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陇薯6号脱毒种薯繁育技术
《中国种业 》 2009
摘要:淀粉与全粉加工兼用型马铃薯新品种陇薯6号(原代号L9408-10)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于2003年育成,该品种具有抗病、高产、高淀粉、低还原糖、适应范围广等优点。2005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成为甘肃省第一个通过国家级审定的马铃薯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芽菜中铅残留及食用安全性分析
《北方园艺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对枸杞芽、芦笋芽、黄豆芽、荞麦芽4种芽菜中铅残留进行分析测定,铅的加标回收率在96.4%~101.6%,测定结果相对标准偏差为0.81%~3.18%,此方法准确、简便、快速、灵敏度高。芽菜中铅残留量显著高于国家蔬菜食品无公害标准值中铅的限量指标,其食用安全性堪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芒果专用浸泡杀菌液与纳米SiOx保鲜果蜡对贵妃芒的保鲜效果
《甘肃农业科技 》 2009
摘要:分别在常温(25℃、相对湿度40%)和低温(13℃、相对湿度80%)贮藏条件下,对贵妃芒涂膜、浸泡液+涂膜、清水清洗3个处理的贮藏指标进行了测定,表明浸泡+涂膜处理的保鲜效果最好,在低温高湿条件下能明显延长芒果的贮藏期。
关键词: 纳米SiOx保鲜果蜡 涂膜 贵妃芒 常温贮藏 低温贮藏 保鲜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西绿洲灌区垄作春小麦的产量效应及节水效果研究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对春小麦在垄作和平作两种栽培方式下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垄作栽培方式有较好的增产、节水、增温效应,与对照平作栽培相比,5~10 cm土层地温提高1.41℃;在相同的灌溉定额下,春小麦千粒重增加2.45~3.31 g,穗粒数增加5.33~8.02粒,增产471~1 371 kg/hm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6~4.7 kg/(mm.hm2),垄作栽培条件下春小麦适宜灌溉定额为360 mm,与对照相比,节水75 mm,与当地大田灌溉定额540 mm相比,节水180 mm,节水效果十分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红叶杨在兰州地区的引种试验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9
摘要:为了丰富兰州地区园林绿化树种资源,于2007年从河南引进中华红叶杨(红叶杨、中红杨),对其生物学特性、生长节律等进行了观察研究,旨在为该彩叶树种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中华红叶杨当年引种成活率为96%,生长迅速,生长高峰期出现在7~9月,全年观叶期为197 d;径粗3.5 cm,年平均生长量达200.8 cm;该树种适宜在兰州地区推广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旱性不同品种的小麦叶片中光合电子传递和分配对氮素水平的响应
《植物生理学通讯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大田控制条件下,以植物叶片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抗旱性不同品种冬小麦拔节期叶片的光合电子传递及激发能利用分配对氮素响应的结果表明,施氮可提高抗旱性不同品种小麦叶片天线色素吸收光能的能力,虽然氮素不能改变激发能在光合碳还原(PCR)和光合碳氧化(PCO)之间的分配比例,但可提高PSII总电子传递速率(JF)和Pn。低氮下不同品种小麦叶片的热耗散比例有差异,但中高氮下叶片之间无显著差异。旱地品种的JF值随氮素水平的提高而先增加后下降,而水地品种则表现为持续升高;2个小麦品种的叶片J0值随氮素水平的提高而呈持续升高的变化趋势。氮素对叶片PSII反应中心活性有影响,而不同抗旱性品种之间亦有差别,说明施氮可改善小麦叶片热耗散和光化学反应对激发能的竞争关系,从而增强光合机构的自我保护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平衡施肥对全膜双垄沟播春玉米产量及养分吸收规律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干旱半干旱农作区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下,平衡施肥技术对春玉米产量及养分吸收规律的影响,旨在为该区春玉米高产栽培提供最佳施肥方案。[方法]以玉米品种沈单16为指示作物,通过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间试验,研究了氮、磷、钾肥配合平衡施肥对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规律的影响。[结果]全膜双垄沟播条件下,各处理中,玉米平均产量以OPT+Zn处理最高,达到了12 934.0kg/hm2;适量增施Zn肥能有效提高玉米产量;氮磷钾养分累积均随肥料施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合理配施氮、磷、钾肥有利于养分的协调供应,提高春玉米植株体内的养分含量和吸收量。[结论]全膜双垄沟播条件下,平衡施肥显著提高了玉米的产量和经济收益;K是玉米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生育后期养分的充足供应是玉米高产的关键。
关键词: 平衡施肥 春玉米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 产量 养分吸收规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