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11种木霉菌对葡萄灰霉病菌的拮抗作用
《中国农学通报 》 2007
摘要:对采自宁夏14个市县的170份土样及其它材料进行分离,得到96株木霉菌株,采用形态分类方法鉴定出9种木霉菌以及2种未知名菌种,它们分别为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绿色木霉(T.viride)、长枝木霉(T.longibrachiatum)、康氏木霉(T.koningii)、拟康氏木霉(T.pseudokoningii)、顶孢木霉(T.fertile)、黄绿木霉(T.aureoviride)、深绿木霉(T.atroviride)、钩状木霉(T.hamatum)以及T.sp1和T.sp2。竞争及对峙培养结果表明:11种木霉菌种对葡萄灰霉病菌(BotrytiscinereaPers.)均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尤其前四种木霉菌表现出了很强的竞争优势,在对峙培养中对葡萄灰霉菌的拮抗系数为Ⅰ ̄Ⅱ,抑菌率达61.8% ̄77.6%。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木霉菌或缠绕或穿入葡萄灰霉菌菌丝生长,并发生菌丝断裂、消解以及细胞原生质浓缩等现象。


宁夏水稻品种(系)农艺、品质性状改良状况分析
《宁夏农林科技 》 2007
摘要:探讨了宁夏“十五”水稻参试品种(系)农艺、品质性状研究改良趋势,结果表明:“十五”水稻参试品种(系)较“九五”参试品种(系)在产量和品质上都有提高,而且表现出生育期延长,有效穗数降低,穗粒数增加,穗变大的趋势。特别是整精米率明显提高、垩白率显著下降,碾米和外观品质性状得到了改善。


中宁圆枣果实发育成熟期生理生化变化
《中国农学通报 》 2007
摘要:以10年生的中宁圆枣为试材,研究了果实发育后期(白熟期 ̄全红期)生理和生化变化特性,结果表明:(1)中宁圆枣果肉硬度变化具有明显的2个阶段,从白熟期至初红期,果肉硬度大幅度降低;从初红期至全红期,硬度维持在12.0 ̄12.5kg/cm2。(2)果实抗坏血酸含量与果实发育成熟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9686;果实可滴定酸含量与果实发育成熟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9254。(3)果实发育成熟期,可溶性固形物、总糖、蔗糖和果糖含量均与果实发育成熟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葡萄糖含量和果实发育成熟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4)中宁圆枣果实在白熟期前以积累单糖为主,果实糖份累积总体表现为“果糖+蔗糖”型。(5)随着果实发育成熟,果实相对甜度不断增加。果实总糖、可溶性固形物、蔗糖和果糖含量与果实相对甜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40、0.9827、0.9750和0.9259;葡萄糖含量和果实相对甜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9117。


宁夏干旱风沙区林药间作生态恢复措施与土壤环境效应响应的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干旱风沙区林药间作恢复措施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通过不同密度柠条林内种植甘草的生态恢复措施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8 m,6 m柠条带间的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自然恢复地,3 m带间土壤含水量低于自然恢复地;土壤容重以6 m带距和8 m带距的较低,自然恢复地最高;总孔隙度以6 m带距内的最高,其他处理措施差异性不显著;土壤速效氮、速效磷表现出以自然恢复地较高;物种多样性为8 m带距内的人工甘草恢复区>6m带距内的人工甘草恢复区>野生甘草自然恢复区>3 m带距内的人工甘草恢复区;适宜的林药间作恢复措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物种数和植被的盖度,但是人工柠条林的密度过大,反而引起植被盖度的下降及单个植物优势度的增加。


我对西部新农村建设中若干理论观点的辨析
《宁夏农林科技 》 2007
摘要:中国西部的新农村建设与全国同步,但是,西部新农村建设中部分理论观点的更新却远远落后于东部。本研究认为,能使农民大幅度增加收入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是农民股份合作社企业,而不是“龙头企业+农户”模式;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宅基地使用权的转让抵押是否放开,在今天的西部农村已经没有多少意义;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弹性不会与生产同步增长,所以,单凭增加对农业新技术的投入来增加农产品生产,不是持续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措施;阻止农民向城镇转移落户的主要障碍已经不是户籍制度,而是农民工进城后的生存发展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