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34°C水温下吉富罗非鱼对饲料脂肪的需求量
《水产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34°C水温下吉富罗非鱼对饲料脂肪的需求量,选用初始体质量为(50.88±1.57) g的吉富罗非鱼36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重复20尾),饲喂脂肪含量分别为0.22%(对照组)、2.83%、4.98%、7.45%、9.23%和12.47%的6种纯化饲料,在34°C水温下饲养56 d后,测定并分析了吉富罗非鱼的生长性能、体成分、部分血清生化和肝脏脂肪代谢酶活性等指标。结果显示,随饲料脂肪水平升高,吉富罗非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与蛋白质保留率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饲料系数和摄食率呈现相反的趋势;12.47%实验组肝体比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其他指标组间无显著性差异。饲料脂肪水平对吉富罗非鱼的成活率无显著影响。对照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实验组;当饲料脂肪含量为7.45%~12.47%时,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肝脏粗脂肪含量在饲料脂肪含量为2.83%~9.23%时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血清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随饲料脂肪水平升高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肝脏脂肪酶和脂蛋白酯酶活性随脂肪水平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在12.47%组达到最大值;肝脂酶的活性呈先上升再下降最后趋于稳定的趋势,在脂肪水平为2.83%时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经回归分析,在34°C水温下,吉富罗非鱼要获得最佳的增重率、蛋白质效率和最低饲料系数对饲料脂肪的需求量分别为4.92%、5.67%和6.49%。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COⅠ基因分析7个罗非鱼群体的遗传变异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罗非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系统进化关系,以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奥利亚罗非鱼(O.aureus)、莫桑比克罗非鱼(O.mossambicus)、吉富罗非鱼(GIFT)和3种红罗非鱼(中国台湾红罗非鱼、马来西亚红罗非鱼、以色列红罗非鱼)7个群体为材料,对其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的序列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比对,分析7个罗非鱼群体的遗传变异情况。在324个样品中检测出180个多态性位点和98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为0.944,核苷酸多样性为0.036。中性检验Tajima’s D值显示GIFT、莫桑比克罗非鱼和奥利亚罗非鱼群体在经历瓶颈效应和/或纯化选择后种群规模扩大。7个罗非鱼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00~0.071,种群遗传分化指数(Fst)值为0.016~0.994。AMOVA分析显示,大多数遗传变异来自群体间(70.78%)。研究还发现,本实验中的奥利亚罗非鱼遗传多样性最低,其余6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利用COⅠ基因对7个罗非鱼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分析,丰富了罗非鱼种群特别是红罗非鱼的遗传背景数据,对其种质资源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鳖figlα基因的克隆及其在性腺中的表达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析中华鳖figlα基因功能及其对配子生成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开展了中华鳖figlα基因的cDNA序列克隆及其mRNA表达模式分析。克隆获得的figlα基因cDNA序列为714 bp,包含长72个碱基的3'UTR和长642个碱基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共编码213个氨基酸。中华鳖Figlα蛋白序列与西部锦龟Figlα蛋白的同源性高达93%,且包含一个Figlα蛋白高度保守的bHLH (basic helix-loop-helix)结构域,因此被命名为PSFiglα。同时,NJ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中华鳖Figlα蛋白与哺乳类、鸟类的聚为一支。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中华鳖figlα基因主要在性腺中表达:在卵巢中表达最强,精巢中表达较弱,而在其它体组织中均未检测到明显的表达。冰冻切片原位杂交分析表明:中华鳖figlαmRNA在其卵子发生过程的各期卵泡中均有表达,在初级卵母细胞(Ⅱ~Ⅴ期)中表达最强且主要分布在卵母细胞的胞质中;在生长卵母细胞(Ⅵ~Ⅸ期)及成熟卵母细胞(Ⅹ期)中,figlαm RNA主要分布在卵母细胞胞质及其周边的滤泡细胞中。在精巢中,中华鳖figlαmRNA在初级精母细胞中表达最强,在次级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中表达较强,在精原细胞中表达较弱,而在体细胞中几乎检测不到信号。研究结果表明figlα基因可能主要调控中华鳖卵泡的形成及其卵巢的发育,同时可能在中华鳖精子发生过程中也有一定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中华鳖及其它爬行动物配子生成以及性腺发育分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中华鳖 figlα基因 mRNA表达分析 卵子发生 精子发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品系中华鳖的肌肉品质分析与评价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19
摘要:为探究3种品系中华鳖肌肉品质的差异,选取淮河品系中华鳖、黄河品系中华鳖和日本品系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分别对其肌肉基本营养成分(水分、粗蛋白及粗脂肪)、氨基酸、脂肪酸和质构特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黄河鳖肌肉的水分含量显著高于淮河鳖和日本鳖(P<0.05),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黄河鳖肌肉中的水分和粗蛋白含量均最高.淮河鳖肌肉中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和呈味氨基酸总量最高,黄河鳖次之;淮河鳖肌肉中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3种鳖肌肉中含量最丰富的游离氨基酸均是牛磺酸;3种鳖肌肉蛋白的必需氨基酸总量/氨基酸总量(TEAA/TAA)均在40%左右,必需氨基酸总量/非必需氨基酸总量(TEAA/TNEAA)均远高于60%,淮河鳖的氨基酸评分(amino acid score, AAS)、化学评分(chemical score, CS)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ssential amino acid index, EAAI)均显著高于黄河鳖和日本鳖(P<0.05).日本鳖的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 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PUFA)含量最高,淮河鳖的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EPA+DHA)含量最高.淮河鳖肌肉的硬度、弹性显著高于黄河鳖及日本鳖(P<0.05).结果表明,3种鳖的氨基酸含量丰富且相对平衡,均属于优质蛋白源,富含多种呈味氨基酸、牛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本研究通过对3种品系中华鳖肌肉品质的综合评价,可为中华鳖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关键词: 中华鳖 品质评价 营养成分 肌肉 品系 氨基酸 脂肪酸 质构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改良的QuEChERS/UPLC法测定鱼组织中磺胺甲■唑、乙酰磺胺甲■唑与甲氧苄啶
《分析测试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快速检测鱼体自然比例的带皮肌肉、肝脏、肾脏、鳃和血浆中磺胺甲■唑(SMZ)及其代谢物乙酰磺胺甲■唑(N-ac-SMZ)和增效剂甲氧苄啶(TMP)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自然比例的带皮肌肉、肝脏、肾脏和鳃组织采用改进的QuEChERS方法进行样品前处理;血浆样品采用液液萃取法进行前处理.以甲醇-0.1%乙酸水溶液为流动相,Acquity UPLC? BEH C18(2.1 mm*100 mm,1.7μm)为分离柱,检测波长为270 nm,数据采集模式为吸光度-基线中值滤波(MBF),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3种目标物在0.05~10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2≥0.998 9,方法检出限和定量下限分别为25、50μg/kg.在0.05~2.00 mg/kg加标水平下,回收率为68.2%~97.3%,相对标准偏差为1.7%~13%.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灵敏,适用于鱼体各组织中此3种目标物残留量的检测和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规律研究.
关键词: 改良的QuEChERS 磺胺甲■唑 代谢物 甲氧苄啶 鱼组织 超高效液相色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鳜弹状病毒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快速、准确检测鳜弹状病毒(SCRV)的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本实验根据弹状病毒N基因中的保守序列,设计合成了一对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以构建的标准质粒为模板,经条件优化后建立了SCRV的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进行试验.结果显示,建立的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为0.999,质粒标准品在1*10~8拷贝/μL~1*10~1拷贝/μL范围内有较好的线性关系;该方法可以特异性检测SCRV,但对草鱼出血病病毒(GCRV)、锦鲤疱疹病毒(KHV)、罗非鱼湖病毒(TiLV)、石斑鱼虹彩病毒(SGIV)、传染性脾肾坏死病(ISKNV)、神经坏死病毒(NNV)及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等7种常见鱼类病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最低可检测到的质粒标准品浓度为102拷贝/μL,比常规PCR方法灵敏100倍;该方法组内与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2%.采用该方法对35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阳性检出率为31%,而普通PCR阳性检出率为14%,该方法检出率比常规PCR高.本研究建立的SCRV的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为SCRV的快速检测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手段.
关键词: 鳜鱼弹状病毒 N基因 TaqMan荧光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回转式活鱼分级与计数设备的设计与试验
《渔业现代化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工厂化养殖水池中存在鱼苗精准化分级筛选和计数机械装备欠缺的问题,设计了一种用于活鱼幼苗分级和计数的回转式活鱼分级计数设备.通过吸鱼泵将鱼从待分级养殖池塘中抽吸到回转式活鱼分级计数装置,首先将鱼苗分级成3种规格,再通过管道内的计数装置统计各规格鱼苗个数,然后将不同规格的鱼苗放入各自养殖池塘中.分级规格参数可通过触摸控制面板调节.按照鱼体背部宽度分级,可分级的活鱼为背宽1~30 mm,精度1 mm;分级装置安装有变频电机,通过触摸屏可调节回转装置转速,调节范围6~15 r/min.选用虹鳟鱼进行试验,鱼背宽度9~26 mm.结果显示:当转速为8 r/min时,最大偏差2 mm;分级产量为9 600~14 400条/h,分级误差率4.4%~5.5%,计数误差率2.5%~4.5%.该装置可较好地满足工厂化养殖水池活鱼同时分级和计数的要求.
关键词: 工厂化养殖 活鱼分级 活鱼计数 自动控制 养殖机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池塘内循环养殖模式关键工艺参数设计
《中国农学通报 》 2019 CSCD
摘要:为确立科学、合理的池塘内循环养殖模式关键工艺参数范围,运用物质平衡等相关原理,对系统内循环量、养鱼槽体面积与池塘面积比进行科学设计,并讨论了鱼粪及残饵收集率等基本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体容积为198 m3(22 m*5 m*1.8 m)、溶氧为6 mg/L的槽体中开展养殖密度达100 kg/m3大宗鱼类养殖.当鱼粪及残饵收集率为30%时,池塘内循环养殖模式内循环量设计为664.78 m3/h(约每18 min槽内水体交换一次),槽体面积与池塘面积比设计为1.03%~1.55%;当鱼粪及残饵收集率为60%,池塘内循环养殖模式内循环量设计为584.26 m3/h(约每20 min槽内水体交换一次),槽体面积与池塘面积比设计为1.18%~1.77%.需综合考量设定最佳鱼粪及残饵收集率,以降低模式运行能耗.本设计为提升模式技术性能,促进池塘内循环养殖技术发展及广泛推广提供支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波浪作用下双层网底鲆鲽网箱水动力特性的数值模拟
《渔业科学进展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有限单元法建立了波浪作用下双层网底网箱的受力运动模型,通过数值计算求解双层网底的位移与倾角.先将上层网底与下层网底的计算值进行比较,然后,将双层网底网箱中下层网底与单层网底网箱开展对比分析.计算结果显示,在波浪周期内,双层网底网箱的2层网底能保持相对平行的状态.2层网底的位移与最大倾角随着波高与周期的增大而增加,并且2层网底的倾斜方向一致.在相同波浪条件作用下,下层网底的水平位移大于上层网底,二者垂直位移差异较小,下层网底最大倾角值大于上层网底.研究发现,当波高为15 cm、周期为1.4 s时,双层网底网箱的2层网底的倾角相差最大,但并未发生接触碰撞,网底可以保持相对稳定.此外,双层网底网箱的下层网底的最大位移值小于单层网底网箱,最大倾角值大于单层网底网箱.研究表明,当波浪一定时,双层网底网箱的最大锚绳力均大于单层网底网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力停留时间对厌氧反应器脱氮效果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使用自主设计的厌氧反硝化器,以斜发沸石为填料,自然挂膜,与循环水养殖系统一级生物滤池串接,探索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下反应器的脱氮效果.结果显示,在实验过程中,反应器对无机氮(IN)、总氮(TN)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在低水力停留时间(HRT<7.43h)下,反应器主要去除的是氨氮(NH4+-N);高水力停留时间下(HRT≥7.43h),反应器主要去除的是硝酸盐氮(NO3–-N).当HRT为17.52h时,反应器的脱氮效果最好,NO3–-N去除率为77.48%.此后,HRT延长,脱氮效果下降.脱氮效果越好,亚硝酸盐氮(NO2–-N)、NH4+-N积累越严重,NO2–-N最先开始积累.本研究可为厌氧反硝化装备的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厌氧反应器 脱氮效果 流速 水力停留时间 自然挂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