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不同蒸煮方式对南极磷虾粉虾青素含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19

摘要:[目的]研究有机溶剂法提取南极磷虾粉中虾青素的条件,并以虾青素为评价指标,探讨不同蒸煮方式对南极磷虾粉品质的影响,确定南极磷虾最佳蒸煮方式及工艺参数。[方法]以南极磷虾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分析得到虾青素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研究在不同蒸煮温度、时间条件下,直接水煮、隔水蒸煮、100℃水煮-直接水煮和100℃水煮-隔水蒸煮4种方式对虾青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虾青素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无水乙醇为溶剂,浸提时间6 h、浸提温度50℃、料液比1∶20(g/m L);直接水煮、隔水蒸煮2种单一蒸煮方式在蒸煮温度70℃、蒸煮时间9 min时,所得虾粉的虾青素含量都达到最大值,且直接水煮的效果更好,虾青素含量达到221. 58μg/g;与单一方式蒸煮相比,组合方式蒸煮对虾青素含量的影响更小,南极磷虾的最佳组合方式是100℃水煮-直接水煮,蒸煮参数为第1次100℃直接水煮30 s,第2次50℃直接水煮9 min,最终得到虾粉的虾青素含量为253.16μg/g。[结论]该研究为南极磷虾粉生产中蒸煮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南极磷虾粉 虾青素 提取 蒸煮方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EM菌在河蟹生态高效养殖中的应用

科学养鱼 2019

摘要:EM菌(Effective Microorganisms)是以光合细菌、乳酸菌、酵母菌和放线菌为主的10个属80余种微生物复合而成的微生态制剂,其主要通过菌群管理,优化微生态环境,并通过离子化和抗氧化作用,分解有害物质,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的含量。因此,EM菌在养殖生产中通过饲料拌喂可有效增强养殖品种抗病抗逆性能,减少抗生素和杀菌消毒剂的使用,使养殖过程生态化、绿色化。江苏兴化市孙震宇水产品养殖家庭农场现有河蟹养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棕点石斑鱼(♀)*蓝身大斑石斑鱼(♂)杂交后代与亲本的形态差异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19

摘要:[目的]研究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fuscoguttatus)、蓝身大斑石斑鱼(Epinephelustukula)及杂交子代的形态差异.[方法]测量3个石斑鱼群体的20个形态性状,并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结果]聚类分析表明,杂交子代与父本蓝身大斑石斑鱼距离较近(2.436).主成分分析构建了6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39.355%、16.722%、12.345%、7.941%、6.450%、5.599%,累计贡献率为88.413%;用6个主成分构建的三维空间散布图中,杂交子代与蓝身大斑石斑鱼存在重叠.判别分析筛选出6个贡献较大参数,分别为D8(背鳍前端基部至腹鳍基部长/体长)、D3(眼径/体长)、D5(体高/体长)、D2(吻长/体长)、D14(胸鳍基部至尾鳍基部长/体长)、D17(臀鳍前端基部至尾鳍长/体长),建立分类判别函数:Y1=1678.062D2+5095.854D3-1794.945D5+1947.116D8+1396.611D14+168.858D17-701.386,Y2=1456.128D2+4466.451D3-1338.855D5+1832.817D8+1201.842D14+259.712D17-678.894,Y3=1755.784D2+3972.479D3-1454.481D5+1679.688D8+1372.581D14+139.714D17-665.639,综合判别率为98.51%,所建立判别函数可快速区分3个石斑鱼群体.[结论]棕点石斑鱼雌性与蓝身大斑石斑鱼雄性的杂交后代在形态上更接近于父本,为两种石斑鱼杂交育种提供了丰富的生物学依据.

关键词: 棕点石斑鱼 蓝身大斑石斑鱼 杂交子代 形态差异 多元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轻微加工即食对虾优势腐败菌鉴定及碳源代谢动力学

中国食品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轻微加工即食对虾优势腐败菌及其碳源代谢效应差异性,采用MIDI和测序法对优势腐败菌进行鉴定,采用BIOLOG系统对其碳源的代谢能力及代谢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即食对虾优势腐败菌为地衣芽孢杆菌(S1)及枯草芽孢杆菌(S2).两者碳源代谢能力差异性不显著(P>0.05);两者糖类、羧酸类、氨基酸类和脂肪酸/酯类的代谢能力存在差异,糖类代谢能力均最强,其次是羧酸类,S1氨基酸强于脂肪酸/酯类,而S2氨基酸弱于脂肪酸/酯类.S1 4种碳源代谢能力均弱于S2,且脂肪酸/酯类与氨基酸类代谢能力差异性显著(P<0.05);两者碳源代谢动力学存在差异,S1糖类最大比生长速率(除D-海藻糖、蔗糖、D-果糖)和延滞期(除D-海藻糖,蔗糖)均较低,S2羧酸延滞期和最大比生长速率(除L-苹果酸)较高,氨基酸的延滞期(除L-天冬氨酸)和最大比生长速率大于S1,脂肪酸/酯类的延滞期(除吐温40)和最大比生长速率大于S1.本研究通过对即食对虾优势腐败菌鉴定及碳源代谢效应分析,为优化对虾产品配方,抑制优势腐败菌生长和延长货架期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轻微加工 南美白对虾 优势腐败菌 鉴定 碳源代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凤鲚生境履历重建

中国水产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技术(EPMA)对长江口崇明和邻近吕四凤鲚(Coiliamystus)耳石Sr和Ca的微化学进行了分析.定量线分析和Sr含量面分布图谱显示,凤鲚耳石核区的Sr/Ca比值存在Sr/Ca<3、37这3种类型,分别对应的耳石核心面分布同心环区域颜色为蓝色、绿色和黄-红色,据此推断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凤鲚孵化场存在3种,即淡水孵化场、河口半咸水孵化场及海水孵化场.凤鲚个体耳石从核心到边缘的Sr/Ca比值变化波动极为显著,有对应淡水生活的低值阶段(Sr/Ca<3,最小为2.04±0.87),也有对应海水生活的高值阶段(Sr/Ca>7,最大为7.81±0.91),可将凤鲚的生境履历类型分为4种类型:淡水–河口半咸水型、河口半咸水定居型、河口半咸水–海水型和淡水–河口半咸水–海水型.长江口邻近海域吕四凤鲚有淡水和河口半咸水孵化个体,其生境履历类型包括淡水–河口半咸水型、河口半咸水–海水型和淡水–河口半咸水–海水型,而长江口崇明岛海域有海水及河口半咸水孵化个体,其生境履历类型包括淡水–河口半咸水型、河口定居型及淡水–河口半咸水–海水型,这反映了长江口崇明岛及邻近海域吕四2个海域凤鲚个体间的共性以及差异性.通过本次研究,首次证明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凤鲚存在3种孵化场及4种生境履历类型,准确反映了凤鲚个体组成及其生活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关键词: 长江口 凤鲚 耳石 电子探针微区分析 生境履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糜凝胶形成方法及其凝胶特性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食品工业科技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鱼糜是一种新型的水产调理食品原料,其凝胶特性决定着制品品质的优劣,改善鱼糜凝胶特性是加工优质鱼糜制品的基础。本文针对热诱导凝胶、酸致凝胶、发酵鱼糜凝胶、超声波辅助形成凝胶和超高压技术等几种形成鱼糜凝胶的方法进行综述,并总结了鱼种、漂洗工艺、擂溃、添加物等影响鱼糜凝胶特性的因素。旨在为鱼糜制品的加工提供进一步的参考。

关键词: 鱼糜 加工方法 影响因素 添加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对水环境的季节变化影响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池塘生态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以其具有"集中养殖、主体净水"的优势而成为当前池塘养殖的主推模式之一.该研究选择工程化养殖系统的水体为对象,通过对养殖水体不同季节进行监测、分析,探讨在该种养殖模式下水体环境的季节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水体的DO、p H秋冬季较高(其变幅在5.5~7.8 mg/L、8.0~8.3)、春夏季较低(变幅在3.1~5.6 mg/L、7.6~7.9)的变化特点;夏季可溶性营养盐PO43--P、NO3--N、NH4+-N、NO2--N在集中养殖区处于较高含量,水体TN、TP含量较高,其均值分别为4.038 mg/L、0.178 mg/L,而在夏季处于全年最高值;较高的氮磷含量导致水体中有机质和藻类大量增加,夏季水体中COD、Chl-a含量分别为25.7 mg/L、52.6 mg/m3.养殖水体中较高的氮磷营养盐含量,不但水体藻华增殖严重,而且水体的水环境质量下降和养殖尾水达标排放的净化压力增大.建议后期养殖中控制外围水域中水产品养殖数量、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和水环境质量.

关键词: 池塘工程化 循环水系统 水产养殖 水环境 营养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数量与生物多样性的分布特征

海洋渔业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更好地了解河口生物多样性的演变规律及退化机制,根据2015年1—12月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资料对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现存量和生物多样性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次采样(受台风影响7月珠江口未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共获取大型底栖动物67种,其中环节动物多毛纲27种,节肢动物24种,软体动物12种,其它类群4种,主要是底栖鱼类、刺胞动物和纽形动物。2015年珠江口各站位大型底栖动物丰度的变化范围在8~1 192个·m~(-2)之间,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丰度的高值出现在6月和9月的崖门(分别为1 192个·m~(-2)和1 048个·m~(-2))以及9月的虎跳门(1 048个·m~(-2)),日本大螯蜚(Grandidierella japonica)、中华拟亮钩虾(Paraphotis sinensis)、凸壳肌蛤(Musculus senhousei)和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bescens)丰度较高。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变化范围在0. 02~42. 50 g·m~(-2)之间,生物量的高值出现在9月的崖门、5月的鸡啼门、2—3月的磨刀门及4月的蕉门,上述站位的生物量均大于30. 00 g·m~(-2),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光滑河篮蛤(Potamocorbula laevis)、黑龙江河篮蛤(P. amurensis)、凸壳肌蛤和日本大螯蜚生物量较高。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香浓威纳指数高值出现在3月鸡啼门,为2. 46;低值出现在10月磨刀门,为0. 21。香浓威纳指数均值在1. 11~1. 81之间。鸡啼门和虎跳门大型底栖动物香浓威纳指数值月际变化较稳定。运用ABC曲线对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扰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月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受到中等程度扰动,2—4月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有受到中等程度干扰的趋势。

关键词: 珠江口 大型底栖动物 现存量 生物多样性 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鳍马面鲀大规格苗种网箱培育试验

渔业现代化 2019 CSCD

摘要:为探讨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 Günther)大规格苗种网箱养殖效果,以海上近岸小型网箱为养殖平台,在水温20.0℃~26.0℃的条件下,以1.5月龄绿鳍马面鲀幼鱼为样本进行50 d的培育试验。结果显示:(1)初始平均体质量2.6 g、平均全长5.4 cm的小规格苗种增长达到平均体质量41.10 g、平均全长15.10 cm的大规格苗种,平均日增重量0.75 g/d。(2)全长与日龄呈线性关系:L=0.201 5 x+5.244 5(R~2=0.996 4)。体质量与日龄呈幂指数关系:W=3.151 8 e~(0.053 8 x)(R~2=0.982 4),平均体质量瞬时增长率为0.05%。(3)其全长与体质量呈指数关系,回归方程式为:W=0.770 5 e~(0.267 8 L)(R~2=0.991 8),表明体质量与全长呈正相关关系,为等比生长类型。(4)试验样本的体质量增长量与体质量瞬时增长率受温度影响较大,在水温20.0℃~23.0℃增重较快。研究表明:小规格绿鳍马面鲀苗种在海上近岸网箱生长速度快、饲料效率高、鱼病少、易于管理,培育的苗种可解决大网箱养殖大规格苗种短缺的燃眉之急,绿鳍马面鲀近岸网箱大规格苗种网箱培育是实现其走向大网箱或深远海养殖的一个重要桥梁。

关键词: 绿鳍马面鲀 苗种 网箱 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天津市海水养殖外来物种输入特征及防控体系研究

河北渔业 2019

摘要:采用文献调研、实地调查与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对天津市海水养殖外来物种进行了调查研究,目前天津市海水养殖外来物种共计25种,其中鱼类18种,甲壳类4种,双壳类3种,分析了外来海水物种的影响,归纳海水养殖外来物种存在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 海水养殖 外来物种 生物入侵 防控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