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差式扫描量热法甄别椰子油中棕果油掺杂的应用研究
《中国粮油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差式扫描量热仪(DSC)对椰子油和棕果油进行热力学分析,研究混合油脂的热力学特性变化与棕果油掺杂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椰子油和棕果油的DSC图谱具有显著性的差异。随着棕果油的添入,混合油脂吸热峰的左侧逐渐出现一个新峰,同时峰值温度(T_(peak))、峰尾温度(T_(end))以及融化焓(△H)也均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T_(end)、T_(peak)和△H3个变量与棕果油掺杂量之间呈现出了良好的线性关系,其中利用△H对掺杂量进行甄别的可靠性最大,可决系数(R~2)为0.997 2。DSC分析是甄别椰子油中棕果油掺杂的一个有效方法,具有便捷、快速以及准确性高等特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蕉花及其提取物的急性毒性评价
《食品工业科技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1次大剂量给药,观察小鼠出现的毒性反应及死亡情况,考察香蕉花及其提取物应用的安全性。依据《中药、天然药物急性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进行急性毒性实验,小鼠灌胃给药1次,药后正常饲养,连续观察14d。结果显示:供试品香蕉花及其乙醇提取物在5g/kg剂量下,对KM小鼠灌胃给药急性毒性实验未见明显的毒性反应症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芦笋四倍体诱导、倍性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北方园艺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以南方主栽品种"井岗701"二倍体芦笋的露白种子和幼苗为试材,研究了秋水仙素浓度、处理时间及浸泡时的转速对芦笋四倍体诱导效果的影响,并对四倍体和二倍体芦笋的部分抗性和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以0.2%的秋水仙素浸泡露白种子6h效果最好,四倍体诱导率最高,为20%,但浸泡时的不同转速对四倍体诱导影响差异不显著;而用0.3%的秋水仙素连续滴苗4d,四倍体诱导率最高为18%;浸泡露白种子法比滴苗法诱导效果好;四倍体植株较二倍体更加粗壮,在抗热性和抗旱性方面也明显优于二倍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草药红茶菌的制备及其体内抗口蹄疫病毒活性
《安徽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中草药红茶菌在动物体内对口蹄疫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健康猪20头,喷雾和口服中草药红茶菌3 d后,进行O型口蹄疫毒株(猪O型O/China/99株鼠毒)攻毒试验;攻毒后,继续对猪群进行喷雾和口服给药,观察中草药红茶菌对攻毒猪的保护作用及体内抗口蹄疫病毒的作用。[结果]攻毒结果显示,低剂量给药猪3/5保护,中剂量给药猪1/5保护,高剂量给药猪0/5保护;在低剂量给药条件下,攻毒保护效果优于中剂量和高剂量;从攻毒后的第1天到第7天,陆续从试验猪全血中检测到口蹄疫病毒,其中中草药红茶菌高浓度预防组猪的口蹄疫病毒的复制水平最高,中剂量组较低,低剂量组复制水平最低。[结论]给药合适剂量的中草药红茶菌对猪体内的口蹄疫病毒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原核表达dsRNA抗番木瓜畸形花叶病毒的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番木瓜畸形花叶病毒(Papaya leaf distortion mosaic virus,PLDMV)是一种已对番木瓜种植业构成潜在威胁的新型病害,在转基因植物备受争议的背景下,利用原核表达的dsRNA来防控病毒的策略不失为一种新的选择。本文选取PLDMV CP基因全长(879 bp),运用OZ-LIC法构建了含有pdk内含子的ihpRNA结构,将其嵌入原核表达载体pSP73中,并转化RNaseⅢ缺陷型大肠杆菌M-Jm109LacY,构建了1种能高表达dsRNA的原核表达菌株M-Jm109LacY-CP879,以终浓度为0.4 mmol/L IPTG诱导后能够稳定高效的表达CP879-dsRNA。研究共设2个处理:保护性处理与治疗性处理。分别用含有CP879-dsRNA的粗提液对这2个处理的番木瓜植株进行喷施处理,通过统计发病率、观察病症变化以及ELISA分析结果表明,保护性处理能有效抑制番木瓜畸形花叶病毒的侵染,主要表现为发病时间推迟和相对较低的发病率;治疗性处理植株的病毒积累量会在喷施后第3~12天内出现暂时性的降低。结果表明,保护效果优于治疗效果,若每月喷施2~3次dsRNA粗提液,有望能够有效地预防PLDMV的侵染。
关键词: 番木瓜畸形花叶病毒 原核表达 dsRNA RNA沉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果肉类型番石榴果实香气比较
《广东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果实香气是重要的果实性状之一,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比较了红肉型‘四季桃’和白肉型‘珍珠桃’番石榴果实中的挥发性组分差异。在不同果肉类型的番石榴果实中检测到40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酯类物质种类最多,其次为醛类和醇类物质。红肉型‘四季桃’番石榴果实挥发性物质种类要多于白肉型‘珍珠桃’果实,尤其酯类物质的种类和相对含量均较白肉型果实高。白肉型番石榴果实中主要以醇醛类挥发性物质为主(84%),而红肉型番石榴果实中醇醛类物质含量为69%,酯类物质相对含量为24.37%。己醛和2-己烯醛为两种果肉类型番石榴果实中重要的醛类物质,乙酸-3-己烯酯则是重要的酯类物质。酯类挥发性物质在不同品种果实中相对含量的不同是导致果实香气类型不同的重要原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29株杧果炭疽病菌株对多菌灵的抗药性测定
《中国南方果树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从国内及泰国、美国夏威夷等杧果产区采集病样分离、纯化杧果炭疽病菌,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多菌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129株菌株对多菌灵的EC50为0.02~111.66μg/mL,平均6.298 4μg/mL,最大的EC50是最小EC50的5 583倍,抗性菌株23株,占供试菌株总数的17.83%。不同地区和侵染部位的杧果炭疽病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不同,泰国的菌株EC50平均值最高,广东的次之;叶片分离的菌株EC50变化幅度最大。杧果炭疽病菌对多菌灵已产生一定程度的抗药性,应高度重视杧果炭疽病菌的抗药性问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温对油棕可溶性糖转运分配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利用2年生的油棕幼苗为试验材料,进行30 d的模拟低温处理。以自然处理为对照(CK),根据对照的日变化规律,最低温度设置3个处理,分别为16℃(T1)、12℃(T2)、8℃(T3),取第1片新叶、第5片老叶,叶柄和根部为取材部位,测定其干重的可溶性含糖量。结果表明,油棕幼苗可溶性糖含量随处理温度的降低而降低,其变化幅度为新叶>叶柄与根部>老叶。T1处理对可溶性糖含量及分配影响不大,T2处理的影响较为明显,T3处理导致油棕植株的死亡。该研究结果为探明油棕在不同低温处理下可溶性糖转运与分配的变化特性奠定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瓜果皮的果胶提取工艺条件的优化研究
《北方园艺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以新鲜西瓜皮为原料,研究料液比、萃取pH值、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对西瓜果皮中果胶提取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西瓜皮中果胶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0,萃取酸度(pH值)为2,萃取时间60min,萃取温度9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