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白色佛焰苞红掌突变系DNA甲基化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表观遗传变异是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产生的重要基础。为研究红掌体细胞突变过程中DNA甲基化的变异,本研究采用MSAP(methylation-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技术对红掌品种‘阿拉巴马’(Anthurium andraeanum Lind.‘Alabama’)正常株及白色佛焰苞变异株基因组胞嘧啶的甲基化模式进行了比较和分析。121对引物共扩增出5 109条带,红掌正常株和变异株基因组中分别检测到1 834和1 859个位点的DNA胞嘧啶发生甲基化,甲基化率为36.37%和36.70%,其中,胞嘧啶内侧全甲基化的发生频率高于外侧半甲基化。正常株与变异株间有209个位点(4.09%)的甲基化状态存在变异,主要分为4组变化类型,变异模式以重新甲基化和完全去甲基化为主,分别占多态性甲基化位点的34.45%和31.58%。研究结果显示,红掌‘阿拉巴马’正常株与变异株间基因组胞嘧啶甲基化状态存在较大差异,组织培养过程中产生的佛焰苞表型的变异可能与其基因组甲基化模式的改变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用豆科绿肥对酸性土壤有机磷组分的动态影响
《草地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科学施用绿肥,改良酸性土壤,采用尼龙袋法研究了施用豆科绿肥尖叶木蓝(Indigofera zollingeriana)、铺地木蓝(Indigofera spicata)、扁豆(Lablab purpureus)与链荚豆(Alysicarpus vaginalis)后,酸性土壤有机磷在1年内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4种绿肥均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磷的总量,但尖叶木蓝的效果最好,铺地木兰的最差。链荚豆对土壤活性有机磷的提升效果最好,铺地木蓝的效果最差;尖叶木蓝对中等活性有机磷的提升效果最好,铺地木蓝的效果最差;4种绿肥均可显著降低土壤中稳性有机磷的含量,以铺地木蓝的幅度最大,尖叶木蓝的次之,其余2种最小;对于高稳性有机磷,以尖叶木蓝处理的含量增加幅度最大,其余3种在不同施肥阶段表现各异。在施肥时间方面,以施肥30d效果最为显著,随后因绿肥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直投式木葡萄糖醋酸杆菌发酵剂的保护剂筛选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冷冻干燥技术制备一种直投式木葡萄糖醋酸杆菌的复合保护剂,先采用单因素试验优选出10%脱脂奶粉、5%海藻糖、1%谷氨酸可作为木葡糖醋酸杆菌发酵剂的单一保护剂,然后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了直投式木葡萄糖醋酸杆菌复合保护剂中脱脂奶粉、海藻糖、谷氨酸的浓度和配比。结果表明,当复合冻干保护剂中含脱脂乳6.4%、海藻糖0.075%、谷氨酸0.575%时,木葡萄糖醋酸杆菌冻干后细胞的存活率最高、达93.346%。对比试验表明,添加复合冻干保护剂的发酵剂与同浓度的活菌液体发酵剂的细菌纤维素产率差异不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香蕉多酚氧化酶的提取工艺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青香蕉组织致密性及多酚氧化酶(PPO)存在形式与成熟香蕉差别较大的特点,以PPO比活力为考察指标,研究缓冲液种类、离子强度、pH值、液料比、聚乙烯聚吡咯烷酮(PVPP)、吐温-80(Tween 80)、浸提时间、提取次数对PPO提取效果的影响。获得最佳提取工艺条件:0.05 mol/L、pH 6.0的磷酸缓冲液,内含5%的PVPP和1%的Tween 80,液料比1.5∶1(V/W),10 000 r/min匀浆机打浆20 s,4℃以10 000 r/min离心30 min,残渣重复提取1次,上清液即为粗酶液,酶比活力为1 574.06 U/m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芒果炭疽病菌对甲基硫菌灵的敏感性测定
《热带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采自中国芒果主产区、泰国、夏威夷等地的127个芒果炭疽菌对甲基硫菌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芒果炭疽菌株对甲基硫菌灵的EC50值范围为0.005 7~7.850 5μg/m L,最大EC50值是最小EC50值的1 377倍。不同地区、不同染病部位、不同年份的芒果炭疽菌株对甲基硫菌灵的敏感性不同,采自四川菌株敏感性最低,采自夏威夷菌株敏感性最高;不同分离部位敏感性程度依次为枝、果、叶;2011~2013年,菌株敏感性逐年降低,存在很大的抗药性风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EST和GSS序列的巨桉miRNA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miRtour在线分析工具对巨桉的EST序列和GSS序列进行分析,预测巨桉的miRNA序列,应用psrobot预测miRNA的靶基因。结果发现205条miRNA前体序列和属于62个不同家族的170条成熟的miRNA序列,最大的miRNA家族为miR399家族,有17个成员;miRNA 5′段碱基存在明显的碱基偏倚,尿嘧啶出现频率高达40.6%;147个miRNA预测到了靶基因,共计预测到巨桉蛋白基因中有967个受到miRNA的调节,同时发现1个miRNA可以调控多个靶基因,同一蛋白质受多个miRNA调控的现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木瓜酸性转化酶基因家族预测及生物信息学初步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酸性转化酶参与了番木瓜果实中蔗糖的韧皮部卸载,调控果实中糖类的积累。本文利用番木瓜基因组数据库信息,发现了番木瓜基因组中含有6个酸性转化酶基因,分别为细胞壁转化酶基因(CpCWINV1-3)和液泡转化酶基因(CpVINV1-3)。这些基因由3~7个外显子组成,其中CpCWINV1、CpVINV1和CpVINV2的N端均具有一个跨膜区域。蛋白质3D结构预测分析表明,CpCWINV1、CpVINV1和CpVINV2具有典型的N端β-螺旋桨模块(β-propeller module)和C端β-三明治模块(β-sandwich module),而CpCWINV3和CpVINV3的桨叶I上,均没有保守区NDPNG/A;CpCWINV2和CpVINV3均缺失了β-三明治模块。推测番木瓜细胞壁转化酶CpCWINV1、液泡转化酶CpVINV1和CpVINV2能正确履行催化蔗糖分解的功能。本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揭示酸性转化酶在番木瓜果实发育及糖类积累过程中的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离子液体[Emim]Ac对甘蔗渣纤维素溶解性能的研究
《化工新型材料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两步法合成离子液体1-乙基-3-甲基咪唑醋酸盐([Emim]Ac),研究其在微波加热下对甘蔗渣纤维素的溶解作用,考察温度对离子液体的剪切粘度以及甘蔗渣纤维素溶解时间、再生得率的影响,并采用FT-IR、TGA、XRD、SEM等测试手段对溶解再生前后甘蔗渣纤维素的结构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温度逐渐升高,[Emim]Ac的剪切粘度显著降低,甘蔗渣纤维素的溶解时间不断缩短,再生得率不断升高;但温度超过100℃后,甘蔗渣纤维素的再生得率急剧下降。溶解再生后的甘蔗渣纤维素未发生衍生化,但晶型由纤维素Ⅰ型转变为纤维素Ⅱ型,结晶指数急剧减小,热稳定性略有下降,表面形态粗糙多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瓜实蝇密度和蜂密度对印啮小蜂寄生效能的影响
《植物保护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实验室内以瓜实蝇幼虫作寄主研究了寄主密度和蜂密度对印啮小蜂寄生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印啮小蜂对瓜实蝇的寄生量受寄主密度影响显著。寄主密度为5~20头/管时,寄主密度的增加对印啮小蜂的寄生效能有增强作用,而当寄主密度过高时,寄主密度的增加会使印啮小蜂的寄生效能降低。印啮小蜂个体之间存在相互干扰作用。平均每头雌蜂的寄生量和寄生率、每头雌蜂产仔蜂量随蜂密度的增加而减少,说明蜂密度的增加降低了印啮小蜂的寄生效能。当蜂密度从2头/管增加到15头/管时,平均每头雌蜂寄生的瓜实蝇数量降低了近3/4。蜂虫比例越低,子代的雌性比率越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