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方斑东风螺养殖环境中细菌数量变动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
《生态科学 》 2019 CSCD
摘要:该研究采用培养法与荧光显微计数法对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养殖水体和底沙的细菌数量进行了调查,并监测主要环境因子,包括水温、盐度、pH、溶解氧、水体氨氮(NH_4~+-N)、亚硝酸盐氮(NO_2~-N)、底质总氮(TN)、总磷(TP),旨在掌握方斑东风螺养殖环境中细菌数量变化情况,并探讨细菌数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东风螺养成期水体总细菌(WTB)、异养菌(WHB)、弧菌(WV)数量分别为:4.15×10~4—4.36×10~6cells·mL~(-1)、4.13×10~3—9.67×10~5 CFU·m L~(-1)、1.83×10~2—1.42×10~4 CFU·m L~(-1);底沙中异养细菌(SHB)和弧菌(SV)数量分别为:1.26×10~6—3.69×10~7 CFU·g~(-1)和6.25×10~4—2.07×10~6 CFU·g~(-1);水体总细菌显著高于水体及底沙中异养菌及弧菌数。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水体总细菌数量与溶解氧(P<0.01)和亚硝酸盐氮(P<0.05)呈显著负相关,与氨氮呈正相关(P<0.05);水体异养菌与盐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溶解氧极显著负相关(P<0.01);水体弧菌数量与温度呈负相关(P<0.05);底沙弧菌数量与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盐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底沙异养菌(SHB)与各环境因子无明显相关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温度与溶解氧在该养殖系统中占重要地位,不同时期环境的主导因子存在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猛虾蛄卵巢发育特征及其纳精囊内容物超显微观察
《南方水产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收集了168尾雌性猛虾蛄(Harpiosquilla harpax)并逐一解剖,比较了不同个体猛虾蛄卵巢和纳精结构的发育特征,对乳白色纳精结构内容物进行了超显微观察。结果显示,猛虾蛄具成对的卵巢,位于围心窦和消化道之间,从头胸甲后部延伸至尾节。卵巢发育颜色变化为无色-灰黄色-土黄色-浅黄色-橘黄色,成熟的卵巢呈橘黄色或粉红色。性腺指数分别为1.62±0.53、2.73±0.44、3.82±0.48、6.84±1.04和11.63±2.11;雌性虾蛄第6、第7、第8胸节腹部有3条平行带,为储存精子的器官,其表观颜色也有变化(无色透明-浅白色浑浊-乳白色),性腺成熟度越高,纳精结构乳白色越明显。其内容物具集群状态的精子,群外被包膜,精子间充满丝状间质,精子近球形,无鞭毛,无顶体,大小为1~3μm。研究结果可为猛虾蛄的繁殖生物学和人工育苗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鲍鱼内脏多糖分离纯化与抗氧化活性评价
《南方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离纯化鲍鱼内脏多糖(Abalone viscera polysaccharide,AVP),并评价其抗氧化活性,为AVP的高值化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鲍鱼内脏为原料,采用酶法提取并初步纯化出AVP,测定其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自由基(OH自由基)清除率和还原力3个抗氧化指标,评价AVP抗氧化能力;同时用葡聚糖凝胶G-100柱层析分离AVP,并对分离出的组分进行抗氧化能力比较。【结果】AVP质量浓度在1~10 mg/mL时,DPPH自由基清除率线性方程为y=9.715x+1.0182(R~2=0.9958),半抑制浓度(IC_(50))为5.04 mg/mL;OH自由基清除率线性方程为y=6.2778x-8.5275(R~2=0.9603),IC_(50)为9.32 mg/mL;还原力线性方程为y=0.0782x+0.0045(R2=0.9989),A_(700,0.2)为2.50 mg/mL。AVP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但与抗坏血酸(Vc)相比,其抗氧化能力较弱。AVP经葡聚糖凝胶G-100柱层析可分离出两个组分(AVP1和AVP2),AVP1和AVP2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且AVP1抗氧化能力强于AVP2。【结论】通过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可从AVP中有效分离出AVP1和AVP2两个组分,其中AVP1的抗氧化能力更强,在抗氧化添加剂及保健品等领域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远洋围网捕捞装备的自动化集成控制
《渔业现代化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国远洋围网装备由于缺少自动化技术支撑,因而围网作业效率低,人工成本高,围网渔船整体性能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基于围网作业工艺流程,开展成套装备性能匹配技术研究,阐述了关键设备结构设计、液压系统动力规划与电气控制系统工作原理,集成液压负载敏感控制技术与机电液一体化技术,合理化布局围网作业功能区域,研制鱼类围捕起运成套高效作业装备,研发捕捞系统装备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了绞车收放与渔具渔法协同控制的目的.船舶航行试验和设备联合试验表明整个起放网作业时间不超过30 min,整个渔捞作业过程由原先10~14人缩减为6人,验证了自动化集成控制系统的协调性、可靠性与高效性,大大提高了远洋围网渔船捕捞效率与作业水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生活史时期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对酸胁迫的响应
《生态学杂志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生活史阶段的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对酸性环境胁迫的响应差异,本文研究了壳高为5、10、15、20、25、30、40、50、60 mm的福寿螺在酸性环境下的生存行为和致死效应.结果表明:当pH≥4.0时,福寿螺在7 d内的活动、产卵行为正常,其对酸性刺激的反应随酸度的增加而越发剧烈; pH=2.0条件下的半致死时间(LT50)小于pH=3.0条件下的LT50;壳高40 mm组福寿螺的LT50(22.95 h)最大,壳高60 mm组福寿螺的LT50(13.55 h)最小;福寿螺的死亡率存在显著的壳高差异(P<0.001)和时间差异(P<0.001),壳高和时间的交互作用显著(P<0.001); pH=2.0条件下,24和30 h时,壳高40 mm组福寿螺的死亡率分别为46.67%±11.50%和53.33%±11.50%,均显著低于其他组; pH=3.0条件下,24 h时壳高60 mm组福寿螺的死亡率(86.67%±11.50%)最高,壳高5~50 mm不同大小的福寿螺死亡率没有显著差异; 30 h时,壳高40 mm组福寿螺的死亡率(66.67%±11.50%)低于其他组,而壳高5、10、20和60 mm组的福寿螺死亡率均达100%,显著高于40 mm组的福寿螺;福寿螺的耐酸性随发育期不同呈先升高后降低的抛物线形;阐明不同发育期福寿螺对逆境胁迫的差异响应,有助于从生活史上解释其生态适应性机制和入侵策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鲟热休克蛋白hsp30基因cDNA的克隆及其在高温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淡水渔业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实验克隆了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热休克蛋白hsp30基因cDNA的全长、分析了其分子结构与特征,并研究了其在高温胁迫下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中华鲟hsp30基因cDNA序列全长为1 037 bp,其中开放阅读框(ORF)636 bp,5′端非编码区(5′UTR)38 bp,3′端非编码区(3′UTR)363 bp,共编码211个氨基酸.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发现含有一个保守的α晶状体结构;系统进化分析显示,中华鲟HSP30与鱼类HSP30聚为一支,与小体鲟HSP30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为79%.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中华鲟hsp30基因在皮肤中的表达量最高,肝脏次之,在肠中的表达量最低.高温胁迫后,心脏、脾脏、肾脏和皮肤中hsp30基因表达量均显著增加,表明这些器官在中华鲟应对高温胁迫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热休克蛋白 HSP30 表达特征 温度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景泰地区"温棚标粗+露天塘养"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
《中国水产 》 2019
摘要:景泰地区5月中下旬的"倒春寒"严重影响虾苗的投放,利用温棚进行暂养,避免了不利天气对虾苗养殖的影响,实现了苗期集中管理、集中投喂,提高了虾苗转入外塘的规格和成活率,相比淡化苗直接投放大塘饲养,提前上市10d~20d,延长了销售周期.甘肃省景泰县是黄河中上游重要的高扬程灌溉农业区,长期大水漫灌、有灌无排及干旱少雨,造成土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水人工湿地系统脱氮效果与基质酶活性的相关性
《海洋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海水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海水养殖外排水,分析了人工湿地对不同形态氮的净化效果,探讨了人工湿地表层基质酶活性变化及其对系统脱氮效果的影响.选取互花米草作为人工湿地植物,煤渣、珊瑚石和细砂作为人工湿地基质,实验期间连续进水,系统运行稳定.研究结果表明:海水人工湿地系统对氨氮(NH4-N)、亚硝态氮(NO2-N)、硝态氮(NO3-N)、总氮(TN)和可溶性有机氮(DON)去除效果显著,去除率分别为(99.6±0.7)%、(99.9±0.0)%、(98.2±2.0)%、(92.6±1.5)%和(86.1±4.8)%.人工湿地表层基质下行池脱氢酶、硝酸还原酶和脲酶的酶活性均高于上行池,下行池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更好.脱氢酶活性与海水人工湿地系统氨氮的去除有关;硝酸还原酶活性影响着海水人工湿地硝态氮的去除;脲酶活性与人工湿地总氮和硝态氮的去除存在明显相关趋势.下行池硝酸还原酶和脲酶的酶活性间具有显著相关性(r=0.76,P<0.05).人工湿地微生物种类丰富,下行池微生物多样性高于上行池,植物根部微生物多样性最高,提高了系统脱氮的效率.上述研究结果将有助于阐明海水人工湿地系统中不同形态氮的迁移转化机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冷冻狭鳕鱼糜射频解冻温度数值模拟及验证
《渔业现代化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快速分析鱼糜射频解冻过程中的温度分布情况,以狭鳕鱼糜介电特性和热物性参数为基础,通过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对射频解冻过程进行数值模拟,以有限元方法数值求解电磁波耗散及热传递耦合方程,并对数学模型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狭鳕鱼糜的上表面、中间层和下表面的温度分布高度一致,数值求解结果与试验验证结果吻合,鱼糜各层的冷点位置始终位于鱼糜中心部位,热点位置始终位于鱼糜边角区域,鱼糜中间层的温度要明显低于上、下表面,鱼糜上表面温度要高于下表面.从升温速率上看,位于鱼糜中心部位的监测点升温速度最慢,位于鱼糜边角区域的监测点升温速率最快.鱼糜样品中9个监测点的温度实测值大部分落在模拟计算的温度变化曲线上.通过试验值与测定值的比较,表明应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可较好地模拟射频加热过程的温度变化,从而用于预测物料的温度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魁蚶能量代谢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魁蚶能量代谢及抗氧化酶活性对不同温度水平(20、23、26和29°C)的响应。结果显示,魁蚶的摄食率和排粪率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温度显著影响魁蚶摄食率,而对排粪率的影响不显著。魁蚶耗氧率和排氨率随温度的升高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均显著受温度影响。通过建立能量收支方程,发现温度影响魁蚶的能量分配,20°C魁蚶呼吸能占13.71%、排泄能占1.89%、排粪能占22.94%、生长能占61.47%,但是超过20°C,摄食能显著减少,生长余力甚至出现负值。方差分析表明,温度对魁蚶的摄食能和生长余力均具有显著影响。魁蚶外套膜、鳃和肝胰腺的抗氧化酶活性分别在实验开始后的0、4、8、12、24、48和72 h取样检测,在20~29°C,魁蚶体内的T-AOC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29°C温度下的T-AOC均低于其他温度组。短期内的高温刺激能够促使SOD和CAT活性升高,但超过24 h其组织中的SOD和CAT活性降低,其中鳃和肝胰腺的SOD和CAT活性受温度影响显著,而外套膜受温度影响不显著。GST活性在4~12 h内随着温度升高而显著升高,而在24 h后,尤其当温度升至29°C时,GST活性显著下降。本研究推测,高温对魁蚶的能量代谢及免疫能力造成严重的影响,导致机体抗氧化能力下降,这可能是夏季魁蚶死亡率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表明,魁蚶的适宜温度狭窄,建议在魁蚶养殖生产中,水温应低于23°C,超过26°C会导致机体大量的能量消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