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形态金藻对菲律宾蛤仔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海洋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估不同形态的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对菲律宾蛤(Ruditapes philippinarum)仔幼虫生长发育的效果,本研究选择人工培养的球等鞭金藻 3011、金藻粉和金藻泥作为饵料,投喂菲律宾蛤仔 D 形幼虫,测定了幼虫的密度、相对生长率以及淀粉酶(AMY)、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1(MAPK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投喂活体球等鞭金藻的菲律宾蛤仔幼虫在生长速度和存活率方面均优于投喂金藻粉和金藻泥的幼虫,表明干燥处理和浓缩冷冻会影响金藻的营养价值;投喂藻泥的蛤仔幼虫存活率高于藻粉组,但生长率低于藻粉组;饥饿的蛤仔幼虫生长速度、存活率、淀粉酶和生长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均处于较低水平.本研究表明,合适的饵料供给对菲律宾蛤仔幼虫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金藻粉和金藻泥还不能完全替代活体金藻,在生产中可以作为添加剂部分替代活体金藻.本研究可为菲律宾蛤仔幼虫营养需求和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D形幼虫 壳长 密度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密度对投喂模式下网箱养殖刺参生长、消化酶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估养殖密度对投喂模式下浅海网箱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的影响,本研究在辽宁省大连刺参网箱养殖核心区开展了为期42 d的养殖实验,分析了不同养殖密度条件下(10、20、30 kg/箱,标记为F10、F20和F30)刺参的生长、消化酶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差异。结果显示,F10、F20和F30组增重率(WGR)分别为(51.63±4.27)%、(33.21±8.58)%和(23.08±0.24)%。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刺参的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降低,净产量增加,饵料系数(FCR)升高。F10组的FCR(0.76±0.06)显著低于F30组(1.72±0.03)(P<0.05)。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刺参肠道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等消化酶活性均呈下降的趋势,F30组的消化酶活性显著低于F10组和F20组(P<0.05)。F10组与F20组的菌群相似性较高,其ACE、Chao1、Shannon和Simpson等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F30组(P<0.05)。优势菌属随着养殖密度的不同存在差异,F10组、F20组和F30组分别显著富集于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瘤胃球菌UCG_005属和Alkanindiges等菌属。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链球菌属、Muribaculaceae和UCG_005属与消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效益估算显示,F20组与F30组养殖效益相差不大,较F10组有大幅提高。研究表明,养殖密度在20~30kg/箱时,可提高养殖净产量,但养殖密度达30 kg/箱时,刺参生长、肠道消化酶活性和微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现有小网箱投喂模式下养殖密度宜提高至20kg/箱。研究结果可为刺参浅海网箱的科学养殖和提质增效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孵化率探究长江鲟卵质差异因子
《水生生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鲟类卵子质量与孵化率密切相关,为探究不同孵化率下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卵的卵质差异因子,对长江鲟卵水分、总脂、碱性磷酸酶(AKP)、苹果酸脱氢酶(MDH)活力、维生素A(VA)、维生素E(VE)、卵黄蛋白(Vn)含量及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及分析,并进行孵化率和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孵化率长江鲟卵内水分、总脂均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总脂含量与孵化率呈现正相关趋势.卵总蛋白浓度在不同孵化率下不显著(P>0.05),但Vn浓度与孵化率表现出显著正相关(P<0.05).AKP和MDH结果显示均与孵化率显著相关(P<0.05).维生素A及维生素E含量同样表现出与孵化率显著正相关(P<0.05).氨基酸组成和含量结果显示,氨基酸并未与孵化率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但随着孵化率的升高,必需氨基酸及非必需氨基酸总量均表现出上升的趋势.脂肪酸结果表明C18﹕0、C18﹕1、C20﹕1、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花生四烯酸(ARA)含量随着孵化率的变化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KP、ARA、MDH、VE和n-3 PUFA与孵化率有较好的相关性(R>0.8).以上结果表明这些物质可能具有成为卵质标志物的潜力,可为长江鲟卵质提升及卵质评估标准体系的建立提供数据支撑.
关键词: 卵子质量 孵化率 脂肪酸 维生素A 维生素E 长江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虎杂交斑三倍体、二倍体生长、发育比较及形态性状差异分析
《海洋与湖沼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金虎杂交斑三倍体的生长与形态特征,利用金虎杂交斑三倍体(JH-3N)和二倍体群体(JH-2N),通过对比养殖试验分析了两种不同倍性杂交石斑鱼的生长性能,同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JH-3N、JH-2N及母本棕点石斑鱼(EF)和父本蓝身大斑石斑鱼(ET)的形态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经90 d对比养殖后,JH-3N的终末体质量较JH-2N提高9.59%。性腺组织学观察表明,JH-3N卵巢与同期JH-2N相比发育明显滞后。经卡方检验显示,JH-3N与JH-2N、父本和母本的7个可数性状都没有显著性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4个石斑鱼群体除M14 (臀鳍前端基部至尾鳍长)外,其他18个比例性状差异显著(P<0.05)。聚类分析显示,JH-3N为单独一支,与其他3个群体分离。主成分分析共得到累计贡献率达63.273%的3个主成分,差异主要体现在鱼体的背腹轴方向。判别分析显示,4个石斑鱼群体的判别准确率达100%,综合判别率为100%。研究结果表明,JH-3N具有生长速度更快、性腺发育滞后的优良性状,表型性状与JH-2N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具备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前景,研究结果为金虎杂交斑倍性育种及种群鉴定提供了丰富的生物学基础数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两种养殖模式克氏原螯虾的食性差异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藕虾共作模式和精养模式中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食物组成和食性差异,在养殖期间通过测定克氏原螯虾、饲料和池塘常见天然饵料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值,并利用SIAR混合模型计算了不同饵料对克氏原螯虾食物的贡献率。结果表明:藕虾共作模式中饲料和天然饵料的δ13C值和δ15N值范围分别为-30.81‰~-20.54‰,0.46‰~4.04‰,精养模式饲料和天然饵料的δ13C值和δ15N值范围分别为-31.91‰~-20.73‰,2.33‰~8.05‰;藕虾共作模式克氏原螯虾食物来源主要为水花生(34.31%)和莲(20.32%),精养模式食物来源主要为饲料(30.08%)和伊乐藻(18.69%)。研究表明,克氏原螯虾在藕虾共作模式中偏向于摄食水生植物,在精养模式中主要摄食饲料,藕虾共作模式的食物来源分布较精养模式更均匀,且植物性饵料贡献率较精养模式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eDNA技术在长江口中华绒螯蟹蟹苗资源监测上的应用
《中国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运用eDNA技术监测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蟹苗(大眼幼体阶段)的资源量,有助于揭示中华绒螯蟹蟹苗在长江口种群资源量的动态变化,监测中华绒螯蟹的资源状况。通过建立室内定量曲线,及对长江口水域eDNA样品的采集,并结合了蟹苗的资源调查数据,阐述了长江口中华绒螯蟹蟹苗资源的分布。结果显示, 72 h内4个浓度实验组蟹苗的室内定量曲线,幂函数拟合程度最高。去除蟹苗后,水体中eDNA浓度与时间为负相关,幂函数更符合eDNA降解与时间之间的关系。2023年6月调查北八滧水域监测的蟹苗密度平均值为(23.03±55.10)个/m3,eDNA浓度为(9145.86±31147.36) copies/mL。蟹苗密度与标准化处理后的eDNA浓度间极显著性相关,幂函数方程拟合程度最高。团结沙水域浮游生物网监测的蟹苗密度为(0.38±0.99)个/m3, eDNA浓度为(29808.3±95359.04) copies/mL。团结沙水域蟹苗密度与eDNA浓度之间具有时滞效应,蟹苗密度变化早于eDNA浓度,时滞时间为5 d。时滞后的蟹苗密度与标准化后的eDNA浓度具有相关性,最佳拟合方程为线性方程。研究表明目前利用eDNA技术分析中华绒螯蟹蟹苗资源的方法仅适用于离蟹苗发生较近的水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力旋流器液固两相流场特征及结构优化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南美白对虾池塘养殖尾水的沉淀性颗粒物特点,设计了一种水力旋流分离器,基于CFD数值计算理论,结合离散相模型(DPM)和雷诺应力湍流模型(RSM),建立了旋流器的三维两相内流场数值模型。以旋流器的溢流口直径、底流口直径、锥角、溢流管插入深度和柱段长度为设计变量,构建了L16 (4~5)参数化正交优化试验模型,研究了设计变量对流场特征及固体颗粒物分离效率的影响,并通过极差分析确定了既能减小压降又能提高颗粒物分离效率的最佳组合参数。结果表明:经过优化的水力旋流器使压力降和径向压力梯度均有所减小,颗粒物的分离效率提高;当溢流口直径为120 mm、底流口直径为32 mm、锥角为18°、溢流管插入深度为160 mm、柱段长度为390 mm的组合参数下,其压力降较优化前降低了9 842 Pa,分离效率提高了12%;通过加工实物并在现场实际测试,对比分析旋流器的进水口、底流口和溢流口的水质特征,颗粒物分离效率的仿真和试验相对误差不超过5%,验证了三维两相内流场计算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可为旋流器的优化设计及其在池塘养殖尾水处理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养殖尾水 水力旋流器 正交试验法 内流场 分离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贻贝对麻痹性贝类毒素蓄积代谢及生理应激的比较研究
《海洋与湖沼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贻贝是我国沿海常见的经济贝类,作为监测海洋污染情况的前哨物种对多种贝类毒素均具有较强的蓄积能力,但不同贻贝蓄积能力的种间差异尚不清晰。基于贝类软组织质量比原则,将紫贻贝与厚壳贻贝分别暴露于链状亚历山大藻,研究两种贻贝对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的蓄积代谢与生理应激差异。结果表明,紫贻贝和厚壳贻贝中PSTs最高蓄积量分别为889.1和358.6μg STXeq/kg,前者超出后者的2倍。代谢3天后,厚壳贻贝PSTs的清除率为88.8%,而紫贻贝仅为42.5%。皮尔逊相关性分析表明,两种贻贝各组织单日PSTs蓄积量与其产毒藻吸收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清滤率无显著相关性(P>0.05)。在生理应激方面,紫贻贝对产毒藻的清滤率与吸收率为厚壳贻贝的两倍。此外,紫贻贝肝胰腺组织的氧化应激与组织损伤更严重,导致其肝胰腺中PSTs向其他组织转移量与清除率均显著低于厚壳贻贝(P<0.05)。综上所述,产毒藻暴露下厚壳贻贝通过改变摄食行为降低PSTs的蓄积量,导致厚壳贻贝中PSTs的安全风险明显低于紫贻贝,研究结果为探究不同双壳贝类对PSTs的蓄积差异机理提供了思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