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栽培措施对高粱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了探讨不同栽培措施对不同高粱品种产量的影响,寻求高粱获得高产的最佳栽培模式,本试验以‘晋杂23号’和‘晋中405’为试验品种,在山西省农业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的试验田研究了不同密度、施肥量、播期对高粱试验品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晋杂23号’属丰产型品种,不宜密植;‘晋中405’属密植类型,以群体产量获得高产;随着播期的推迟,‘晋杂23号’和‘晋中405’的产量都呈下降趋势,且差异显著。最佳栽培措施:‘晋杂23号’为225 kg/hm2施肥水平、12万株/hm2密度水平及5月2日的播期;‘晋中405’为225 kg/hm2施肥水平、15万株/hm2密度水平及5月2日的播期。


39%辛酰溴苯腈·烟嘧磺隆·莠去津油悬浮剂对夏玉米田杂草的防除效果
《农药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明确39%辛酰溴苯腈·烟嘧磺隆·莠去津油悬浮剂对玉米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对玉米发育的影响和安全性。[方法]采用茎叶喷雾,定期调查的方法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39%辛酰溴苯腈·烟嘧磺隆·莠去津油悬浮剂的推荐用量为526.5~585 g a.i./hm2,药后35 d对杂草的总体防效可达到99.46%。[结论]39%辛酰溴苯腈·烟嘧磺隆·莠去津油悬浮剂能够有效防除玉米田杂草,并对玉米有较好的安全性。
关键词: 辛酰溴苯腈 烟嘧磺隆 莠去津 夏玉米 防效 安全性


冬小麦宽幅撒播种植模式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目的]研究栽培模式对冬小麦生长指标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排列的方法对9种不同栽培模式进行比较试验,并对影响产量的相关因素进行观测。[结果]结果表明:栽培模式的改变影响了小麦群体冠层温度、旗叶的叶绿素含量和干物质的积累,进而影响产量。产量较高模式其播幅与幅间距的比依次为24.0 cm∶20.0 cm,30.0 cm∶26.6 cm和40.0 cm∶30.0 cm。[结论]通过改变传统小麦条播形成宽幅撒播种植模式是实现小麦增产、提高粮食产量的有效途径。


施肥和密度对杂交谷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硝酸还原酶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条件和密度对张杂谷5号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硝酸还原酶的影响,以期为杂交谷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1年采用五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氮、磷、钾肥、行距和株距对张杂谷5号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硝酸还原酶的影响,每个因素5个水平,共32个试验处理组合。2012年选用2011年最优组合及零水平组合进行验证试验。采用SAS9.0软件对各生理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通过Lingo软件采用迭代逐次逼近的方法研究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并求极值。【结果】施氮量、施磷量、行距对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行距对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施氮量和施磷量的增加以及行距的缩小,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5个因子中,施钾量与株距的交互作用对叶片可溶性蛋白和硝酸还原酶活性有显著影响。【结论】综合考察三个生理指标,杂交谷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均较高的施肥量和栽培方案为施氮N 187198 kg/hm2,P2O590 97 kg/hm2,K2O 55 59 kg/hm2,行距23 24 cm,株距9 10 cm。在实际生产中,建议采用窄行中密度结合增施氮、磷肥的栽培方式,以提高谷子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从而提高产量并改善品质。
关键词: 杂交谷 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 施肥 密度


免疫增强剂对猪瘟疫苗细胞免疫的影响
《山西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为了查明免疫增强剂是否能够提高猪瘟疫苗的细胞免疫效果,采用猪用转移因子、黄芪多糖注射液和猪瘟疫苗专用稀释液直接稀释猪瘟兔化高效细胞弱毒苗的方法进行了猪瘟疫苗免疫试验,并比较免疫后不同时间段内猪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综合评价3种不同猪瘟疫苗稀释液对猪瘟疫苗细胞免疫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猪用转移因子和黄芪多糖能不同程度地提高IFN-γ和TNF-α细胞因子的含量,降低IL-4细胞因子的含量,且猪用转移因子作用较强。因此,转移因子和黄芪多糖均可以提高猪瘟疫苗的细胞免疫效果,且猪用转移因子有较强增强细胞免疫的作用。


马铃薯早疫病药剂筛选试验
《现代农业科技 》 2015
摘要:用4种新型杀菌剂对同薯28号马铃薯进行了叶面喷施药效试验,以期找到防治马铃薯早疫病的经济有效药剂。试验结果表明:10%苯醚甲环唑对马铃薯早疫病病斑的田间防治效果达到90.1%,产量增长12.6%,与空白对照间达显著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