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UPLC-MS/MS法测定广叶绣球菌不同生长阶段栽培基质中有机酸含量及其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食药用菌 》 2024
摘要:为探究绣球菌生长发育过程中有机酸的代谢情况,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以负离子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测定广叶绣球菌栽培基质未接种阶段(0 d)、菌丝阶段(40 d)、原基阶段(60 d)及子实体生长阶段(80 d)26种有机酸的含量,并研究主要有机酸对菌丝生物量和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有机酸在其线性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检出限在2.0~100.0 ng/mL;有13种有机酸在各阶段均能检测到,其中苹果酸、L-焦谷氨酸、柠檬酸、D-葡萄糖醛酸和酒石酸变化趋势明显,浓度变化分别为113.222~13.826μg/g、41.349~1.418μg/g、16.821~46.399μg/g、15.653~96.850μg/g和4.125~66.550μg/g;酒石酸和L-焦谷氨酸在试验浓度0.02~0.20 g/L范围内均对菌丝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柠檬酸和苹果酸则在添加浓度较高时对菌丝生长促进作用显著.研究有机酸在栽培过程中的变化趋势有利于探究绣球菌基质降解机理,同时也可将其作为安全的营养添加剂用于配方优化.
关键词: 广叶绣球菌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有机酸 菌丝生长


密度与播量配置对鲜食大豆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大豆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福建省鲜食大豆种植适宜密度与播量,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分别设4个密度水平和4个播量水平,研究不同密度和播量配置对鲜食大豆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量的增加,净光合速率(Pn)为上升趋势,胞间CO2浓度(Ci)为下降趋势;蒸腾速率(Tr)、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及除种植18万和21万株·hm-2处理外的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与大气CO2浓度(Ca)比(Ci/Ca)呈先升后降趋势,蒸气压亏缺(VPD)呈先降后升趋势。同一播量下,随着密度的增大,Tr和Ci呈上升趋势。相同密度条件下随着播量增加,株高和底荚高度为上升趋势,而主茎节数表现为下降趋势,有效荚数呈逐渐下降趋势,除12万和15万株·hm-2处理外产量均呈先升后降趋势。18万株·hm-2和每穴2株组合鲜荚产量最佳,达11 290.32 kg·hm-2,比12万、15万和21万株·hm-2分别增产0.45%、5.71%和14.15%。综上所述,在福建省鲜食大豆种植以密度为18万株·hm-2和每穴2株的栽培模式最佳。


省级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查新服务发展对策-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为例
《台湾农业探索 》 2024
摘要:【目的/意义】探讨大数据时代农业科技查新的发展对策,以促进农业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方法/过程】对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查新平台2019—2023年查新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合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查新工作实际情况,总结其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此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结果/结论】结果显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查新服务平台文献资源较为完备,并且具有良好的查新服务保障制度,然而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如查新人员综合素质不全面、服务模式过于单一、质量控制有待提高等问题,农业科研查新机构应充分结合自身优势,通过完善工作机制、提升查新人员素质、更新服务思维、积极探索工作创新、开辟个性化查新服务新渠道等方式,力求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YYS-J9的筛选、鉴定及体外功效评价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4
摘要:目的 挖掘出可利用低聚糖为唯一碳源生长、能吸附重金属铅的乳酸菌,并评估其重金属吸附能力、短链脂肪酸生产水平、胃肠耐受力、黏附力、生物膜形成、疏水性能和抑菌水平。方法 采用革兰氏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菌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筛选的YYS-J9菌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ICP-MS)进行铅/镉吸附水平测试,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分析其短链脂肪酸水平,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法综合评价YYS-J9利用低聚糖生长和产短链脂肪酸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YYS-J9人工模拟胃液、胰液耐受力,分光光度法检测YYS-J9的生物量、生物膜形成水平、黏附聚集水平和疏水作用力,牛津杯法检测抑菌水平。结果 从自然发酵乳中分离出一株能以多种低聚糖为唯一碳源的可高效吸附重金属铅/镉的菌株YYS-J9,经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16S rDNA和GroEL基因鉴定,确定为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subsp. lactis) YYS-J9对铅和镉的吸附率高达95.46%和84.62%;可利用海藻糖、水苏糖、菊粉、低聚半乳糖、低聚异麦芽糖和低聚果糖为唯一碳源进行生长,可产较高的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和戊酸, PCA分析获得低聚半乳糖、海藻糖和水苏糖是YYS-J9最适生长和产短链脂肪酸的低聚糖,并可利用各种低聚糖形成生物膜,其中以菊粉和低聚半乳糖为碳源时生物膜形成能力最佳,分别是以葡萄糖为碳源的2.853倍和3.211倍; YYS-J9可在pH为2.0~3.0的人工模拟胃液中处理1~5 h,存活率不低于83.67%,并可高达95.81%,在pH为7.5~8.0人工模拟胰液中处理3~6 h,存活率范围在75.46%~86.02%之间,具有良好的胃液胰液耐受力;其疏水率高达78.424%,对白假丝酵母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和黏附能力。结论 从发酵乳中筛选出一株可利用多种低聚糖为唯一碳源生长并产短链脂肪酸的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YYS-J9,该菌同时具有显著的铅/镉吸附、生物膜形成、良好的胃液胰液耐受力、疏水性和对白假丝酵母的抑制和黏附特征,这为便秘、重金属排毒和抑菌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新的益生菌源。
关键词: 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 低聚糖 短链脂肪酸 生物膜 人工胃液 人工胰液 疏水性 白假丝酵母


3个高香茶树品种(系)制作沙县红边茶香气特征研究
《茶叶学报 》 2024
摘要:【目的】明确高香茶树品种(系)制成的沙县红边茶(下称红边茶)香气品质及香气特征,加快茶树良种应用,促进红边茶产业发展。【方法】以沙县当地推广种植的高香乌龙茶品种(系)‘0318E’‘黄玫瑰’和‘茗科1号’为原料,‘福建水仙’为对照,制成红边茶。采用感官审评与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对不同品种红边茶感官品质及香气组分进行综合比较。【结果】感官审评结果表明,0318E红边茶香气花香浓郁,黄玫瑰和茗科1号红边茶为花香显;0318E与黄玫瑰红边茶滋味表现为鲜醇,茗科1号为浓醇鲜爽;在花香与滋味鲜度上新品种均明显提升。香气成分测定结果表明,0318E红边茶香气组成最为独特,其吲哚、脱氢芳樟醇、1-乙基-1H-吡咯、己酸己酯、橙花叔醇、2-戊基呋喃、β-紫罗兰酮、乙酸苯酯、3-呋喃甲醛、(Z)-3-己酸己烯酯、(E)-4,8-二甲基壬基-1,3,7-三烯、芳樟醇氧化物C等多种花果香气组分相对丰度最高;茗科1号制作的红边茶α-法呢烯、β-罗勒烯、芳樟醇和芳樟醇氧化产物等部分重要萜类物质含量较高,吲哚、脱氢芳樟醇、橙花叔醇等花果香气成分仅次于0318E。【结论】高香茶树品种(系)0318E和茗科1号制作红边茶香气品质特征鲜明,适宜进一步推广应用。


小菜蛾UDP-N-乙酰氨基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研究
《生物安全学报(中英文) 》 2024 CSCD
摘要:【目的】克隆小菜蛾几丁质合成酶基因Px UAP并阐明其功能。【方法】基于小菜蛾基因组信息,利用RT-PCR克隆小菜蛾Px UAP基因的c DNA序列,并应用荧光定量PCR和RNA干扰技术分析该基因的表达模式及功能。【结果】Px UAP (Gen Bank登录号:OR659549)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467 bp,预测编码488个氨基酸,蛋白分子质量为54.985 ku,理论等电点为6.12;与金凤蝶UAP (KPJ20218.1)同源蛋白亲缘关系较近,氨基酸同源性为80.33%。发育表达谱结果表明,Px UAP在小菜蛾各个发育阶段均有表达,在雄成虫期的表达量最高;组织表达谱结果表明,Px UAP在雌成虫足和翅膀的表达量最高。RNAi结果表明,与注射ds GFP对照组相比,注射ds Px UAP显著降低了靶标基因和几丁质合成酶Px CHSA基因的表达量,且Px CHSB基因在24和48 h的表达量也显著下降;注射ds Px UAP的小菜蛾大部分无法化蛹,蛹壳出现皱缩等畸形现象,并在注射后168 h全部死亡。【结论】Px UAP是小菜蛾几丁质合成酶通路中的关键调控基因,对小菜蛾生长发育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小菜蛾 RNA干扰 几丁质 UDP-N-乙酰氨基葡萄糖焦磷酸化酶 表达谱


红曲糟抗热肽的制备及其对酿酒酵母热激氧化耐受性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制备红曲糟抗热肽,研究其对酿酒酵母抵御热激氧化行为的影响.以酿酒酵母热激存活率为指标,筛选蛋白酶,通过抗热肽得率优化酶解条件,对抗热肽进行质谱和抗氧化能力分析,通过磷酸戊糖通路基因表达、胞内辅酶、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以及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分析,从抗氧化角度探索抗热肽对酿酒酵母的热保护作用.结果表明,红曲糟抗热肽最佳酶解工艺为:红曲糟蛋白和水固液比1∶10(m/m)、复合蛋白酶酶解、温度50 ℃、时间3h、加酶量3 000 U/g、pH 8.5,该条件下抗热肽得率62.44%,酿酒酵母热激存活率73.97%,较纯水组提高了22.76%.序列鉴定表明,丰度前20的肽段中16条肽段的疏水氨基酸占比50%以上.抗热肽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半数清除量为4.53 mg/mL,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阳离子自由基半数清除量为1.82 mg/mL,具有抗氧化活性.同时,抗热肽通过上调磷酸戊糖途径的基因表达量,提升NADH激酶活性,促进还原型辅酶Ⅱ的转化,使GSH含量提高4.74倍,胞内ROS水平与热激前酿酒酵母基本保持一致,从而有效提高了酿酒酵母抵御热激氧化胁迫的能力.


甘薯化肥减量增效结合土壤酸化治理的施肥技术
《福建农业学报 》 2024 CSCD
摘要:【目的】探讨甘薯最佳施肥管理技术,提高甘薯施肥效益,治理土壤酸化现象。【方法】在福建省甘薯主产区开展系列田间试验的基础上,确定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最佳比例和农用氢氧化镁、牡蛎壳粉调理剂的最佳用量,探讨其化肥减量增效和改酸的应用效果,总结提出有机-无机结合土壤酸化调理剂的施肥技术。【结果】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的试验结果表明,在福建省现有土壤肥力条件下有机肥替代25%化肥相较于其他替代比例,薯块产量最高,净增收达13.5%。进一步田间试验表明,有机肥替代25%化肥的施肥措施在全省不同肥力等级田块上均具有普遍的增产效果,高产田、中产田和低产田甘薯分别增产4.1%、7.2%和18.5%;相较于高产田,中、低产田增产效果更加明显,表明有机肥还可以改良培肥中、低产田,进一步提高土壤生产潜力。土壤酸化调理剂最佳用量试验结果显示,在推荐施肥的基础上添加300 kg·hm-2的农用氢氧化镁或者1 500 kg·hm-2的牡蛎壳粉的增产和改酸效果较好。化肥减量和酸化治理技术的田间试验显示,有机肥替代25%化肥配施300 kg·hm-2农用氢氧化镁调理剂的施肥措施相较于习惯施肥,甘薯产量显著提高4 641.7 kg·hm-2,土壤pH提高0.49个pH单位。【结论】在推荐施肥基础上,有机肥替代25%化肥配施300 kg·hm-2农用氢氧化镁或者1 500 kg·hm-2牡蛎壳粉是甘薯减肥增效和土壤酸化治理的最佳施肥技术。


1株血清2型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分离鉴定、致病性研究及灭活疫苗制备
《中国畜牧兽医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研究拟对从1例死亡雏鸭体内分离获得的鸭疫里默氏杆菌进行生物学特性和疫苗效果分析,旨在为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提供指导.[方法]采集送检雏鸭的脑、心脏和肝脏组织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通过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染色镜检、16S rDNA PCR扩增测序鉴定菌株并分析其遗传进化关系;采用玻片凝集法鉴定菌株血清型,检测菌株对常见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及致病性;利用分离株制备灭活疫苗,测定其免疫保护效果.[结果]分离株在血平板上呈半透明、露滴状圆形小菌落,革兰染色可见多个丝状排列的阴性短杆菌,瑞氏染色可见两级浓染的短小杆菌.16S rDNA测序结果显示,分离株与鸭疫里默氏杆菌参考株CZ-RA03处于同一分支,相似性>99.9%.血清型鉴定结果显示,分离株为鸭疫里默氏杆菌血清2型.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氧氟沙星、链霉素、卡那霉素等药物耐药,对氟苯尼考、四环素、多西环素等药物敏感.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7日龄雏鸭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1.51×107 CFU,雏鸭感染后肾脏载菌量最高,为2.15×106 CFU/g.利用分离株制备油乳剂灭活疫苗免疫7日龄雏鸭,其免疫攻毒后存活率为86.67%.[结论]本研究从发病雏鸭中分离鉴定出1株具有较高致病性的血清2型鸭疫里默氏杆菌,以该菌制备的油乳剂灭活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研究结果为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金线莲新品种'圆叶翠莲'
《园艺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圆叶翠莲’是从福建省建瓯市野生金线莲种质资源群体经系统选育而成的金线莲新品种。匍匐根状茎,直立茎肉质;叶面绿色或墨绿色具金黄色或黄色绢丝光泽网脉。组培苗栽培180d平均单株质量2.08 g,栽培320 d平均3.54 g,产量较高,品质好。栽培180 d的干品含总黄酮(以水仙苷计)0.52%、金线莲苷16.9%、水仙苷0.219%。较抗炭疽病,适宜福建省海拔400~1000 m林下种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