲜草产量、种子产量及产量性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生长调节剂抑制了毛叶苕子生长,降低了鲜草产量;显著增加了毛叶苕子单株结荚数(P<0.05),以喷施矮壮素2次单株结荚数最多,平均每株72.7个;显著增加了毛叶苕子种子产量(P<0.05),以喷施矮壮素2次种子产量最高,其中喷施多效唑种子产量增加了24.3%,喷施矮壮素种子产量增加了20.8%~27.0%,喷施缩节胺种子产量增加了10.5%~15.6%。


绵羊肺腺瘤病毒SU蛋白与Hyal-2蛋白的结合域研究
《动物医学进展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证明绵羊的Hyal-2不仅可以与绵羊肺腺瘤病毒的囊膜蛋白Env结合,也可以单独与绵羊肺腺瘤病毒SU蛋白亚基结合。为了进一步研究绵羊Hyal-2与SU蛋白可能结合的区域,应用在线生物学软件预测了SU蛋白的膜外区(对应编码基因序列238bp~867bp)将之前已经构建的缺失型SU蛋白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su1-su5)与pDsRed-monomer-N1-hyal-2共转染293T细胞,运用激光共聚焦方法结合免疫共沉淀方法确定SU蛋白和Hyal-2蛋白可能结合区域。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SU1-SU5与Hyal-2均存在细胞内共定位。免疫共沉淀方法检测缺失型蛋白SU1-SU5与绵羊Hyal-2均不存在相互作用。su基因所缺失区域238bp~867bp对于SU蛋白与受体的结合都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 绵羊肺腺瘤病毒 SU蛋白 Hyal-2蛋白 结合区域


内蒙古典型草原凋落物分解对不同草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生态环境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005年设置的中德放牧控制试验为平台,研究了内蒙古典型草原群落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失重率及其碳氮损失率在不同草地利用方式和放牧强度下的变化规律。草地利用方式包括:传统放牧、传统割草和放牧、割草轮换利用(混合利用)。放牧强度包括7个:0、1.5、3.0、4.5、6.0、7.5、9.0 sheep·hm~(-2)。结果表明:传统放牧和混合利用方式下,放牧都不同程度地加速了群落凋落物的分解和失重。在传统放牧平地系统中,放牧强度为7.5 sheep·hm~(-2)小区群落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和失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区,分别高出45.0%和40.0%;在混合利用平地系统中,放牧强度为6.0 sheep·hm~(-2)小区群落凋落物的分解速率显著高于对照区,高出35.0%;在混合利用坡地系统中,放牧强度为9.0 sheep·hm~(-2)小区群落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和失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区,分别高出82.4%和62.0%。群落凋落物碳损失率和氮损失率在传统放牧系统中,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而在混合利用系统中,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但是总体表现为,增加放牧强度会加速群落凋落物中碳氮的释放。高放牧强度下,群落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失重率和碳损失率差异显著,表现为:混合利用>传统割草>传统放牧,这一试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放牧优化假说。
关键词: 草地利用方式 放牧 割草 凋落物 放牧强度 碳和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